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4:隋唐(589年-906年)
ISBN:
作者:吴涵碧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民间故事、历史地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这得益于其诸多特点: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吴姐姐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本书能成为全家共读的好书,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风行台湾数十年,所获奖项灿若繁星,让一代台湾人获得历史的“故智”,让台湾众多的家庭,在轻松愉快的共读之中,获得家庭的温爱。

编辑推荐

 台湾畅销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历史读物。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容、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詠等一众名家倾情推荐
  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获奖一览  
  ◎台湾金鼎奖推荐奖
  ◎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
  ◎台湾中国文艺奖章
  ◎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
  ◎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
  ◎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
  ◎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在线试读章节

 这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书,对象本是青少年,所以题名为《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
   ——罗兰
  提升作文实力,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开始!
  培养阅读能力,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开始!
  学习国语文必须从名门正派开始,就好像学习武功就要到少林寺或武当派,《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就是学习国语文的名门正派! 
  ——侯文詠
  这样一部书,使读者能兴趣无穷,又在读后余味不尽。
  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刘墉

他们说

新年的突袭
  隋朝的大军已经到了长江边上,陈后主仍然左拥右抱,好一个“隔江犹唱后庭花”。
  隋朝大军,面对着滚滚长江,高颎与行台吏部郎中薛道衡聊天。高颎说:“现在马上就要大举进攻了,依你看,江东可以拿下来吗?”
  薛道衡不假思索道:“一定可以。我记得晋朝有一个预言家郭璞曾经说过,江东与中原地方分开三百年以后又会归于统一。算一算时间,自从晋元帝南渡即位于建康到今天,一共有二百七十二年。快满三百年了;加上我们皇上恭俭勤劳,陈叔宝荒淫骄奢,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我们一定可以席卷天下。”
  高颎听了薛道衡的分析,眉开眼笑,对未来的一仗更有信心。
  此时,隋朝最厉害的大将杨素已经引舟师渡三峡,到了流头滩,前面正是以地势险峭著名的狼尾滩。隋朝人自北方来,未看过波涛汹涌,心中颇有几分畏惧。
  杨素当机立断:“胜负大计,在此一举。如果我们白天登陆,军队之虚实将被陈军一览无遗,再加上滩头迅激,恐怕对我军不利,不如趁夜摸黑登陆。”于是在当天夜晚,杨素亲自率领着黄龙数千艘而下。
