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书中,作者全面介绍了音乐对于从胎儿至10岁左右儿童的大脑、身体、情感、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影响。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用古典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以及儿歌的节奏和韵律来促进孩子从出生前到童年中期乃至更大年龄阶段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出生前到出生,从出生到6个月,从6个月到18个月,从18个月到3岁,从4岁到6岁,从6岁到8岁,从8岁到10岁)的发展适合哪些音乐以及这些音乐的作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音乐对孩子的积极影响,绝不仅限于胎教!
从胎儿到10岁,都可以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本书是该领域享誉全球的权威唐?坎贝尔,对如何利用音乐帮助孩子成长的经典畅销书,被翻译成13种语言!
第1章
一闪一闪神经元:音乐与孩子的大脑
啊!妈妈,让我告诉你,
我烦恼的原因在哪里?
爸爸想要我理智,
就像个大人一样。
我……我说糖果比理智更有价值。
——18世纪法国民谣
在《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歌词问世很久以前,全法国的孩子都在用与其同样的曲调唱着上面的歌词。17岁的沃尔夫冈?阿马迪斯?莫扎特一定也很熟悉这首歌谣,因为他将这首曲子的旋律当作其欢快、不断变奏的《啊!妈妈,我要告诉你(变奏曲)》(K.265)的主题。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是不是在用这个旋律来取笑他那个以严厉、雄心勃勃而出名的父亲列奥波德像监工一样对待儿子呢?考虑到莫扎特向来爱开玩笑、爱说俏皮话的个性,这似乎很有可能。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首现在世界各地中级音乐班的学生都需要练习并熟记的莫扎特变奏曲,能够完美地激发我们人类以最佳的方式创造性地思考和成长。毕竟,假如莫扎特今天仍在人世,他很可能会告诉我们:像这首曲子这样令人愉快、有组织的旋律,确实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儿童。音乐,说的是孩子凭直觉就懂得的语言。它能吸引儿童(和成年人)融入其中,吸引他们配合其音高,吸收其歌词,跟随其节拍动作,探索其情感与和谐的美和深邃。同时,音乐的物理振动、有组织的模式、迷人的节奏和微妙的变化与我们身心的多方面互动,能自然地改变大脑,这是单维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无法达到的。当孩子们与自己信任、喜爱的人一起蹦跳、舞蹈、拍手、唱歌时,他们是非常快乐的。音乐在让孩子感到喜悦、愉快的同时,还在塑造着他们精神、情感、社会能力和身体的发展,并且赋予了他们自我教育所需要的热情和能力。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声音、节奏和音乐改善人类生活的具体方式作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莫扎特音乐的效果令人震惊,并由此产生了“莫扎特效应”一词。我用这个词来概括莫扎特的音乐所具有的以下作用:短时增强空间意识和智力,改善听者的专注力和言语能力,使经常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在阅读和语言能力上产生跳跃式的进步,以及对唱歌或弹奏乐器的学生的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成绩惊人的提高效果。但是,莫扎特效应不只是可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通过了解并有意识地在孩子的生活中运用莫扎特效应,你就能够:
??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与其沟通并建立联系。
??在胎儿期和整个童年时期,刺激孩子大脑的成长。
??从出生前就开始对宝宝的情感认知和态度进行正面的影响。
??提供能使宝宝建立对外在世界理解的各种声音模式。
??减轻宝宝的情感压力或身体疼痛,即便在婴儿期也一样有效。
??增强宝宝动作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爬、走、跳、跑时优美和自在的动作。
??改善宝宝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表达能力,并与人轻松地交流。
??让宝宝了解更多的情感表达、创造性和审美的方式。
??加强宝宝与人交往的能力。
??改善宝宝阅读、书写、数学与其他学习的能力,以及记忆和回忆的能力。
??让宝宝体验在群体中的乐趣。
??帮助宝宝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生活中随时可以遇到的音乐和有节奏的语音,居然对我们的身心具有这么大的影响,真是让人惊讶。然而,其证据是不容置疑的。音乐的好处,远远不只是能取悦耳朵。只要运用得当,它还可以为你的家庭创造一个健康而令人振奋的声音世界,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声音究竟是什么
