图书详情

抛向远方的锚 上册
ISBN:9787505632974
作者:粲然 (作者), 张昀宝 (插图作者)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4-5(中班)、5-6(大班)、6-8(1-2年级)、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成年人、品格养成、亲情、桥梁书、阅读指导书、
内容简介

《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套装共2册)》包括《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上册》、《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下册》共2册。收录粲然书评文章80多篇。文章精选自粲然“勇读者工作室”线上抢书时发表的推荐书评,推荐书籍以亲子共读的绘本居多,也有少量青少年文学和成长看的亲子教育类书籍。作者认为这些书评,只是记录了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过的路,并期望所收录的每一篇书评都能成为一个邀请,一个见证,见证我们和孩子携手同游心灵的光耀岁月。

编辑推荐

《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套装共2册)》包括《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上册》、《蒲蒲兰文库:抛向远方的锚·下册》共2册。不是简单的绘本导读或书评,通常她会结合自己的育儿、亲子共读经验或者家庭、人生故事来展开,看似毫无由来、漫不经心,实则都是悄无声息的谋篇布局,在貌似闲话家常之后,总会回到她推崇那些绘本的主题上来。而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话家常,正是她的特色。

他们说


因为对儿童绘本感兴趣,所以,凡和绘本有关的文章,只要遇上了,我总要看一看。我知道,好多人都有这样的兴趣:而且,哪天读了让自己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的绘本,还会有急于找人议论一番,或干脆写一段文字贴到朋友圈里的冲动。这是人之常情。正如看完一场让自己异常投入的球赛,常会意犹未尽,想找个人狠狠聊一聊:看完一场让自己感动的电影,也会逢人便说,要把内心的激情分一点出去:甚至,吃到好吃的东西,也会忍不住大声称赞几句。这是人的一种需要,即议论、交流和批评的需要,这也是影评、剧评、书评等等必然存在并将永远存在的缘由。
喜欢谈绘本的人群中,有家长、教师、编辑、作家、研究者等,现在还有了一大批半专职的阅读推广人。所有这些人中,我最信得过的,其实还是家长。绘本主要面对低年龄儿童,在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都会改变。这种改变有时极其细微,可以年计,也可以月计,甚至相差几天也会大异其趣。这日寸,要说哪一本书适合什么年龄的儿童,专业工作者谈的未必中肯,倒是一个认真的(确实有时间记忆而不满足于毛估估的)家长,往往说得更准确。因为她们是一本一本书给孩子讲,对孩子反应最能心领神会者。即使是同一套书中的不同分册,虽然作家和画家心目中的读者对象是一样的,实际效果还会有不同。举例而言,蒲蒲兰的看家好书之一“小熊宝宝”系列,是给一岁左右的孩子读的,其中的《过生日》因为有声音节奏上的巧妙安排,一岁刚过的孩子爱听且爱看;而另一本《好朋友》,因为一开始稍有一点静态的心理描述,一岁孩子有的就读不下去。我的小孙女是快两岁时才喜欢这本书的。编辑的感受可能不如家长,更遑论易于见林不见木的研究者了。
现今活跃于各种绘本交流平台的阅读推广人中,粲然是十分突出的一位。我虽没和她有深入的交往,但读过不少她的文章,也在朋友转发的微信里了解到她对许多绘本的意见。这一次,又能先期拜读她的书稿,更觉得在不少地方与她的想法是相近或相通的。她在书中也提到“小熊宝宝”系列,还提到另一套日本绘本《山猫服饰店》和《加油!熊医生》,她的评价很高。这后两本书也是我的小孙女在她两岁刚出头时的最爱,这爱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已三岁出头了)。粲然的许多体会是在和孩子共读时产生的,并因为一读再读,对作品了然于心,每一细节都不错过,这时再来议论批评,当然常能说到点子上。她是一位妈妈,由妈妈而爱好者,由爱好者而推广人,一切来得顺理成章。所以,她的书稿出版之后,相信一定会受到家长、教师和爱好者们的欢迎。对于专业的绘本编辑和作家、画家们,她的意见也是值得关注的。
当然,书中多为经验之谈,是她和孩子共读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审美经验;虽也生发出很多议论,但大多还不属理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理论(我是指真有创见的理论)的形成过程:首先无疑从独特的经验起步;其次会发现这独特之处与自己以往的认知不相符(相符的大都不独特),甚至很矛盾:再次,就是要将这些独特发现与原有的认知系统相撞击,重新理出思维顺序来。这够了吗?还不够,还要和更大的思维相冲撞。大到什么程度?最好大到与整个既有的人类文明的认知系统相碰撞,因为理论虽不必“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总得有一定的普适性,在这样的碰撞中理出的有顺序有说服力的结论,或者才可称为理论。所以,一时的经验,换一个语境,也许就有疑问或难以自圆,就因它还未经多重碰撞并升为理论。比如,书稿中有关于儿时须立规矩的话题,又进而提到人的认知就是儿时起一点一滴的积累,这又对又不对。儿时的认知还是缓慢的爬行,真正的起飞要到七八岁后,这和人的理-l生生成有关。理性生成前的认知虽也重要,却极有限。又如,对于某部绘本中的多义性的称赞,我觉得也应有个度,并非越多义越好。艺术家在创造多义的氛围时还须有一些隐隐的路标,一点没有路标的多义恐怕就是艺术家自己摸不着头脑的体现了。这些真要说清就需动用发展心理学与文艺学理论,非常繁琐复杂,为一般读者所不耐。所以,不涉理论,纯以经验、常识与印象相交流,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这样的交流为大家所需要,我自己也从中获益不少。歌德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这“生命”指的是生命活动,人类生命活动当然脱不开人的经验、常识、审美、感受……这是最本原也最具活力的东西,理论则会有不正确的概括并难免枯燥乏味。这应该也是本书令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