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著,熊顿——中国的高木直子,80后美女漫画家倾心绘制的家庭性教育绘本。书中为年轻的父母提供了全面系统而科学的性教育方法,让我们能够正确地解读孩子的性成长特点,与0-6孩子轻松谈性,保护好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年轻父母必备的儿童性教育绘本,轻松与0—6岁孩子正确谈性。
《滚蛋吧!肿瘤君》作者熊顿倾心执笔 中国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科学解析。
爱孩子,就给他最恰当的回答。
怀念熊顿
在我研究儿童性心理的十年经历中,收集了很多故事,每次看到故事里的孩子无忌的童言让父母尴尬不已,我都会忍不住笑起来。于是,便有了一个心愿——一定要把这些故事变成漫画书,让更多的人在看着故事会心一笑时,能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发展轨迹,学会帮助孩子完成性发展的任务,我一直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直到2011年,北京凤凰雪漫文化有限公司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当我们决定把这些故事变成漫画之后,找到满意的画手成了我们最大的难题。凤凰雪漫编辑部给我推荐了很多画手,同时我自己也通过朋友找寻着合适的画手,经历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那些出自熊顿画笔下的幽默诙谐的漫画吸引了我,我们决定与熊顿合作。
第一次与熊顿通电话是在2011年的年底,那个时候她已经患病了,但是病情比较稳定,她的声音真好听,从声音里我判断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我们在电话里各自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对这部作品的期望,对这部作品达成了一致的意见。2011年11月27日我们签订了合同,工作就此展开,准备2012年4月出版我们的书。
然而,熊顿的病情开始出现波动,身患淋巴瘤的熊顿经常要进行化疗,化疗导致手臂疼痛使她无法工作,每次通话时,熊顿都对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表示歉意,我告诉她不要着急画稿,身体能够承受的时候再进行工作。后来,我担心我的电话让她紧张,所以不敢再给她打电话了,只是通过凤凰雪漫的编辑了解她的身体状况。这期间我有两次去北京的机会,但我没有去看望熊顿,我担心自己的出现会让她产生催画稿的感觉,给她带来压力,索性就不去打搅她了,想等画稿完成后再去看她,到时候我们在北京可以聚在一起欢庆新书的出版。
有一天晚上,我从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上看到了熊顿的照片,她在大街上接听电话,微笑着,脸上有两个小酒窝,果然如我从她的声音所判断的,她是那么漂亮!她把自己抗击癌症怀念熊顿的生活画成了漫画放到网上,这些漫画传递着她面对癌症的勇敢和乐观,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终于,她成为了那周《新闻周刊》节目的周刊人物。我立即拨通熊顿的电话,电话那头的
声音欢快明亮,我对熊顿说:“你好漂亮啊,没有想到我第一次看见你是从电视节目里的照片啊!哈哈。”她回应我:“我也是从您的博客上看到您的照片,哈哈!”我们约定下次我到北京讲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见面!
熊顿用漫画记录着自己抗击癌症的生活,那些诙谐幽默、笑中带泪的漫画最后集结成了她的新书《滚蛋吧!肿瘤君》,看到新书的出版,为她高兴的同时,也认为她的身体应该恢复得不错。2012年10月我到北京讲课没有去见熊顿,总想着还有时间。11月初我收到编辑部给我发来的部分画稿,非常高兴,立即给熊顿打电话表示感谢。在问到她的身体情况时,她告诉我正在医院里,情况不是很乐观,发现了新的转移病灶,我安慰她不着急画剩下的画稿,安心进行这个阶段的治疗。现在我才知道,这些画稿是在她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完成的。
收到画稿一周后,想到她的病情有变化,我再次与熊顿联系,然而,这次联系只能通过短信联系,因为肺泡炎她完全不能够讲话了,想到她会像以前那样闯关取胜,内心宽慰着自己:“她会好起来的”,总想着我们合作的书出版后,就可以在一起庆祝了。2012年11月16日,熊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让我们的见面的约定定格在了一个空白的愿望上!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一直觉得遗憾,后悔之念也时时侵扰心灵,我后悔没有早一点去看她,后悔没有和她有一个拥抱,后悔没有与她有一张合影,后悔没有把她的手握在我的手心里……在网上反复看鲁豫访谈熊顿的那一期节目,节目里熊顿谈笑着,我却泪流满面……终于明白,有一些事情,有一些人,不能等!