从混沌初开以来,人类就能感觉到振动、节奏和声音的力量。很多文化中的创世纪故事都描述了从虚空中创造物质的原始声音或振动。古代的中国人和埃及人认为音乐是一种基本元素,反映了主宰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人们相信,音乐具有使灵魂提升或堕落、改变整个文明命运的力量。因此,人类一直在用音乐来庆祝季节的更替,记载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生命历程,并运用旋律在部落和群体成员中培养一体感。
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了这种古老直觉背后的真理。《科学新闻》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告诉我们,以振动波形式存在于早期宇宙之中的声音,可能帮助安排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银河系星团和太空。我们都知道月球本身在振动,是一种像“响着”的钟那样的球形谐振,这可能是很久以前的流星撞击造成的回响。同样,海啸也是由地震的振动效应造成的,这种效应会引发极小(但可以测量到)的波动。音乐只是这种振动中的一个特例——一种可以将其部分能量传输给人类的能量波。
音乐包括节奏、音调和声音的振动,可以用来组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创造结构。其效应是明确的,也是可以测量的,不仅对无生命的物体是如此,对生物体也是如此。音乐通过耳朵到达人类的大脑后,便与各种脑神经结构相互作用。事实上,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这种相互作用数千年来已经在人类的生理上留下了印迹。人的内耳中整整2/3的纤毛——数以千计像琴键一样铺在平面上的细毛——只对较高的“音乐”频率(3000~20000赫茲)产生共鸣,这个事实表明人类曾经主要依靠歌声或音调进行沟通。有一个假说认为,人类的沟通方式是从唱演变为类似于灵长类动物的咕哝声,最终才发展为目前我们所知的现代语言。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婴儿、新生儿甚至胎儿才普遍对音乐有极强的接受能力。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已经完全能够分辨音调、音高和节拍等音乐的组成元素。大脑中用来处理音乐的系统与用来感知、记忆和语言的系统,要么是同一个系统,要么是从根本上密切相关的。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詹姆谢?巴洛加博士认为,创造有组织的音乐是大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当一个大脑计算机模型接触到音乐后,负责辨认单个音符的细胞层便迅速向负责学习辨认和弦的另一层细胞发出信号。这些细胞紧接着又向第三层细胞发出信号,第三层细胞很快就学会了按照不同的音调区分不同的和弦。因为巴洛加博士的计算机模型程序并没有设计此种反应,因此,他推论说,音乐的形式只是再现了发育中的人类大脑的组织结构。他的结论是,这或许就是我们之所以觉得音乐让我们那么愉悦的原因。“有了莫扎特,我们才成为我们。”
我自己正式接触到莫扎特效应的概念,是在1980年代初期与巴黎著名的医生、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尔弗雷德?托马迪斯博士见面的时候。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儿子,托马迪斯博士成了治疗听力障碍的专家,对于困扰专业演奏家和演唱家的问题尤其擅长。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他便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托马迪斯效应”——即,人只能发出自己的耳朵听见的声音。在对法国的一群因环境而造成听力受损的工厂工人进行治疗时,他注意到他们同时也有言语障碍,托马迪斯很快便意识到,自己治疗的一些歌剧演员的发声问题往往也是由听力引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倾听能力问题。他在通过帮助患者更好地倾听,从而改善他们的表达能力上所获得的成功,很快就为他赢得了教育界和音乐界的很多追随者。
托马迪斯博士继续研究听力及其与各种能力——包括平衡能力、体态、音感、注意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的奇妙联系。“人类可以移动和直立,是因为耳朵的关系,”他说,“同样,因为有耳朵,人才能够表达自己、倾听并思考。”托马迪斯的第二个突破,是他在研究大脑的听觉中心和情感中心极其相近的位置时,发现听力障碍往往是情感障碍的反映,反之亦然。他的结论是,要有效地治疗其中一种障碍,就必须同时治疗另一种。
按照这个思路探究下去,托马迪斯开始研究有心理和学习障碍的儿童,以及头部受过严重创伤的儿童和成年人。在通过治疗这些患者的听力来治疗他们的疾病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声音的不同频率和节奏对患者状态的影响效果是极其不同的。高频率的刺激往往能带来最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精力的充沛程度,并创造一种平静的感觉;而低频的声音则往往令患者不知所措。
1960年代,当托马迪斯博士将自己掌握的声音对身体的影响和胚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他取得了第三个突破——确认了莫扎特音乐尤其有效。他知道,胎儿的耳朵是最早与大脑中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连接的器官,并且从妊娠中期(怀孕的第4~6个月)开始,胎儿就能够在子宫中听见声音。他认为,母亲的声音对于发育中的胎儿来说,一定起着另一条脐带的作用,是胎儿认知环境的一个主要来源。托马迪斯据此得出的理论是,如果宝宝在子宫里和出生后头几年中受到听力干扰,就可能导致日后出现听力、学习和情感障碍。
