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地理书,它以自然区界将中国划分为天府之国、洞庭南北、云贵山中等14个地理区,用贴近生活的笔触,引领孩子们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城市乡镇。细腻绘制的地形图、丰富的地貌及人文景观图片,呈现出极其特色的中国自然与人文地景。从自然地貌、水文气候,到风物人情、典故传说,处处都是故事。它揭示了中国地理的丰富和有趣,也以独特的诗意吸引孩子们爱上地理、探索地理、发现人生。
自然环境概说 1. 装着一亿人的大盆子︱2. 狗吠太阳的地方︱3. 四川的四条川︱4. 蜀道难四川省(注) 5. 剑门天下险︱6. 李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7. 肥沃的成都平原︱8. 青城天下幽︱9. 峨眉天下秀︱10. 乐山大佛︱11. 盐井和火井︱12. 大熊猫和恐龙︱13. 石海、山洞和大漏斗︱14. 绿油油的竹海︱15. 西昌,月亮城︱16. 童话世界九寨沟
重庆市 17. 山城重庆︱18. 挽救欧洲命运的小山︱19. 瞿塘天下雄︱20. 秀丽的巫峡
有一样东西,比人类的历史更古老、智慧更深邃、故事更丰盛,它便是我们脚下的大地。
大地有它的姿态,你可知道,从太古之初到现在,它们经历过什么?
大地也有它的性格,看看各地的风物人情,人的生命与大地是那样息息相关,妙趣横生。
大地还有它的故事,种种典故、传说,令自然美景散发出人文想象的光芒。
☆ 全面
中国大地,行政区划很多,大量的空间单元,对孩子来说是障碍也是困扰。这套书,将空间单元重新整合,分为14个自然环境单元,包括天府之国、洞庭南北、千里中原……有条不紊地讲述了每个单元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特定经济活动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探索人与自然千丝万缕的联系,孩子们会对中国地理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 丰富
每本书都有专业的地形图,便于孩子直观理解地形;小章节前设有分区地图,引导孩子由点到面,关注空间位置;自然与人文地景,配有精美彩色图片、简要精彩的解说,让孩子身临其境洞察地理之美;此外,丰富的专栏和地理名词解释框,为孩子的地理知识锦上添花。
☆ 趣味
在中国,有个装着一亿人的大盆子,你知道它在哪里吗?狗咬太阳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是阴沉沉的么?你知不知道,有个地方的泉水很神奇,传说能医百病?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文赤壁和武赤壁是怎么来的?
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这套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它们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丰富的地理信息,令人记忆深刻。
☆ 诗意
这套书中,有2000余幅自然与人文地景的图片,揭示出地理原本的诗意和美妙,文字中,也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瞧,这儿的人家前门是街,后窗是河。……晚上,小港里传来卖菱角和莲藕的小贩吆喝的声音。白天,河上漂过一只只装满丝绸的小船。
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有种《东京梦华录》的味道?
☆ 眼界
地理对孩子*的意义,在于它的广袤和丰富会化为孩子的眼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地理,让孩子回到世界的源头,探索亘古永恒的智慧,走出自己的人生。
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这真是一套有趣、易读、大开眼界的好书。
——亲子专栏作家、知名台湾艺人 傅娟
这是一套图文并茂,兼具工具书与深度旅游功能,可以陪您遨游中国大地的书。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 王鑫
第1册 天府之国
1.装着一亿人的大盆子
这个盆子真大,
装满了山和水,
装满了矿藏和庄稼。
天底下,什么盆子最大?是我们用的洗脸盆、洗澡盆吗?不,最大的是天然的盆地。
四川盆地,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盆子”。它从东到西有380~450公里,从南到北有310~330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请问,人间哪有这样大的“盆子”呀!这样大的“盆子”,给童话里的巨人洗澡,也嫌太大了。
有趣的是,这个“盆子”和我们天天用的洗脸盆不一样,不是圆的,而是一个尖角指向东、南、西、北四方的菱形。你想知道它的真实形状吗?只需要在地图上找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四地,把它们连接起来,大致就是四川盆地的轮廓了。
“盆子”,总有边呀!它的边缘也非常特别,是一排排高耸入云的大山。北面是米仓山和大巴山,东面是巫山,东南面是大娄山,西北面是龙门山,西南面是大凉山,把盆地团团围住。世界上最高的围墙,也没有它们高,真的像是一个特大号的“盆子”。
“盆子”,总有底呀!它的盆底与众不同。不是平的,也不是凹的,到处起伏不平。除了西部有一小片成都平原,其他地方都是崎岖的山丘。紧靠着成都平原的东面,有一道长墙龙泉山隔断了它和盆地中心。
在盆底的东部、南部和北部,也有一些山。盆底中央,分布着许多小丘陵。密密匝匝的,谁也数不清有多少座。请问,世界上有这样的盆子吗?如果谁制造出了这种底部凹凸不平的盆子,肯定没法卖出去的。
这个巨大的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原来,它是一个古老的地块,有非常坚硬的基础。当四周别的板块向它挤压时,周围的地方被挤皱了,成为一道道高大山脉。它的表面也被挤皱了,形成一些低矮的山丘。这就是四川盆地形成的秘密。
成都平原呢?因为那里堆满了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就逐渐形成平原了。
这个大“盆子”如果灌满了水,该多么壮观啊!