  等到第二天,陈朝的军队看到舟舻布满长江,旌旗甲胄与日光相辉映。杨素安坐大船之上,容貌雄伟,气宇不凡,陈朝民众指指点点畏惧地说:“哇,清河公就是江神嘛。”(按,清河公是杨素的封号。)
  长江边上的领主戍主,听说隋朝军队浩浩荡荡开来了,相继上奏皇帝陈叔宝。但是施文庆把警报都压下来,不肯呈给陈后主批阅。
  情况愈来愈危急了,朝廷里正直的大臣袁宪等,终于找着机会上报陈后主。而且前方战事连连失利,也不容许再继续瞒下去。
  但是,陈朝该不该出兵反击,陈后主一直没法拿定主意。施文庆为人卑劣,为军士们所不齿,他知道一开战必然没法掌握大权。所以买通宰相,力劝陈后主宽心。
  陈后主被众小人捧得晕陶陶,自大地说:“王气在此,我怕什么?想当初齐兵三次进攻,周师二次进讨,还不都是被打得落花流水,管他是谁,若想进攻就是前来送死。”
  陈朝都官尚书孔范乘机大拍马屁,讨好陈后主道:“长江乃自古以来划分南北的天堑。今天这批虏军莫非想飞渡天堑不成?想我每因官位卑微引以为耻,等到这批不知死活的东西想要渡江,那我一定能因为痛斩隋军而升为太尉公了。”
  此时又有人传言隋朝的军马死去不少,孔范连连唉声叹气:“哎,等到我俘虏隋军,这些马本该归我所有,怎么竟然死了呢?真可惜。”
  陈后主看到孔范骄狂的神态,以为陈军士气旺盛,笑得合不拢嘴。既不严密防备,亦不放在心上,仍然每天陪着长发美人张丽华饮酒作乐,快活胜神仙。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腊月里,快要准备过年了。这个当儿,隋朝另一名大将贺若弼悄悄自广陵率兵渡江。他先派人买了不少好船,偷偷藏匿起来,然后再打发人员买了五六十艘破败的烂船公开亮相。陈朝人看了都掩着嘴暗笑:“到底是北方来的人不懂水战,原来隋朝人的船是这等模样,怎么能打仗嘛,太好笑了。”
  贺若弼又交代下去,每次守卫换班的时候,必定大张旗鼓,所有人员都要集合。第一次换班的时候,只见大旗布满了天空,所有隋兵全副武装,陈军以为要进攻了,急急忙忙发兵防备。等到忙了半天,才知道只不过是军队例行换班。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也不再加以防备。
  贺若弼又命令军队沿江打猎。军士们骑着快马,呼啸而过。陈军又以为隋兵准备进攻,结果发现隋兵舍命追赶的竟然是一只野兔,失声而笑。以后,哪怕隋军闹得人马喧哗,也没有任何陈兵加以理会。
  贺若弼眼看时机已成熟,挑了过年的日子挥军进攻。虽然陈朝人听到有整军、上马一片闹哄哄的声音,却懒得出外一查究竟,更何况正在过年,谁愿意冒着风寒出外打仗。
  就这样,贺若弼轻轻松松,渡江成功,而陈朝人竟丝毫没有察觉。
  另一员猛将韩擒虎渡过江来,到了采石(安徽省当涂县)。采石的守军都喝得酩酊大醉,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采石,立即向建康进逼。  
  
  胭脂井
  在上一篇《新年的突袭》之中,我们说到,隋朝大军利用新年,渡过长江,陈军措手不及,只好纷纷投降。
  陈后主陈叔宝接到军报,隋军已渡过长江,到了建康城外,吓得痛哭起来,不知所措。此时大将军任忠入宫,向陈叔宝禀报失败的惨状,长叹一口气道:“隋军太厉害了,臣等实在无能为力。”
  陈叔宝用颤抖的手拿出两串金子对任忠说:“拿这个钱去招募军士。”
  任忠恭敬地接过金子道:“陛下只要准备舟船,等着赴上流会合军队,我会誓死保卫皇上的安全。”
  陈叔宝听了这话,心中稍安,渐渐止住了哭声。命令宫人收拾行装,准备上路。等到大家都一切打点妥当,等了又等,却始终不见任忠派人来接陈叔宝。
  原来这个时候,任忠已经率领大军,在石子岗等待韩擒虎的到来,准备投降隋朝。任忠带领着韩擒虎的军队直入朱雀门,有些陈军拿起武器正要抵抗,任忠连连挥手阻止,他在马上大声呼叫道:“连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还不赶快放下武器。”
  任忠是陈朝的大将,于是,陈朝官兵一哄而散,城内的文武百官各自逃命去了,只有尚书仆射袁宪留在宫殿之中。陈叔宝看到人去楼空,与当初歌舞升平,一大群狎客饮酒赋诗的情景相对照,心中好不凄凉。陈叔宝对袁宪说:“我从来没有对你特别好过,今天想起来惭愧万分。这非但是朕无德,文武百官一个不见,难道不也是江东士绅道义已经扫地了?”
