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是知名家长教育专家萧斌臣与中、高考研究专家闰浩东继家长教育畅销书《寻找失落的钥匙》之后叉一次联手合作推出的家长教育新作。也是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丛书的开卷之作。
《读懂孩子(破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80个怎么办)》不是一本闭门造车、高谈阔论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家长教育一线的专家,仅去年一年,他们就分别深入到全国数十个城市,面对几十万家长做了数百场家长教育报告会、讲座和沙龙活动,并和其中的上千名家长保持着通信联系。这部书稿中的80个话题以及涉及到的数百个案例大都直接来自于上述活动。
作者萧斌臣等一直坚持认为,由于时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活跃在家长舞台上的这一代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耕时代代代相传的家教“法宝”现在已经失灵,而新的家教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当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高于上一代人,但社会对家长本身的教育依然严重缺位,“无证上岗”导致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处在茫然、无助、无奈、尴尬、焦虑的状态,一些家庭家长与子女的交流非但不是一首和谐的亲情礼赞,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场博弈
我非常理解太原这位家长的担忧。
中国当代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一出生,在带给我们一份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份深深的隐忧:我们该怎样做,才会让孩子聪明、优秀、卓越,至少不至于落在别人孩子的后面?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教育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教育序列里从来没有一堂课是教父母怎样当孩子的家长。但是中国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理念却是高度一致、整齐划一:
孩子刚开始呀呀学语,我们就要教他(她)识字、识数、念英语单词、背唐诗。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我们就要牵着他(她)的小手,带他们去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这种“兴趣班”大多数只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
我在杭州做家长讲座时,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她的一位邻居曾经给她的女儿报了8个学前“兴趣班”,而她自己只给孩子报了两个,她觉得有点愧不如人,也很对不起孩子。她希望我能够给她一点建议,到底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为合适?
这让我很无语。我真的无法告诉这位家长,应该给孩子报多少个“兴趣班”。
中国的家长在做这些选择时是有一个理论做指导的。这个理论就是一句影响了中国亿万家长二十多年的“专家论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这究竟是“专家”的名言还是“商家”的蛊惑,但多少年来,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把这个论断视为至理名言,并逼着我们的孩子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早教理念风起云涌,各种早教机构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各种诱惑中牵着孩子的小手左顾右盼,流连忘返……
相比之下,这位坚持让自己的女儿只接受正常的幼儿园教育的家长反而变成了稀有物种,变成了形单影只的异数。所以,她在女儿即将踏入小学门槛的前夜孤独了、忐忑了、不安了。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漫不经心真的让女儿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这里,我想很肯定地告诉这位太原妈妈,恭喜你!你做对了!因为你尊重了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给了你的女儿一个至少是正常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