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妈妈一旦拥有了接纳力,不仅获取了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成就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力。
这是一部协助妈妈们释放焦虑、清亮心灵,通过培养接纳力来提升妈妈的教养水平,进而成就孩子一生幸福力的妈妈自我成长幸福经。养育孩子,其实就是养育自己的过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不停地折腾自己,还时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当我们做到接纳自我时,会惊喜地发现对孩子也接纳了。本书以妈妈与孩子间建立信任、欣赏、尊重、合作、自律、感染、接纳为通道,引导妈妈发自内心地倾听、共情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以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等沟通技巧,协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自由,一天天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接纳孩子,首先从接纳自己开始做起吧。
以前,我知道正确的育儿方法,却依然会偶露狰狞,对孩子大喊大叫。
现在,我从容而笃定,轻松养育着幸福、快乐又有自信的孩子,也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绽放。
一切皆因:我获得了深刻的接纳力!
——海文颖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引进推广人海文颖重磅新作!
★接纳力是孩子一生幸福的起点,妈妈的接纳力成就孩子幸福力。
★发自内心地倾听、共情孩子,修炼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等亲子沟通技巧,养成接纳力!
★完美融合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十年亲子教育实践经验,再现上百家庭真实成长案例。
★好妈妈不可不读的自我成长情商课!
这将是推动家长自我教育的一本好书,书中那些丰富、真实的案例,很多正体现了自我教育的四个环节: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在这里,我看到了自我教育研究的方向,我深信书中所提倡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引导家长们更好地自我成长。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冉乃彦
激励孩子自我教育是家长的神圣职责,而家长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个新课题。本书中论及的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是家长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接纳力的获得则是其必然结果。
――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贺乐凡
接纳的对象,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他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不可替代。而接纳力的成功获得,始终贯穿着尊重,收获的是大人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共同幸福。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
接纳是活出自己生命绽放的起点,更是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起点。我祈愿读者也在心中种下一粒“接纳”的种子,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个阶段,也允许孩子生命中的诸多可能性。
――著名企业家、生命教育关注者姚越
只有引发人的自助成长,才能让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我推荐丈夫和妻子一起阅读这部助力我们自我成长的书,并尝试文颖女士诚挚的建议。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应光
这是一本真诚的良心之作,本书将父母自我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有步骤、有深度地阐释和总结,对于广大寻求内心力量和渴望成长指引的家长朋友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咨询师、一位普通孩子的妈妈伊林娜
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
唯有父母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事情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呈现。父母如果抢话说了,通常说的也不过是基于之前的人生经验和逻辑做的臆测,对清晰的沟通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伤了孩子的心。
练习倾听的第一步是闭嘴,是忍住不说。
宝妈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宝已经上小学二年级,小宝刚两岁。这一天,大宝的学校开运动会,大宝向妈妈要两元钱买两根糖葫芦吃,小宝听到了也要。宝妈便给了大宝四元钱,说好买四根,一人两根。
结果大宝回来只带了一根糖葫芦给小宝。
宝妈差点儿就大吼:“你一个人吃了三根?!”
幸好她忍住了!
确实,唯有父母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事情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呈现。而父母如果抢话说了,通常说的也不过是推断,所谓推断通常不过是基于之前的人生经验和逻辑做的臆测,对清晰的沟通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伤了孩子的心。
宝妈什么都没说,只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大宝。大宝便继续说:“我跑去买糖葫芦,只剩三根了。我买了三根,一扭头看到了李老师和刘老师,我就给了他俩一人一根,就只剩一根拿回来给小宝了。”
宝妈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便“哦”了一声。
大宝继续说:“我发现当老师挺好的,可以吃到同学买的零食。以后我也要当老师。”
宝妈差点儿就想教育儿子说,即使当老师也不能为吃到零食而当。
她再次忍住了。
当父母听到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时候,很难忍住不灌输、不教育,生怕自己没说到位,孩子就从此走向歧途。而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认知是经由自己感觉、转化、提取、整合而形成的,我们便更容易做到忍住不说了。
忍住不说的好处是腾了一个空间,让孩子自由地去感知,让他的认识转化、提取和整合在顺畅的流动中完整地实现。
过了两天,大宝又拿回来一根糖葫芦,高兴地递给小宝,然后对妈妈说:“今天幸好我跑得快,在人家卖完之前,我给小宝买到了这根糖葫芦!”