  说着,说着,陈叔宝全身发抖,惊骇急迫想找一个藏匿之地。
  袁宪正色地告诉陈叔宝:“北兵入此,必定无所侵犯。事情已经演变到这个地步了,哪里还有什可以安身之地?臣愿陛下端正衣冠,穿戴整齐,安安稳稳坐在大殿之上,效法当年梁武帝接见侯景的故事,也表现陈朝天子的威仪。”
  按梁武帝在侯景乱军攻入时,神色不变,处之泰然,倒使得侯景流汗满面,不敢仰视梁武帝。
  陈叔宝吓得脸色惨白,死也不肯听袁宪的劝告,他说:“锋刃之下太过危险,我自有办法。”说时迟,那时快,陈叔宝急急忙忙找了十几个宫人奔出景阳殿,准备躲在一口枯井之中。
  袁宪再三苦劝,陈叔宝不理。后阁舍人夏侯公用身体挡住井,不让陈叔宝跳下去,但是,拉拉扯扯半天之后,他终于下井了。
  不久,隋军赶到宫殿,没有看到陈叔宝,一找就找着了这口井。趴在井上对底下喊着:“我们找着你了,快出来吧,你一定是躲在里面。”
  喊话喊了半天,没有反应。隋军火大了,扬言:“你再不出来,我们就要把石头推下去了。”接着搬来一块巨石放在井旁。
  “不要丢石头,我上来,我上来。”这时井内传出陈叔宝喊救命的声音。于是隋军放下绳子,想把陈叔宝吊上来。
  奇怪的是,吊了半天竟然吊不上来,隋军不解道:“陈叔宝有多重啊?”最后挑了两个孔武有力的大力士来拉,才把陈叔宝吊上来。上来一看,哇!他左边捆着张丽华,右边捆着孔贵妃,三人合抱在一起,难怪如此之重。真是要死也风流,把隋军笑得直不起腰。
  据说,当张丽华被拉上井时,脸上的胭脂染红了井的栏杆,所以这口井,后人称之为胭脂井,位于南京北极阁下,供人凭吊。井旁的茶座,即为景阳殿的旧址。
  隋军攻克建康之后,隋文帝的儿子杨广(即后来之炀帝)派人告诉大将高颎,务必保存美女张丽华。
  没有料到高颎竟然不服从命令,高颎的理由是:“以前周武王蒙面斩妲己,今天岂可留下张丽华这个祸水?”于是在青溪将张丽华问斩。
  来人回报杨广,张丽华的脑袋被高颎砍掉了。害得杨广空欢喜一场,脸色大变道:“古人说,无德不报,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高颎的。”从此,杨广对高颎恨之入骨。
  陈叔宝被押到长安以后,陈朝灭亡。四百年来分裂的中国,至此为隋文帝统一。
  前面《一袋干姜》中,我们说过,隋文帝灭掉北周之后,杀光宇文氏的子孙。但是,文帝灭陈朝之后却没有重下毒手,这是因为此时隋朝的基业已经稳固,而且,陈朝子孙孱弱,缺乏骨气。因此文帝非但没有加害陈叔宝,反而在宴会的时候,规定不奏江南音乐,免得陈叔宝听着伤心。
  不久,监视陈叔宝的人上奏,说他想要一个官位,文帝气得大叫:“叔宝全无心肝。”监守者又说:“叔宝常醉,几乎没有清醒的时候。”
  “他一天要喝多少?”文帝问道。
  监守者道:“他和他的子弟一天要喝掉一石。”
  “哇!这么多,得节制一些。”文帝说,继而又回头改口,“不必了,让他喝,他不喝酒又如何过活?”