托马迪斯认识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高频的声音(比如,宝宝在子宫内听见的母亲的声音,以及出生后母亲对婴儿讲的儿语),对于有情感和发展障碍的孩子具有那么大的有益效果。据此,他开始对自己的小患者进行各种高频声音的实验——按照他的说法是:“实验各种可以录得下来的声音。”他的患者戴着耳机,既听噪音,又听音乐——包括古典、现代、传统和流行音乐。他实验了亚洲、印第安和非洲的音乐。在全部实验完成并整理了全部数据后,结果表明,有两种声音对于孩子们的治疗是最有效的:一个是孩子母亲的声音,经过滤波处理,只保留下孩子在自己母亲子宫里听到的高频声音;另一个则是莫扎特的音乐。
我和托马迪斯博士的第一次见面,证实了我的直觉,即莫扎特的音乐能产生一种与其他作曲家的音乐非常不同的激活效果。在他两本最重要的著作《九个月的天堂》和《子宫的夜晚》中,以及我和他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进行的交谈中,这位才华横溢的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在治疗各种听力和发声缺陷以及相关障碍方面,莫扎特的音乐始终是最有效的工具。“无论在法国、美国、德国,还是在阿拉斯加、亚马逊地区或非洲的班图部落,”他说,“莫扎特的音乐都无可争辩地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显然,其他音乐家的音乐也有其价值,例如亨德尔、海顿、贝多芬等等。但是,莫扎特的音乐比巴赫的音乐的效果要大得多。“奇葩中的奇葩,”托马迪斯博士写道,“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释放、医疗甚至治愈的力量。有了他,我们才成为我们。”
为什么是莫扎特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比其他作曲家的更有效?纯粹是因为听者偏爱听他的音乐吗?或者,是因为他的音乐具有独一无二的品质,能引起人类普遍的响应,而直至今日才被我们测量出来吗?显然,莫扎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高频率,能够刺激大脑中负责创造和激励的区域,并能持续提供这种刺激。但是,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伟大,关键或许在于乐曲里所有的声音都那么纯净而简单。莫扎特没有像伟大的数学天才巴赫那样编织令人眼花撩乱的织锦,也没有像饱受英雄式折磨的贝多芬那样掀起情感的波浪。他的乐曲既不像葛利果圣歌那样朴素,也不像摇篮曲可以抚慰身体。然而,他的音乐既神秘又容易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其中没有狡诈。就好像他能够萃取出他在子宫里体验到的声音的美和秩序感,并以一种能够触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本质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他的作品的机智、魅力和单纯,使得我们在自己身上能够发现一种灵魂深处的快乐和一种更深的智慧。
正是这种能够激发出我们内在最好的一面的能力,使莫扎特的音乐成了养育孩子时一个珍贵的工具。年轻、冲动的莫扎特的生活远不是完美的。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车里从一个城市赶往一个城市,而他当然也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缺点。然而,他在自己的音乐和传奇性的热情奔放中,表现出来的生动活泼和个人才华,至少是我们每个人都时常向往的。因此,莫扎特和他的音乐能有力地提醒我们,各种声音——从母亲的低声哼唱到苏萨(JohnPhilipSousa,1854~1932,美国作曲家。——译者注)的进行曲——能够为成长中的孩子带来什么。
头脑的音乐
如果说大脑的发育是一个把各种模式纳入越来越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那么音乐就是提供这些模式的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这种模式化的过程始于胎儿时期的神经元,持续到出生后的动作、认知发展,以及最初的人际交往体验。当孩子开始学习使用词汇时,语言和说话的模式变成了指挥行为和沟通的工具。随着孩子越来越了解文字的含义,语言模式便逐渐内化,并且组织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实际上,科学每一天都在为我们提供着音乐确实可以改变儿童大脑的明确证据。新的大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断层扫描(PETscan),使神经科学家能比以前更精确地了解大脑运作的情形。比如,正电子断层扫描,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在某项具体的活动中,大脑的哪些部分被激活,以及不同类型的刺激会影响到哪些部分。由此,科学家可以实际观察大脑的发育过程。据此,专家们现在一致认为,尽管一个孩子的遗传“天性”或性情确实在其命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后天的成长环境至少同等重要,或许更重要。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甚至从出生前开始,其大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孩子在这段时期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事物以及其他经历,不只会影响其整体发展,而且实际上每一刻都影响着其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出生时,孩子的大脑处于远未发育完成的状态,一千亿个神经元中的大多数尚未连接成网络。