可惜这种奇观只有恐龙才欣赏过。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个巨大无比的湖泊。湖波像海浪一样,猛烈拍打着东面巫山和西面龙门山麓的湖岸。湖畔耸立着七八层楼高的大树,林下长满羊齿植物。一只只奇形怪状的恐龙在湖边悠闲地散步,仿佛这个大湖和这些高大的树木是专门为它们准备的。只有巨大的恐龙,才配得上这样的大湖。地质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巴蜀湖”。如果它还存在,就是中国第一大湖了。
后来,气候越来越干燥,巴蜀湖没有充分的水源补充,湖面越来越小;随着恐龙灭绝,它也终于静悄悄地干涸了,露出起伏不平的湖底。从西面流来的古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打开了一个缺口,再也不会积水成湖了。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虽然它没有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那么大,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开发最早,是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发祥地。盆地内有八千多万人口,约占全中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四川省的水稻、油菜籽、蚕丝、桐油产量丰富,茶叶、药材也很有名。盆地内还有丰富的井盐、天然气、煤、铁等矿产,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2.狗吠太阳的地方
这里的天气真稀奇,
白天阴沉沉,
晚上就下雨。
四川盆地有一句俗话:“蜀犬吠日”。
这句话说的是四川的云雾多,狗见到太阳觉得很稀罕,忍不住要抬头朝天上那个古怪的“红炭团儿”汪汪叫几声。
这可不能埋怨乱吠太阳的狗,少见多怪嘛!
有人算了一下,重庆一带的阴天,每年有将近220天;成都一带,一年内的阴天可以达到240多天。三天里,有两天见不着太阳的影子。狗见着它,怎能不像瞧见生人似的汪汪叫几声呢?
其实,四川盆地内也不是一年四季都阴沉沉的。一般来说,冬季的阴天比较多,夏季比较少。这是因为冬天的云层很厚,常常铺天盖地,不留一丁点儿缝隙。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云被子”下面,当然多遇阴天啦!夏天虽然也有一朵朵白云,却很少连成一大片,遮住下面的大地,晴天就多些。
阴天真讨厌!见不着太阳,也见不着月亮和星星。谁想在四川盆地里观测星象,研究天文学,那真是找错地方了。
可是阴天也有好处。
四川盆地的北面有秦岭和大巴山筑起两道高高的山墙,挡住了冬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的寒风,加上头顶盖着厚厚的“云被子”,寒风吹不进来,地面的热气散发不出去,特别暖和。盆地里很少结冰下雪。如果偶然从天上飘下一些雪花,人们就会像过年似的,兴高采烈地忙着拍摄雪景照片。
说起云,又想起了雾,四川盆地的雾也很有名!
山城重庆和英国伦敦齐名,是有名的“雾都”。雾大的时候,几步外就一片模模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汽车、轮船不敢开,飞机也不敢起飞、降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说起重庆冬天的雾,真让人头疼啊!
重庆还是著名的“火炉”,夏天热到40摄氏度并不稀奇。空调、冰箱、电扇、扇子、凉席和冰淇淋,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东西。
其实,四川盆地大部分地方夏天都很热。诗人杜甫曾在长江三峡的夔州(今奉节)住过,写了一些诗,生动描写当地夏天的情况:“峡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
瞧,峡谷里的空气热得似乎要燃烧起来了,天上却只打雷,不下雨呀!
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怎样熬下去啊?