  如果陈后主不是昏庸至此,“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用锥子刺舌头
  贺若弼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以勇武英烈著名,曾经做过北周的金州总管。宇文护十分嫉恨贺敦,利用机会将他逮捕下狱,且处以死刑。
  贺敦在临刑之前,对他的儿子贺若弼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要平定江南,统一全中国。可惜这辈子没法完成这个愿望了,你要设法继承父志。我被处死刑,主要是因为我这片舌头太爱说话,因而遭嫉,你可要牢记为父的教训。”
  说着,贺敦拿出一根尖尖的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再三告诫贺若弼“开口要谨慎”。
  若弼从小有大志,擅长弓马,也会写文章,名重一时。曾经是北周的亭县公,小内史。
  隋文帝受禅,建立隋朝之后,颇想早日平定江南,到处寻访可堪重任的大将。高颎对文帝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人比得上贺若弼。”
  文帝很高兴,立刻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负责平陈大事。平陈是他父亲的遗志,因此若弼欣然受命,献上平陈十策。文帝看后,颇为赞许,赐给贺若弼一把宝刀,表示予以重托。
  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大举伐陈。贺若弼腰佩宝刀,威武地站在渡船上,举起一杯酒对天发誓道:“弼将远振国威,伐罪救民,除凶去暴。请上天与长江为我作证,大军远涉后,如果有不当之举,愿葬身鱼腹之中,死且不恨。”
  接着,贺若弼买了些破船欺瞒陈军,又命令军队换班交接之时,必定大张旗鼓,使得陈军一再上当,以为隋朝大举进攻。然后趁着陈军疏于防备,又值新年狂欢之际,一举渡过长江攻下陈朝。
  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北掖门之时,另一名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经把陈叔宝绑起来了,贺若弼落后一步,大为愤恨。于是,贺、韩两人在隋文帝面前互相争功。
  贺若弼怒气冲天:“臣在蒋山与敌人决一死战,破他的劲卒,擒他的大将,震扬武威,遂平陈国。韩擒虎不与敌人交锋,却抢了臣之功劳,太可恨了。”
  韩擒虎也有一套说词:“我奉御旨与若弼一起攻打伪都。贺若弼看到敌人立刻交锋,使得我方将士死伤甚多,远不及臣另率五百轻骑,兵不血刃,轻轻松松执陈叔宝,开陈朝府库。这时,贺若弼才慢吞吞自北方而来,他的功劳怎能与我相比?”
  文帝看到此二人吹胡子、瞪眼睛,在庙堂之上闹得太不像话,急忙打圆场道:“两位将军都有功,都应该重赏。”
  于是贺若弼被封为宋国公,食邑三千户,又赐以宝剑、宝带、金瓮、金盘一大堆金银财宝。(食邑三千户,就是指三千户的税收归贺若弼,古代常有这种赏赐。)另外,文帝更把陈叔宝的妹妹送给他当妾,拜右武侯大将军。他自认为在朝中功高一等,以宰相自许。
  贺若弼的风光没有好久,听说另一员猛将杨素升为右仆射,而他仍然只是一个将军,心中咽不下这口气,到处发牢骚。话中暗指文帝没有脑袋,不会用人。文帝听说贺若弼竟然埋怨皇帝,一怒之下,立刻将他免官。
  过了几年,更把贺若弼逮入狱中,文帝询问他:“我用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到处对人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罢了,你是什么用意?”
  贺若弼的嘴巴仍然不饶人,他轻蔑地说:“颎是臣之故人,素乃臣之舅,我太知道他们的为人了,所以我说这两个人只能吃饭。”
  文帝听了,十分厌恶贺若弼的骄狂,虽然看他功在国家,没有加害,却也不愿加以重用。
  有一天,突厥派使入朝,在宫廷内表演射箭,一射中的,众人都拍手叫好。下面该轮到隋朝这边的人发射了,文帝很担心万一没射准,岂不丢了隋之颜面。立刻下令:“除了贺若弼没有人能当此重任,快把他找来。”
  贺若弼到了,对文帝深深一鞠躬道:“臣若是赤忱奉国,当一发中的,如果我不是对皇上忠心耿耿,发不中也。”
  大家都屏息以待贺若弼拉弓。他动作敏捷,臂力强劲,轻轻松松一拉,一举射中红心,又快又准,比突厥使者更胜三分。众人纷纷鼓掌,欢声响彻天地。
  文帝把面子挣回来了,十分得意。他拍着贺若弼的肩膀,对着突厥使者炫耀:“此人,天赐我也。”
  虽然他说是天赐隋朝,文帝始终对贺若弼未加以任用;甚且到炀帝时,因为他私下议论朝政得失,被处死刑,妻子为官奴婢,步上了父亲的后尘。
  贺若弼功成名就,坏就坏在他的一片舌头喜欢夸耀自己的功劳,更以挖苦批评他人为乐。锋芒毕露,难免招忌。如果他记得他父亲临终之前,用锥子刺他舌头的用心,何至于落此下场?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