孩子在出生后头几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到能形成并加强这些连接的人际互动。随着孩子开始对父母、家人和其他照料者形成依恋,并开始探索他们自己的世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称为“突触”,就成千上万地产生了。到孩子10岁时,其大脑将会形成数万亿个突触。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与多达15000个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一个惊人复杂的回路网络。如果这些突触在孩子的生活中被反复使用,它们将会得到强化,并成为大脑永久回路的一部分。那些没有被反复使用,或不经常使用的突触,就会被消除。
大量的环境输入是通过耳朵来提供的,而且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从怀孕大约18周开始,音乐对于胎儿大脑中突触的形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孩子出生以及一年年地成长,音乐将会强化他们的生理、智力以及行为的发展。这些效果都是真实而可测量的。比如,研究表明:
?音乐能够减缓或刺激胎儿的运动和心跳速率。
?在加护病房里听古典音乐的早产儿,体重增加得更快,住院时间较短,存活的机会更大。
?经常接受音乐训练的小孩子,比不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有更好的动作能力、数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唱歌或演奏乐器的中学生的学术能力评估测验(SAT)成绩,比其他学生高52分。
?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的大学生,在随后马上进行的智商测验中,在时间?空间测试部分能获得更高的成绩。
?成年人音乐家的脑电波比非音乐家的更连贯,而且,如果音乐家在7岁之前就开始了音乐训练,他们大脑的解剖结构甚至与其他人的也不一样。
天生的小音乐家
从一开始,你就可以利用快乐的儿歌、有节奏的摇晃、在膝盖上蹦跳以及在安静的时刻播放古典音乐唱片,将和谐、心智刺激和快乐带进宝宝的生活。西方的古典音乐、咏唱、童谣和幼儿时期的儿歌,包含了语言中所有最基本的节奏和模式,无论是英语或者是东非的斯瓦希里语都一样。因而,教孩子欣赏音乐有助于他们的大脑为语言的复杂结构作好准备。
一旦你的孩子开始学走路,音乐就像一只稳定的手,可以帮助其身心一起行动。随着孩子将能帮助他们调节身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进退的节奏感逐渐内化,他们将学着依靠熟悉的旋律和歌谣,建立一种能形成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的日常节奏的坚实基础。根据孩子的经历编歌谣,你就可以加强孩子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认知,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并鼓励他们以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同时,像莫扎特的音乐这种高度组织的音乐,能够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利于运用到与时间?空间概念相关的活动中,并为以后在诸如高等数学和科学等抽象学科上的成功铺路,更何况还能给你和孩子都带来快乐。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跑、跳,并用各种方式随着音乐动作。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怎么表演《小蜘蛛》,或《数土豆》的吗?在幼儿时期唱一些著名的动作歌谣、跟着节拍跳舞、编一些音乐故事,能帮助孩子以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学习,即通过身体的“手动”和“耳听”的经历来学习。无论你的孩子是在进行高难度的小提琴练习,或者只是跟着流行音乐的节奏用脚打拍子,他们在一种快乐、自然、创造性的环境中动作、思考和感觉的能力,就是“莫扎特效应”的本质。
你不必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甚至不必有本事从头到尾把音调唱得很准,才能够把音乐带进孩子的生活。比起你跟孩子分享声音世界的激情和快乐,钢琴弹得好不好或舞姿是否优美,根本就不重要。小孩子从爱他们的人那里学东西是最快的,而不是从技艺专精的人那里。正如一位母亲告诉我的那样:“我承认自己一点儿也不会唱歌,但这没什么关系。我一直在唱。当我没什么明显原因就唱起来时,我的孩子们会取笑我,我丈夫也会无奈地耸耸肩,但我的歌总是会让他们微笑,让他们感觉轻松自在。不管我们唱的是音乐剧里的曲子、圣诞歌还是甲壳虫乐队的歌,都能在我们家营造一种真正快乐、和睦的感觉。我个人相信,每一种情境都有一首适合的歌,当我找不到这种歌时,我就给我的歌词随便唱个曲子。”
所以,试试吧!刚开始,回想起儿时的歌谣或跟着节拍扭动身体,可能并不容易,但练习几次就容易了。要记住,听和参与音乐是一种丰富而积极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它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通过声音和你的孩子建立联系,把孩子当作天生的小音乐家来启发和爱吧!
