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上学》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小女孩奥娜·布朗十分讨厌学校,她甚至希望学校能够被火烧掉!通过她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有多么可怕:老师是蟾蜍,教室是洞穴,吃饭时吃的是虫子饭和兔子便便,课程毫无趣味,表现不好还会被老师鞭打到流血,甚至被扔出窗户,连同学们都是海盗!可是到了故事最后,当小女孩终于可以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她却哭了,这是为什么呢?
本书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幽默而又充满童趣的故事。当我们笑着读到最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关于学校的描述,都是小女孩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她一点都不讨厌学校啊,相反,她对学校有着深深的眷恋。充满悬疑的故事情节、调皮的故事主角和充满童趣的故事,引人入胜。
★深谙儿童心理的童趣绘本,精彩展现孩子对学校爱恨交加的心理过程。
★孩子讨厌上学怎么办?幽默戏谑的故事告诉孩子讨厌的学校背后的有趣故事。
★英国图画书界梦幻组合珍妮·威利斯和托尼·罗斯联袂打造无厘头童趣大戏。
★无拘无束的画风,朗朗上口的文字,完美展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作者珍妮·威利斯获奖情况:
˙ 2009年 获得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学龄前儿童图书奖
˙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儿童图书奖
˙获得英国聪明豆图书奖
˙获得英国红房子儿童图书奖
˙获得英国白面包儿童图书奖提名
★绘者珍妮·威利斯获奖情况:
˙2004年 被提名为国际安徒生大奖英国区候选人
˙获得荷兰银铅笔奖
˙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图画书奖
˙获得英国聪明豆图书奖
抗拒上学的孩子会在本书中找到共鸣。孩子拿到这本书,会立刻被它极度夸张、荒诞至极的开头所吸引,接着被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逗得开怀大笑,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对从“讨厌上学”到“想念学校”这一复杂情绪转变的体验和认同。
——美国《出版人周刊》
英国著名图画书作家珍妮·威利斯和托尼·罗斯合作以来的*之作!珍妮写的故事荒诞戏谑,为托尼塑造逗趣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化的场景提供了完美的脚本。
——英国《图书收藏》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已经长大的成人,上学的确是一件让人爱恨交加的事。这种感觉几乎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只是在长大后,曾经的不快逐渐被淡忘,留下的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文灵芝(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教师)
名家说文
想象让讨厌变得有趣
蔡冬青/儿童文学硕士
有个小姑娘叫奥娜,她讨厌上学,在她的描述中,学校简直是一个地狱般的世界:老师们可怕极了,他们会变着法儿地不停折磨学生,甚至会砍下学生的头!同学们不是骗子,就是恶棍,没一个正常人!学校里的沙坑、水池和秋千也都有生命危险。校园里还会有可怕的女巫和怪兽出没……难道真有这样一所学校吗?当我笑得前仰后合地关上《我讨厌上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会有的,只不过它不是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而是共同存在于许许多多孩子们的想象里。
书中描述的关于校园生活的一切,看起来千奇百怪,让人触目惊心。可是,为什么读的人一点都没有觉得不舒服,反而会开怀大笑,觉得有趣又暖心呢?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孩子那天真得像晴空一样湛蓝,又想象力丰沛的内心世界,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每个孩子都要进入学校,在那里他渐渐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蜕变。他在学校习得知识,结交朋友,增长见识和养成个性。对于置身于学校中的孩子们来说,知识的习得不可能轻轻松松,甚至要经过许多痛苦的、机械式的记忆和练习;同学间的友情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甚至还可能被小团体排斥,与朋友闹矛盾;考试分数不可能永远让人满意,甚至稍不留神,就会惴惴不安,不知道如何把糟糕的成绩单拿给家长看。这些都是学校生活让人想要逃避,却不得不去面对的地方。
《我讨厌上学》中用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中的种种可怕之处——恐怖的老师,不友好的同学,被怪兽画得乱七八糟的家庭作业,因为女巫的出现输掉的勺子运鸡蛋比赛等——其实在真实世界中,都有迹可循。校园生活中来自老师、同学、学习、体育比赛中的压力、委屈和烦恼,似乎都在这一幅幅无厘头的画面中展露端倪:那些老师逼学生在玻璃碴上面走、砍下他们的头的情景,可能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师生矛盾的投射——老师要管理和督促那些还不能完全自律的孩子们,而孩子们也不能理解老师的苦衷和用心。同样的,那些把奥娜绑到火箭上,发射到太空中去的同学,可能就是那些刚刚跟她闹了别扭的小伙伴。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困扰,孩子的力量那么小,他们可能无法一下子处理好这些事情,也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暂时地逃离学校。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不会由于长期的压抑而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时候,想象便出现了。也许奥娜在心里想象了无数次学校被大火烧掉的情景,也许她梦到那个昨天又让她罚站的数学老师变成了癞蛤蟆时,会从梦中笑醒。
总之,学校让奥娜不开心的一切一切,都被她的胡思乱想带进了这本古灵精怪的书里。她用这种方式宣泄情绪,用这种方式和让她不舒服的世界对抗。对抗过了,她的心灵也就解了压。她还是快快乐乐地端坐课堂,和同学一起游戏,向老师请教问题,苦苦思考练习题的答案……当有一天,她要离开这个被她在想象中抹黑过无数次的学校的时候,她哭了。这时候,她想到的估计全是学校生活的美好,让她难以割舍。孩子看问题的角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慢慢改变,情绪也相应地在变化,这是多么自然的事情。可关键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在处于相对消极的情绪中时,能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自我释放和调节压力,不至于用偏激的方式去面对环境和处理冲突,而是相对健康、愉悦、平稳地度过这段成长期。
每一种现实校园生活中的冲突,都被奥娜想象成了书本里那些让人捧腹的场景,书中的奥娜,用自己能够掌控的、无厘头想象的方式,进行了自我的调节。她在往前走的时候,虽然磕磕碰碰,但总是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继续看前方的风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来源于自我的力量。
我的记忆回到了十几年前,我的学生时代中曾经出现过的一幕:我们在教室上晚自习时,如果忽然遇到停电,几乎所有人都会欢呼起来。停电本身不是值得高兴的事,作业写不完回家还得继续熬夜,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欢呼呢?因为那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让人觉得压抑的秩序,突然遭到破坏的感觉,是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剂。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孩子,和他们共读。并会让他们每个人去写一个他“讨厌”的学校里的“有趣”场景——我想让他们明白,我理解成长的无奈和惆怅,可我们就像书中的奥娜一样,到了离别的时刻会猛然发现: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原来始终被温暖和美好包裹着。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这些美好的,不美好的时光都将一去不返,让人深深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