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余秋雨:行者无疆
ISBN:
作者:余秋雨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Warning: count():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1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tit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2

Warning: count():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1
内容简介

15年前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他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了其他文明。这期间,他以《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余秋雨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进行了完整的关注和记录。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感叹道:“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目光悠长,山河无恙。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 《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全新版的《行者无疆》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编辑推荐

  畅销经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
  十年来,《行者无疆》在海內外畅销一百多万册,广受读者喜欢。跨地域华文作家余秋雨彻底考察欧洲文明的作品。余先生花费十年时间精修此书内容,重新增删篇幅,此次出版,文字更为干净、精致、从容。
余秋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走遍名山大川,橫跨数千年历史,考察人类的古老文明之后,余秋雨思考:走得那么远、看得如此多,哪个文明,能与博大的中国文化相抗衡?那便是动人的欧洲。于是,余秋雨再度行动,6个月间,他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他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一路行走,美文相伴,在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邂逅前世今生。
  从意大利出发,穿越欧洲的心脏:奥地利、捷克、德国……,再绕道西班牙,往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而去,将一路的思索,终结于北欧的冰天雪地。听说在欧洲的中国旅人,背包里都有一本《行者无疆》,它犹如无所不行的护照,带着我们在96座欧洲城市,与前世的自己邂逅。

他们说

追询德国
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
我之所指,非街道,非建筑,而是一种躲在一切背后的缥缈浮动或寂然不动;说不清,道不明,却引起了各国政治家的千言万语或冷然不语……
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伦敦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两千年,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琢磨不透。
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还只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但仅仅几十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几乎夷为平地,成了废墟。纵然是废墟,当时新当选的德国领导人阿登纳还是担心它仍然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心理威胁,不敢把它重新作为首都。他说:“一旦柏林再度成为首都,国外的不信任更是不可消除。谁把柏林作为新的首都,精神上就造成一个新的普鲁士。”
那么,什么叫做精神上的普鲁士,或者叫普鲁士精神?更是众说纷纭。最有名的是丘吉尔的说法:“普鲁士是万恶之源。”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正义的声音,战后盟军正式公告永久地解散普鲁士,国际间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五十年后两个德国统一,国民投票仍然决定选都柏林,而且也不讳言要复苏普鲁士精神。当然不是复苏丘吉尔所憎恶的那种酿造战争和灾难的东西,但究竟复苏什么,却谁也说不明白。说不明白又已存在,这就是柏林的神秘、老练和厉害。
不管怎么说,既然来到了柏林,我就要向它询问一系列有关德国的难题。例如——
人类一共就遇到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都是它策动,又都是它惨败,那么,它究竟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类?
在策动世界大战前艺术文化已经光芒万丈,遭到惨败后经济恢复又突飞猛进,是一种什么力量,能使它在喧嚣野蛮背后,保存起沉静而强大的高贵?
历史上它的思想启蒙运动远比法国缓慢、曲折和隐蔽,却为什么能在这种落后状态中悄然涌出莱辛、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的精神巨峰而雄视欧洲?有人说所有的西方哲学都是用德语写的,为什么它能在如此抽象的领域后来居上、独占鳌头?
一个民族的邪恶行为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世人面前大幅度贬值,为什么唯有这片土地,世人一方面严厉地向它追讨生存的尊严,一方面又恭敬地向它索求思维的尊严?它的文化价值,为什么能浮悬在灾难之上不受污染?
歌德曾经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经常迷路。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能让理智的个体迷失得那么整齐?迷失之后又不让个人理智完全丧失?
基辛格说,近三百年,欧洲的稳定取决于德国。一个经常迷路的群体究竟凭着什么支点来频频左右全欧,连声势浩大的拿破仑战争也输它一筹?
俄罗斯总统普京冷战时代曾在德国做过情报工作,当选总统后宣布,经济走德国的路,世人都说他这项情报做得不错。那么,以社会公平和人道精神为目标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什么偏偏能成功地实施于人道记录不佳的德国?
……
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些具体的答案,但我觉得,所有的答案都会与那种隐隐然的气势有关。
世上真正的大问题都鸿蒙难解,过于清晰的回答只是一种逻辑安慰。我宁肯接受这样一种比喻:德意志有大森林的气质: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现在,这个森林里瑞气上升,祥云盘旋,但森林终究是森林,不欢悦、不敞亮,静静地茂盛勃发,一眼望去,不知深浅。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