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的吉神和凶神——《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文/陶波
亲爱的读者,翻到这里您一定看完整个故事了,虽然这是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一个叫大卫·科波菲尔的英国人的故事,但大卫(下面我都如此简称大卫·科波菲尔)跟我们一样有过童年和青年,跟我们一样经历过许多人和事,趁着书中的人物还没有在您印象里消失,我们来盘点下他所遇到的吉神和凶神吧!
吉神和凶神是第二十五章的标题,也是大卫和爱格妮斯谈到的话题,大卫称爱格妮斯为吉神我们都很赞成,而爱格妮斯说斯蒂福思是大卫的凶神,我们在未知结局时一定跟大卫一样会不赞同吧!
大卫童年时真是很不幸,他遇到了好几个凶神哩!大卫那个虚情假意,为了霸占钱财而哄骗他母亲再婚的继父是凶神;继父的姐姐——那个刻薄、自私、冷酷的谋得斯通小姐是凶神;萨伦学校那个残暴无知的克里克尔校长是凶神;那个不知名的抢了大卫路费的青年是凶神……他们无一例外地对大卫很坏,给他造成痛苦,但斯蒂福思可是大卫的保护人啊,虽然他不能让大卫免受克里克尔的虐待,但他至少说了公道话,并且在同学中庇护着大卫,最重要的,大卫崇拜斯蒂福思,他认为斯蒂福思身上有无人抗拒的魅力,而大卫只有仰望偶像的份,连自己请客都要斯蒂福思来代替他做主人。这么一个能保护他,能让他崇拜的大哥级人物怎么会是凶神呢?
聪明的爱格妮斯说“我判断他的为人,部分是根据你平时提到他的事,部分是根据你的为人,以及他给你的影响”,另外她觉得把“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合在一起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让我们学着从小事中重新看看斯蒂福思吧!他在表示了大卫被罚是不公后,接着就让大卫把所有的钱都交给他;他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无所不能而把善良尽责的梅尔老师赶走了;他把从小照顾他的达特尔弄破相却毫无悔过之情;他与大卫再次相逢时根本没认出大卫来(可怜的大卫还一直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哥们);他明知小艾米莉马上就要结婚却拐骗了她并很快又遗弃了她……跟这样狡猾、自私、无情的人交朋友会有真正的友谊吗?他只知利用他人,只爱自己,当他要甩开小艾米莉时,他把艾米莉当个东西一样送给自己的仆人!而那个表现得很体面的仆人最后竟抢走了斯蒂福思价值二百五十镑的财物,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
识错人不仅让我们得不到真正的友情,还让我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婚姻。书中小艾米莉因为错误的选择而悔恨终生。大卫的妈妈再嫁后,被丈夫剥夺了照顾自己孩子的权利,贡献出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后,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没留给儿子。大卫的姨婆也是,本以为自己找了个正人君子哪知竟是个“中山狼”!所以姨婆不喜欢男孩,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孙女,并且这个孙女“可一辈子都不应该犯错啦。她的感情也不应该再滥用啦,她应该好好地受到教育,好好地受到保护,不让她愚蠢地去信赖那些不应该受到信赖的人”,这可是她用血泪换来的教训和见识啊,她的丈夫施给她的伤痛把她的眼睛给擦亮了,心给擦明了,以至她能正确地判断朵拉不适合大卫。
可是我们怎样才能不被披着外衣的爱情中的凶神给蒙蔽呢?我们除了要从小事识人,多方面考察一个人外,还该怎样,才能躲开爱情中的凶神呢?
让我们一起假设一下,一起想想答案吧!
