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序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序言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绾卧亩辽缁峥蒲?br />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索引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绾卧亩辽缁峥蒲?br />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索引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国哲学家莫蒂默•杰尔姆•艾德勒于1940年所著,并于1972年和查尔斯•范多伦重新修订。自1940年问世以来,给书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
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本书有两个前提,1、该书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活动。阅读是一种艺术。
2、该书针对的是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艾德勒认为阅读一般分做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
什么情况下是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读自己觉得困难的书籍,超越自己能力的书籍,就是为增进理解力而读。
作者的主旨在于: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读者,甚至是作为一个对自己心智的成长有要求的人,一定要通过主动阅读的锻炼,挑战自己觉得“困难”的书进行阅读。在自我要求和不懈努力下在心智上得到成长。
这是每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一本经典。按照书中的方法,就像“装上了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帮助我们掌握一本书的内在的血肉、骨架,进而真正咀嚼和消化一本书。这本书
说的是“阅读好书的艺术”,这种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对某类问题想得比以前更清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而图书,而非仅仅获得资讯或是消遣。(只有少数经典之作才需要用此方法)
一、一个好的阅读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主动阅读。作者认为真正地阅读必须是,充满主动的,努力凭借自己的头脑,耐心玩味文字,从粗浅的了解逐步到深入的理解,最终超越了原有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破茧而出。
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回答问题。四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本书到底谈些什么?这本书细部说了什么(信息),怎么说的(论证逻辑)?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二、阅读的三个层次。(书中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及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每个人都掌握的,所以我只分析了后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
1:检视略读。这一层次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15分钟)大概了解,一本书是谈什么的?如何架构?包涵哪些部分?。具体的方法是:浏览一下书名和序言、目录、索引、后记、出版者介绍、各类图表等,而后随意翻翻重要章节,粗浅的看一遍,最后再简要复述,可以花五分钟绘制一个初步的导图!这样就在总体上对一本书有了概括性的认识,激活了大脑存储系统,帮助联系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而可以决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读?想要从书中学到什么?难易程度?要读多久等?
2:分析性阅读。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咀嚼和消化一本书。分析性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a)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对书的种类和主题进行分类、用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要用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列出全书纲要、找出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b)诠释一本书:
一是要掌握书中基本概念,与作者达成共识。书中关键词、主要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可以通过疏理概念演变的历史(黑格尔说过,理解任何一个观念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其“定义”,而在于阅读其“历史”),或是同时阅读相互冲突的各种论点(意味着要读许多书)。
二是要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三是要抓出作者的论证逻辑,掌握作者论证的前提假设、理论支撑、内在逻辑、归纳演绎等(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读完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章节与全书主题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确定作者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
c)评论一本书:一般规则(先看在评论、理性表达不同意见、评论要有理论基础);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作者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3:主题阅读。作者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最复杂也最为系统的阅读。这一层次阅读读者要自己从许多书中架构出一个可能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为五个步骤:找出相关的章节、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厘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个人有个改进方法,当你想研究一个问题,找了一些的相关的书,第一步你可以对所有的书进行检视阅读,剔除一些不需要的书,而后画出其他书的简要思维导图,而后以自己研究的问题为主题,画综合思维导图,把相关书籍的观点综合到一张图上,最后按照作者提供的五个步骤进行下去。最后根据最终的理解画出最后的主题导图。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
……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