宝妈看到兄友弟恭,很开心。
当父母看到孩子的做法和自己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同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表露出喜悦,这些会很自然地被孩子抓取到。孩子天生很愿意取悦于父母,愿意往父母认同的方向发展。除非父母特别想将某一种品质固化在孩子身上,否则,连夸奖的话语都不用说,就一个开心的微笑或者拥抱就够了。
如果父母格外欣赏“兄友弟恭”,孩子会认定只有这样才是好的,其反面是不好的,是需要排斥的。这样反而会损坏孩子成长的流动、顺畅和完整。
我曾用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向一位会员阐释这个道理。物体本来既是粒子也是波,它在流畅的转化中,而你看到一个物体是波还是粒子,完全取决于你在什么时候观察及你的测量方式。就像刚才宝妈的这个例子,在大宝第一次拿回一根糖葫芦给小宝时,用宝妈惯有思维在这个时候做观察和测量,大宝可能是自私的;在大宝第二次拿回一根糖葫芦给小宝时,用宝妈惯有思维在这个时候做观察和测量,大宝可能是无私的。本来,大宝的生命体验如波一样在流动着,途经着自私和无私,如果不被打断,他的生命就会这样不断地完整体验着两端,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如果被打断,假如宝妈吼了大宝怎么你一人吃了三根,或者宝妈夸了大宝你真棒又给弟弟带回来一根,这批评和夸奖都是打断,就好像观察者介入,看到了“粒子”,并信以为真,好像物体只有这个属性似的。大宝可能因为妈妈的批评和夸奖一点点偏离自己的本来面目。
没有想吓唬大家,我只想揭示一个真相,我们都是这样一步步长大的。小时候的我们太把一些观察者的评判当真了,尤其当观察者是我们的父母时,我们可能以为自己就是被评判的那个样子。
我记得有位妈妈涕泪交加地分享过,小时候她是家里老大,早上会起来为蜂窝煤炉添加煤块,这样不至于火熄了,全家受冻。她有的时候是心甘情愿这样做的,有的时候不是,她也想睡懒觉,让别人服务自己。可是,因为她的妈妈不断地夸奖她“你是最懂事的孩子”,她便不敢偷懒。现在工作了,只要同事夸奖她是个好人并请求她帮助,就算她再不想帮忙也无法开口拒绝。她很痛苦,小时候她被妈妈的评判绑架了,长大了她被别人的评判绑架。
生命的流动如波,自私无私、懒惰勤奋、快乐悲伤……都在波形上有自己一席之地,如果不被打断,孩子才会获得完整的成长,建构起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龙儿很小就参与家务劳动了。有一次春节,龙儿爸回老家看爷爷了,十岁的龙儿和我成为搭档,料理家务照顾姥姥姥爷,我炒菜做饭他洗碗拖地。前三天,他做得相当好。第四天,他责怪我,怎么每个人既发筷子又发勺子,他竟然计较本可以少发一份少洗一份。第五天,他埋怨,怎么有些人吃完还留了一些骨头在碗里,没有主动扔垃圾桶。第六天,他说怎么这么油手,简直抓不住碗,没法洗了!说完,他便洗干净自己的手跑走了。这时候,我默默地替他把碗刷了。走出厨房我到了客厅,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句:“我帮你刷了。”第七天,他又开始继续洗碗,之后,他逐渐找到了洗碗的最佳方式,还颇为得意……
就是一个过程而已。今年龙儿十三岁,这样经历下来,我看到的是人性本善,谁都希望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是有价值的,龙儿会主动选择担当,同时他没有对别人不担当的谴责或者对自己不担当的内疚。
忍住不说,才能倾听到生活的韵律,允许孩子活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