☆让经典名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新悦读之旅”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的特色,让更多的孩子买得起、读得上质优价廉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携手新阅读研究所隆重推出“新悦读之旅”经典名著丛书,希望以更精准的内容、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地帮助青少年走进经典名著,让经典名著能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日子由着我们消遣,仿佛时光自己也还没有长大,也是一个小孩,成天玩个不歇。(P14)
我听了这话立刻全身颤抖,脸色变得煞白。一种跟教堂墓地的坟墓和死人复活有关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或者是怎么回事——仿佛像一股毒风似的,扑到我的身上。(P14)
这样一个开端,对我的镇定自若来说,真不愧是一服灵丹妙药。我觉得,我功课里的字全都溜走了。不是一个一个,也不是一行一行,而是一整页一整页地溜走了。我极力想抓住它们,可是它们就像(如果我可以这样比方的话)穿上了溜冰鞋,刷的一下就溜走了,你根本别想拦住。(P19)
他是教师中最苛刻、最残忍的。他每天都左右开弓,朝四周挥鞭抽打,像个骑兵似的在学生中横冲直撞,抽打起来毫不留情。他除了打人的本领外,别的一概不懂,比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学生还要无知。(P26)
假如可以把梅尔先生那么温和的一个人联想成一头牛或一只熊的话,在那天下午吵闹得最厉害时,我真会把他联想成其中之一,并且他正在受到上千条狗的围攻。(P29)
那半年中的其余日子,在我的记忆中是一片混乱。只记得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挣扎;还有逝去的夏天和变换的季节;有闻铃起床的霜晨和闻铃就寝的寒夜;有灯光暗淡、炉火不暖的晚课教室和像架大粉碎机似的只会让人发抖的晨间课堂。(P31)
我那幼小的心灵中,只觉得他们给家里带进来一阵冷风,把旧日熟悉的感情像一片羽毛似的吹走了。(P33)
佩格蒂这会儿对我说的这番话,不仅没能把我带回到她一生的后期,而且使她早期的印象在我心中扎了根。这样说或许有点奇怪,但事实确实如此。她这一死,就又飞回到她那宁静安详、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其余的一切全都消逝了。(P38)
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P45)
我浑身上下的皮肤,好像都成了硬邦邦的木板,我的舌头像用久生垢的空水壶壶底,像在慢火上烤干了似的;我的手掌像灼热的铁板,冰也没法使它冷却!(P94)
我整个人已经完全沉浸在朵拉的爱河中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条爱河不仅使我淹没灭顶,而且已经把我全身泡透。打个比方的话,从我身上拧出的爱,足以把任何人淹死,而我身上里外剩下的,还足以淹没和浸透我整个人。(P124)
在婚姻生活中,再没有比思想不合和志向不投更大的悬殊了。(P164)
我因心性未受过磨炼,一时冲动,即将铸成第一次大错。
我的爱建立在磐石上。(P165)
译本序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本书一百五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世界文坛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欢迎。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年)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的波特西地区,1814年全家迁居伦敦。狄更斯12岁便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徒工。他只上过约四年学,主要靠自学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836年3月,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杂志上连载,使他一举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家,从此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直至登上英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峰巅。1870年6月9日,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德鲁德之谜》的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6月14日,安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之角”。
狄更斯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德鲁德之谜》未完成),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特写、随笔、游记、文论、时评、戏剧、诗歌等。《大卫·科波菲尔》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一部融入不少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而且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作者通过本书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后的种种经历到自学成才,成为著名作家的生活道路,全面地描绘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本书贯穿着作者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揭恶扬善的精神。首先,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卫,就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卫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是姨婆的“无论在什么时侯,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是他的“指路明灯”。从狄更斯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批判的是人和人性的异化,他竭力追求的是人和人性的复归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构建故事的,《大卫·科波菲尔)也不例外。本书除了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生动丰满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外,有名有姓的约有九十余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即有十多人,他们围绕着大卫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以各自的性格特征、思想表现、言谈举止和日常生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19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面图景。
《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在结构上可说还是比较严密完整的。作者巧妙地把书中多层次、多支线的情节故事和主人公大卫的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交错,层层展开,形成一个错综复杂、曲折动人的情节网络整体。
狄更斯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伟大作家。他非常强调小说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力图找出世人在道德方面的病症以及杜会生活的弊端,力求通过小说来培养世人的“道德感情”,完善自己,进而改造社会,导向伟大的文明。《大卫·科波非尔)也像他的极大多数作品一样,写的主要是凡人小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个人际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注入强烈的感情,热情细致、广阔深入地描写了外部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从而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狄更斯也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家,本书语言明快流畅,风格多样,特别是作者独特的诙谐幽默,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大卫·科波菲尔》,我们也可以看出,狄更斯是一位能出色地反映现实的作家,同时他也充分运用了浪漫手法、象征手法,甚至和现代手法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尽管一百五十多年来,文学思潮变迁更迭,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转移,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狄更斯却从未受过冷落。《大卫·科波菲尔)发表至今一百五十多年,尽管由于价位标准和审美情趣不同,在评论界有所争论,但仍被公认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深受全世界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一切都说明,狄更斯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