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后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力作。作为融合脑科学、心理学与网络科学的**先锋人物的西格尔,与儿童发展专家哈策尔联手打造,为天下父母揭秘前所未闻的脑科学知识,破解种种育儿难题。
由内而外的教养。我们的经历塑造的我们的大脑,同样,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经历塑造了他们的大脑。养育健康、乐观的孩子,首先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科学聚焦。本书精选的脑科学知识与正文内容互为补充,为寻求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解答,并为书中的教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好莱坞著名导演
这本书很有启发性,书中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应止步于教育子女不单单是我们的工作,也要努力完善自己。作为七个孩子的家长,这本书一直都是我们的睡前必读书。
米歇尔?菲佛,好莱坞明星
对那些致力于成为好父母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感人至深,引导所有探寻心灵的人超越表象,去理解人际关系中最特别、最珍贵的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阿兰?斯若夫(Alan Sroufe),公共卫生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儿童成长研究中心教授
我十分欣赏这本书,尤其认可书中强调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交流以及完善自我认知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父母们肯定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益。
玛丽莲?伯努瓦(Marilyn B. Benoit),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会长
西格尔和哈策尔将复杂深奥的脑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有效的养育方法。对所有父母以及渴望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真正的必读书。
萨尔?赛维尔,公共卫生学博士、《言传身教》作者
《由内而外的教养》告诉父母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儿时的经历,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简历起一种健康交流、紧密联系、互相信任的关系。
哈罗德?考泼维茨,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
所有父母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养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这本书可以让这项工作变得更轻松。
埃伦?加林斯基, 家庭与工作研究所主席、《问问孩子》作者
本书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
贝蒂?爱德华,《画出大脑右半球》作者
每个家长都应该读一读《从自我省思中教养子女》。这本书里介绍了大量其他教育类书籍中不常见的大脑发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会让你在看着孩子学习和成长时,体会到更多乐趣。”
杰西卡?泰奇,《复杂世界里教育子女的简单方式》 作者
如果有谁觉得自己注定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他真该看看这本书。读者们通过此书可以学着发现和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放自己的内心,更好地投入到当下生活里去。
杰西?尼尔森,导演、制片人、编剧
《由内而外的教养》对育儿来说太有用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温和地提醒我们要为孩子倾注更多的感情,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身。这本书告诉我们,抚平过去的创伤和自我成长永远都不嫌迟。遵循书里介绍的方式,你就可以更轻松愉悦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有更深的感情。”
理查德?波尔比,依恋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的独特结构给了我们一次回忆自己幼年时如何受父母教育的机会,也让我们学会沿用有益的教育方法并重新思考我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这些新颖有趣的观点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过去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尼尔?哈尔丰,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儿科专家
这本书独特地融合了以为精神病学家的临床经验和一位保育学校老师多年来处理孩子们各种情绪问题(包括沮丧、愉悦、苦恼、兴奋等)的丰富经历。西格尔和哈策尔一同拨开教育子女这件事情的表层,还原它最本质的特征。
第1章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们以往的经历会影响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处理的过去也许会埋下隐患,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这些隐患带来的问题很容易引发矛盾。而当矛盾发生时,我们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情绪激动、看法偏激,并且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这种不恰当的心理会削弱我们理智思考和适时反应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理想中的父母角色来表现,反而常常在事后问自己,为何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性格中最恶劣的一面?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也会影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带入“父母”的角色中会影响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悬而未决的旧事和没有妥善处理的创伤包含着太多过去,它们代表了我们早年的生活,虽然有时难以面对,但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事情,它们就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母亲经常因为厌烦你的哭闹而不声不响地离开家,你对母亲的信任感就会很难建立,尤其是在面对分离的时候,你会感到不安和多疑。母亲没跟你说一声就径自出门,你会一直寻找她,会因她的离去而不快。如果照看你的大人严厉禁止你哭闹,情况就会变得更糟。不只因为你感到大人背叛、遗弃了你,还因为你会觉得没有大人真正倾听你,重视你的感受,给你应有的理解和关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纾缓情感压力。
如果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相同的情况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它可能会唤醒你记忆深处的被遗弃感,因此当离开自己的孩子时,你就会感到不适。孩子觉察到这种不适,便容易感到不安,这增加了他的压力,也让你更加焦躁。就这样,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经历。当然,如果你没有认真地反思,没有深入地了解自己,上述反应就可能只被看成常见的、由与孩子分离引发的不适。要真正处理好过去发生的事情,认识自己是关键。
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经常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下面讲的就是玛丽幼年和成年后的经历。作为一个母亲,玛丽发现自己很多童年没有妥善处理的事情后来都影响了她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夺走了本应美好的记忆。买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玛丽害怕看到孩子们把鞋穿坏,因为这意味着她得带他们去买新鞋。孩子们喜欢穿新鞋,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期待买鞋这件事。这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快乐的出行,因为挑选新鞋是孩子们相当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