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我是只小小鸟,想飞就飞,想叫就叫,自由逍遥……” 在我们的印象中,鸟儿都是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是本书要介绍的鸟儿,可不是“小小鸟”,而且也不会“想飞就飞”。但是它们有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一样可以逍遥自在。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万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协调。 人类不仅要学习与大自然相处,还应该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1945年8月,美国为了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广岛投下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果真让日本人立刻投降,不再拖延战事,但是,原子弹的爆炸却在世人心中留下伤痕,连执行任务的美国军人也难抹心里的阴影。这次的《世界瑰宝》将和大家重回广岛现场,那里没有其他世界瑰宝所拥有的美丽景色,有的只是残破的战争遗址,令人深刻反省。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羡慕别人的,也不要互相排挤,这样就会发现天空好大。
1.新鲜时尚:知识更新迭代,传真新献、前沿和时尚的科学发现,让孩子的科学素养不落伍。2.全面丰富:12个栏目,包括动物、植物、天文、生命科学、机械等14个类群知识,全面提升孩子的8项智能。3.思行链接:科学研习宜手脑并用,观察与实验并重,用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解说和启发性的题目设计,锻炼儿童的整体观和创造力。精心策划的趣味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回馈,以达到“做中学,学中试,试中修,修道对”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合一:针对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以文学联动科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图像带动儿童思考,丰富的知识刺激孩子的大脑,提升百分百的学习力;并提供主题导读、育儿指导,亲子游戏等互动环节,是读、听、做、教四合一完整的科普读物。
放弃飞翔的大鸟
长着翅膀、身披羽毛的鸟儿,
为什么放弃了能自由飞翔的天空?
人们对天空的向往,有一部分是出于羡慕天空中自在飞翔的鸟儿,所以15世纪时,达 芬奇就根据鸟的翅膀设计了飞行器。但是直到1903年,莱特兄弟建造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人类才真正脱离地面飞上天空。比起天生会飞的鸟类,人类足足晚了1亿5千万年。
然而,鸟类飞翔并不是因为喜欢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飞翔能力同时限制了鸟类身体的发展,科学家估算出,能飞翔的鸟体重不会超过18公斤。
有些鸟类不需要从天空获得食物和保护,因此便放弃了飞翔,虽然它们再也不能飞上青天,却得到了其他鸟类没有的一些能力。
远离天空,回到地面
鸟类经过演化才适应了飞翔的生活,但有些鸟却又回到地面生活。
1亿5千万年前,正是恐龙统治地球的时期,为了更容易获得高处的食物和逃离恐龙的魔爪,鸟类祖先比其他会飞的动物更早适应了天空的生活,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成为天空的主宰。
到了白垩纪的末期,恐龙灭绝了,而哺乳类动物还没有崛起,这时地面上的危险减少了许多,所以有些鸟儿便回到了地面。在地面上生活用不着翅膀,它们的翅膀也就渐渐退化了。
之后,随着地壳变动,首先远离其他大陆的新西兰一直没有哺乳动物进入,这些鸟儿的后代在新西兰没有遇到生活在地面上的天敌,所以形态构造还和它们的祖先很相似,甚至演化出完全没有翅膀的奇异鸟。
而在生活着有袋类哺乳动物的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地,则有许多种鸸鹋和食火鸡。这些和哺乳动物一起演化的不会飞的鸟儿,为了吓走掠食者,体型变得越来越大。
不爱飞一族
不能飞的鸟种类很少,它们是鸟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群。
在全世界约9,600种鸟类中,大部分都会飞,如麻雀、老鹰、鸽子等,不会飞的鸟儿种类很少。其中有一群比较原始的,称为“平胸鸟”,现存的种类不到20种。它们体型大、翅膀退化、有粗壮的后肢,完全适应了不飞行的生活。
平胸鸟中分布最广的就是鸵鸟,主要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在古时候的中国也有过它们的踪迹。鸵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鸟,雄性的成年鸵鸟身高有250厘米,一跨步就可以走2~3米远。生活在南美洲的美洲鸵鸟,外形很像鸵鸟,它们全身呈黑褐色,是平胸鸟中翅膀最长的,但是依然没有飞行能力。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有3种食火鸡,它们长相奇特,头上的盔甲和颈部的肉垂是明显的特征;鸸鹋体型比鸵鸟小一点,生活在澳大利亚开阔的环境中。
现在族群量最少的鸟类是生活在新西兰密林里的奇异鸟,它们的翅膀几乎完全退化,羽毛蓬松呈毛发状。
更多不会飞的鸟
除了平胸鸟之外,还有其他不会飞的鸟,它们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放弃了飞行。
企鹅主要以海中的鱼类为食,不再需要飞行,所以翅膀演化成适合游泳的鳍肢;为了抵御水中的严寒,企鹅皮肤里厚厚的油脂让它们的身体变重,再也飞不起来了。
至于已经灭绝的渡渡鸟和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新西兰秧鸡,则因为生活在天敌较少的小岛上,以地上的植物、昆虫为食,不再需要飞行,所以翅膀逐渐退化。但是这些鸟儿无法与后来引进的哺乳动物竞争,有些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不飞的鸟儿没胸部?