杜甫写道:“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噢,天热得衣服也流汗了。那当然不是真的衣服在流汗,是人身上的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热得没办法的人,低下脑袋,连气也喘不过来了。这里的夏天,真的是热啊!
炎热的夏天,人们多么盼着下雨啊!可惜这里夏天的雨量较少,雨水多半集中在秋天。
这里秋天的雨水也十分特别。唐朝诗人李商隐描写说:“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天夜晚常常淅淅沥沥地下雨,天亮时就停了。这样倒也好!下雨不妨碍白天的活动,听着雨声还特别容易睡着呢。
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和龙门山,挡住了从东方来的雨云,这里的雨水最多。人们说,这儿“天漏了”。如果你在雨季到这里来,千万别忘记带雨伞啊!
4.蜀道难
想要到四川,
难于上青天,
路在茫茫云雾间。
四川盆地的四面八方都被群山团团围住,进出非常困难。唐朝诗人李白叹息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就是描写此种情况。
瞧,到这里比上天还难。古时候要想拜访这个万山丛中的天府之国,该怎么办啊?
两千四百多年前,住在秦岭北面的秦惠文王听说山南面的蜀国很富有,想派兵去占领,可惜没有一条路。狡猾的秦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做了五只大石牛,每天早上在牛屁股后面放一些金子,说是石牛拉的金粪。蜀国国王听见这个消息,就想要这五只神奇的石牛。秦惠文王非常大方地说:“你想要,就给你吧!”蜀国国王高兴极了,为了把这五只会拉金粪的石牛运回来,派人专门修了一条路。等到路修通了,没过多久秦国就派兵打进来,消灭了弱小的蜀国。
这个故事只是一则有趣的传说。可是在古代从蜀国通往秦国,真有一条小路。
这是一条危险的山路。有的地方在悬崖上打许多小洞,插进树棒、铺上木板,修成悬空的栈道;有的地方凿开石壁,形成横向的凹槽,人在里面走,好像在老虎嘴里走路似的。在这样的路上走,怎能不心惊胆战!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给北伐大军运粮,发明了“木牛流马”。有人说,木牛流马是一种可以在狭窄的栈道上行进的独轮车。有了这种车子,在栈道上来往就方便多了。它一直流传下来,在今天的成都平原上,还能看见农民用这种特殊的独轮车在田坎上运东西,人们叫它“鸡公车”。到成都去旅行,别忘了坐一下鸡公车啊!
顺着长江坐船进入四川盆地,行吗?
古时候,那也是一条危险的水路啊!
长江三峡里有许多险滩。船夫们流传着一句话:“新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这三个险滩都在西陵峡里。新滩(又名青滩)是山崩造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滚落在江心,有的比小房子还大。冬天水落石出,上水船必须让许多纤夫弓着腰,使尽全身力气才能把船拉过去。这是长江三峡里的枯水第一大滩。
泄滩的一边有一道坚硬的石梁伸入江心,另一边是一大片乱石滩,把江水束成一个很狭窄的小口子;夏天水势非常凶猛,是洪水第一大滩。
崆岭滩有无数险恶的礁石。来往船只一不留神,便会撞得粉身碎骨。
可是,这三个地方都没有瞿塘峡口的滟滪堆危险。滟滪堆是一块特大的礁石,耸立在峡谷门口,也有两句话形容它的险要:“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千百年来,不知吞噬了多少旅客的性命。
进出四川的水路,同样难于上青天。
噢,难道到四川,陆路比上天还困难,水路也进不了吗?
不!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蜀道的情况早就变了。
紧挨着古蜀国运石牛和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的栈道,修通了宽阔的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从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宝成铁路,是一条特殊的盘山道,翻过秦岭和大巴山,创造了奇迹。
从成都到云南昆明的成昆铁路也是一个奇迹。它穿过四川盆地边缘的大凉山、小凉山的时候,因为山高谷深,火车钻过山洞就过桥。有人说,这条铁路是山洞和桥梁托起来的,一点也没错。
从成都出发,还有川藏公路通往“世界屋脊”上的“日光城”拉萨,以及成昆公路到“春城”昆明。
从重庆也有铁路通往四川盆地的外面。从北面铺了一条襄渝铁路到湖北襄阳,往南面有川黔铁路到贵州贵阳。不管从什么方向来,都可以顺顺当当进入四川了。
走水路也不用发愁,长江三峡里的险滩早已被炸平了。2009年三峡大坝整体完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万吨船队已能开到重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