胡萍
2012年12月12日于昆明
“妈妈,我从哪里来?”几乎每个妈妈都会被孩子问到这个问题。我在做儿童性健康教育研究时发现,有近80%的父母告诉孩子“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你是从河里捞起来的”“你是从超市买来的”“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你是外星球飘来的”……诸如此类不真实的答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想欺骗孩子,他们会认真地告诉孩子:“你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来的。”可是,接下来孩子提出的问题却让他们傻眼了——“精子在爸爸的身体里,卵子在妈妈的身体里,它们是怎么相遇的?”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儿子在三岁时开始探究生命的来源,这是发生在我和儿子间的故事——
儿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
我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儿子没有继续发问,似乎对这个答案很满意,我也没有继续讲解。
儿子四岁的时候突然问道:“妈妈,我是从你肚子的哪个地方生出来的?”我是剖腹产,于是亮出肚子上的疤痕告诉儿子:“你是从妈妈这里出来的。医生在妈妈的肚子上划了个小口子把你取了出来,然后把妈妈的伤口缝好,所以这里有个疤痕。”儿子没有接着问,我也没有继续讲解。
此后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陪他睡觉的时候,他都会摸摸我肚子上的疤痕,自言自语道:“我是从这里生出来的。”儿子五岁的时候问题升级了,他问我:“妈妈,我是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那我是怎么进到你的肚子里去的呢?”
我一阵心慌,儿子终于将我最怕回答的问题提了出来,而且我还没有做好回答的准备!我只好对他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等你长大了妈妈再告诉你。”
儿子六岁的时候又问我:“妈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告诉我我是怎么进到你肚子里的吧!”
我决定告诉孩子真相。我决定从生殖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讲起。当时没有适合儿童的性教育绘本,我只好找出大学时用的医学解剖书,翻到男女生殖器的图,回答儿子的问题。
我指着书上的男女生殖器图说:“这是爸爸的生殖器官,这是妈妈的生殖器官。”
儿子问:“妈妈,什么是生殖器官?”
我说:“就是生孩子的器官。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用处。我们的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儿子说:“用来看东西的。”
我问:“鼻子呢?”
儿子说:“用来呼吸的。”
我解释说:“生殖器官就是用来生孩子的。爸爸和妈妈的身体上都有生孩子的器官。爸爸的生殖器官里面有精子,妈妈的生殖器官里有卵子,爸爸把精子种到妈妈的身体里,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你的生命。然后你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当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你时,你就生出来了。”我一口气说完这些,暗自祈祷儿子就此打住,不要再往下问。
“那爸爸的种子是怎么种到妈妈的身体里的呢?”儿子终于把我逼到了绝路上!
我心跳加速,但故作平静地举着两个拳头比划着说:“你看,精子在爸爸的生殖器官里,卵子在妈妈的生殖器官里,爸爸和妈妈的生殖器官碰在一起,种子就种进去了呗!”
儿子眼里的迷惑消除了,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你早告诉我不就得了吗?!”
我放下拳头,如释负重——终于把这个谜团清楚地给孩子讲解了。
儿子愉快地起身离开,从此不再问这个问题了。
在回答儿子“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儿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提问,总结出父母回答孩子性提问时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有问必答。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了解自己生命的权利,对孩子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回避或敷衍孩子的问题,会让孩子察觉到性话题的神秘性,反而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孩子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会一直纠结下去,他们要么固执地向父母索要答案,要么通过网络自行了解,要么和小伙伴们一起共同探索。 后两种方式会让父母无法知晓孩子到底了解了哪些性信息,同时失去与孩子交流性话题的契机。
原则二,有问才答。
对于六岁前的孩子,父母不要主动给孩子讲解性知识,在孩子提出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原则三,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
父母给予孩子的答案要简单明了,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答案中如果出现孩子无法理解的词语,会导致孩子前一个疑惑没有得到解答又产生了新的疑惑,父母越讲解,孩子越听不明白。就像妈妈对嘟嘟说“精子是通过生命通道进去的”,这要比“精子是通过阴道进去的”更容易被孩子理解。
原则四,答案以解决孩子当下的疑惑为目的。
孩子问什么,父母就回答什么,告诉孩子事实,以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为目的。父母回答完孩子的问题后,是否深入讲解要取决于孩子是否继续发问。孩子听完父母的解答没有继续发问,说明他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到此为止,父母不必继续讲解。
原则五,不主动向孩子讲解两性活动的细节。
孩子问到精子卵子结合的细节,说明孩子已经探索到了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坦然而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提供两性活动的细节,以免引起孩子的好奇而进行超过目前年龄的性探索,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