适合生活在地面上的平胸鸟,它们的形态和身体构造,自然和会飞翔的鸟类不同。
鸟类为了满足飞翔的需要,在身体构造上和其他动物大不相同。要减轻身体的重量、让飞行更省力,所以鸟类的骨骼特化成中空,消化道减短;而不会飞的鸟儿,它们的身体比较重,体型也比较大。
鸟儿的羽毛通常排列整齐,可以扇动空气产生向上的推力。强壮的胸肌更是鸟类用来拍动双翅的法宝,为了附着这些胸肌,胸骨上有龙骨突起。
不能飞行的平胸鸟,翅膀退化成小小的一片,平时藏在羽毛之间,根本看不出有翅膀。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胸骨没有突起的龙骨,胸肌也不发达,因此被称为平胸鸟。平胸鸟的羽毛多数情况下只用来保暖,大部分平胸鸟没有飞行用的飞羽,有些平胸鸟则尾部也没有羽毛。
飞行能力退化的同时,平胸鸟演化出更适合在地面生存的身体。它们强壮的后脚非常适合奔跑,脚趾的数量由4趾减少到2~3趾,适合抓握树枝的脚爪也消失了。
双脚走天下
来到地面上,它们活动起来比其他鸟儿更加快速、灵活。
不能像会飞的鸟儿一样飞来飞去,但鸵鸟可以在地面上快速地奔跑。鸵鸟奔跑时,速度每小时达50千米,非常适应草原上的生活。
鸵鸟栖息在开阔的稀树草原和沙漠地带,非常耐干旱,可以好几个月不喝水,所以人们给它取名为“鸵鸟”,认为它是像骆驼一样的鸟类。在草原上,植物的嫩芽、嫩叶、果实,以及各种小昆虫、小爬虫,都是鸵鸟爱吃的食物。
鸵鸟和非洲草原其他的草食动物一样,通常5~20只群居在一起,有时还会和斑马、羚羊等动物一起活动,互相帮助以便及早发现天敌。鸵鸟低头吃东西时,很容易受到攻击,所以经常边吃边抬头观望,如果发现掠食者便拔腿就逃。
美洲鸵鸟和鸸鹋也生活在开阔的地方,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生活方式和鸵鸟相似;食火鸡生活在森林中,它们的头部有像盾牌一样的角质头盔,在密林中奔跑时可以防止被树枝刺伤;奇异鸟也生活在密林中,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将喙深入地下,找植物种子和蚯蚓等东西吃。
负责孵蛋的鸟爸爸
鸟若背着重重的蛋,飞起来会很辛苦,因此大部分鸟类的蛋都不大。而不会飞的平胸鸟,就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它们的蛋看起来都很大,生下这些大蛋,雌鸟已经耗费了太多体力,所以孵蛋的任务通常就交给了雄鸟。
鸵鸟家庭由一夫多妻组成。在繁殖季,雄鸟会在领域范围里挖一个小坑,让雌鸵鸟们将鸟蛋生在里面,其中一只雌鸵鸟会留下来和雄鸵鸟一起孵蛋。通常,雌鸵鸟负责白天孵蛋,而雄鸵鸟则负责晚上孵蛋。
经过6周的孵化,小鸵鸟便出生了。刚出生的小鸵鸟身长20多厘米,等到它们身体干了之后,马上就能奔跑觅食,但仍需要鸵鸟爸妈照顾它们直到9个月大。
美洲鸵鸟、食火鸡和鸸鹋的雌鸟生完蛋之后便离开了,完全由雄鸟负责孵蛋并照顾雏鸟。
奇异鸟则是一夫一妻制,主要负责孵蛋的是雄鸟,雌鸟只是偶尔协助,让雄鸟有时间外出觅食。
危险的地上生活
平胸鸟不能靠飞行逃避危险,只好找寻其他求生方法。
在天空,一般的飞鸟只需要防御老鹰攻击,但生活在地面上的平胸鸟,却会受到各种掠食者的威胁。
大多数鸵鸟生活在到处都是掠食者的非洲草原上,凶猛的狮子和猎豹、群体猎食的棕鬣犬,还有天上的秃鹰等,都是它们必须小心防御的天敌。
鸵鸟站在草原上,长长的脖子能让它们看得很远,但也容易成为掠食者的目标。所以发现危险时,鸵鸟有时会低下头,让天敌找不到它们。
发现狮子、豹靠近时,鸵鸟会迈开长腿快速逃离,奔跑时,它借助双翅保持平衡。因为鸵鸟奔跑时的速度很快,只要及早发现,就不容易被天敌捉到。鸵鸟粗壮的双脚不仅用来逃跑,还能攻击鬣狗等身体较小的天敌。
此外,鸸鹋、美洲鸵鸟、食火鸡等,也都靠着强壮的双脚逃生。至于生活在新西兰的奇异鸟,天敌虽较少,但为了减少危险,它们通常选在清晨和晚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