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远古人们为了弄口吃的,填饱肚子,发明了石器;
古罗马人不仅会玩建筑,他们还不忘拍拍当时皇帝屋大维的马屁,二月瘦八月肥,弄出个儒略历;
梦想发大财的小混混哥伦布,成功忽悠了西班牙皇后伊丽贝拉,自此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了弄清楚天上的星星到底是咋回事,双簧管乐师赫歇尔,却造了一辈子的望远镜,成为了天文学家;
还有那个学过医、学过神学,资深驴友、资深“啃老族”的达尔文,在历时5年的航行之后,他著作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生物进化论的洪钟,震动全世界;
而出身贫寒的修道院修士孟德尔,只是带着“造福家乡、种出既好吃又高产的豌豆品种”的朴素愿望,*终在他的豌豆田里,玩出了遗传定律;
时间的车轮轰隆轰隆地前行,玩家们也没有停下脚步。
贝尔和马可尼的发明让世界越变越小,
伦琴发现的“X射线”,让医生可以用来检查人长在皮肉底下的骨头,
爱因斯坦16岁时“人乘坐光速前行会怎样”的想法,在11年后,促使他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再到互联网的出现,
再到让果粉们为之疯狂的“爱疯”……
科学的发现和发明,
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枯燥和玄乎,
它的产生,
更需要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追问和好奇。
是这些大玩家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出来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科学家就是一群贪玩的孩子,科学的诞生需要好奇心、闲暇和自由。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惊奇的发现:科学还真是这样玩出来的……
◆厘清科学发展的脉胳,科学的发现原来如此有趣。
阿基米德在澡盆里,玩出了浮力定理;达尔文搭乘“贝格尔号”围着地球转一圈,玩出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在他的“男孩乘坐光束飞行”想象中,玩出了相对论;盖茨玩出了微软,乔布斯玩出了苹果……这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俏皮睿智的语言、风趣幽默的插画,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不仅让孩子有求真理的能力,更有探索天理万物的好奇心。
科学是被科学家们玩出来的,“玩”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是人们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好奇和探索;科学思维,指的是求真、求理、求信的能力。
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培养,让孩子爱玩、会玩、玩出惊奇,探究真相、理解世界、知远察微。
◆拆掉思维的墙,打破学科壁垒,以广博通识的视野看世界。
“科学之父”的泰勒斯是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希腊数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研究过天文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修辞和诗;医学毕业的伽利略是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为什么近代很难再出“百科学家”和“集大成者”?现今分类精细的学科真的有益于我们的终身教育吗?……
这本书里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会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广博通识的视野,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心有多大。
◆批判反思的视角,审视西方与中国科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科学精神被西方一个个玩家传递下来,但为什么中国先哲们的学说鲜少引发国人去关注客观世界?近代中国为什么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问题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重新定义教育的传统认知:孩子遵从内心的兴趣和渴望,更容易取得成功。
要求孩子循规蹈规,听老师讲、听父母话,这样是对的吗?你是在培养孩子成为自己,还是成为你想象中的孩子?……
本书中每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验,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镜鉴,也提醒家长——
科学和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在于:帮助孩子欣赏世界的美,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遵从内心的兴趣和渴望,孩子才更容易在他喜欢的领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