第2章
莫扎特聆听莫扎特:生命最初的旋律(出生前至诞生)
音乐是编织深层情感的巧匠。
——赛戈维亚
生命形成之始,韵律便形影相随:血液在母亲身体中流动时稳定的脉动,母亲呼吸之间的气息流转,肠胃低沉的辘辘鸣响,子宫内羊水的荡漾,以及最明显的、几乎淹没了其他声音的母亲持续不断的心跳声。
在这个还没有时间观念的世界里,时光荏冉而逝。然后,有一天,一个新的声音出现了,是一个高音调的女性的笑声。很快,第二种声音加入进来,这是一个低沉并且距离更远的声音,但同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然后,天晓得过了多少分钟、多少小时还是多少天以后,一种细腻、优美的振动穿透了子宫壁。这种声音来自小提琴,并产生了触电般的振颤,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之后,一波声浪随之而来——有的极为响亮,有的壮丽宏伟,有的几乎弱不可闻——每一种声音都构成了一条金色链条的一个环节,等待着引导这个全神贯注聆听的小生命进入娑婆世界。
这个在子宫里成长的胎儿,于1756年降临人间,名叫约翰内斯?克里索斯托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一位天纵英才、将创造出历史上最动听的人间天籁的音乐神童。到4岁时,这个昵称“阿玛迪斯”(Amadeus,即Theophilus的法文同义字,意指“为上帝所眷爱”)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了作曲,并在皇室宫廷中为父亲的朋友们演奏。到8岁时,他已经写出了伟大的音乐作品,在其短短的不到36年的人生中,他创作了600多首重要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和伟大的合唱曲。从一开始,莫扎特的音乐就以明朗率真的风格、动人却不煽情的内涵,以及柔和而有力的特点闻名,他的音乐似乎能同时感动人类的感官和大脑。这位作曲家所具有的通过音符和节奏唤醒人们本真的喜悦的能力,可能得益于他的母亲怀孕期间的心情畅快,那时,父亲活泼欢乐的小提琴声首次传入他发育中的耳朵。
无疑,没有哪个父亲能像列奥波德那样,对一个孩子寄予那么大的希望。当他36岁的妻子安娜?玛丽亚怀上莫扎特时,这位小提琴教师、宫廷作曲家以及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未来的助理指挥,曾经惨遭五次幼儿夭折的打击。作为一位专心、热切(某些人甚至说他专横)的父亲和优秀的音乐教师,列奥波德决心这次要生出一个杰出的音乐传人,他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他等不及儿子出生,就开始在妻子怀孕期间对儿子进行音乐教育,创作了《玩具交响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作品不多,至今仍流传在世的乐曲,专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玩具交响曲》其实是海顿的作品,被人与列奥波德的另一首《音乐雪橇》(AMusicaSleighride)相互混淆;但也有人认为《玩具交响曲》与《音乐雪橇》均为列奥波德的作曲。——作者注(ToySymphony,原来曾被误认为是海顿的作品)。这首曲子神来一笔的“小布谷鸟”鸣叫声、圆号和钟琴交织而成的乐音,一定让发育中的莫扎特很快乐,并激起了他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莫扎特4岁的姐姐玛丽亚?安娜,昵称“南妮尔”,在欢迎弟弟来到人间这件喜事上也尽了一份力,叮叮咚咚地敲起了后来伴随她一生的琴键。莫扎特一家总是沉浸在音乐声中。从我们目前所了解的音乐对于发育中的大脑的影响来看,如果说莫扎特的家人所创造的嘹亮、明快而怡人的复杂旋律,根本没有在他的神经系统里留下任何能引起普遍共鸣的、卓越的音乐型式和节奏的印记,实在令人无法相信。
当然,莫扎特一家人并不像现在的我们一样,知道某些高音调最有可能穿透包围在胎儿四周的各种声音,影响到胎儿的大脑发育。他们很难想象,自己那个时代的音乐,除了能够让音乐在发育中的胎儿心中生根滋长之外,有一天居然会成为促进神经连接的有效工具。然而,他们一定感觉到了,就像父母们一贯的直觉那样,他们未出生的宝宝在子宫里也能够吸收信息,对外来刺激产生情感反应,甚至能够学习。当然,这种直觉在中国和日本的古代文化中就存在了,他们把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当做一岁的孩子看待。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亚洲的胎教习俗,便是通过让孕妇接触音乐和其他艺术活动来教育发育中的胎儿。莫扎特自己对此也有很强的直觉,据说他在妻子康丝坦兹怀第一胎时,特别编写了《D小调弦乐四重奏》(K.?421/417)来帮助妻子分娩。这是一个有根据的直觉,你也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成长中的胎儿来完成其最伟大的使命。
胎儿发育的DoReMi
当小提琴家乔安妮?贝丝发现自己怀了女儿帕米拉时,她正处在攻读密歇根大学音乐硕士学位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雀跃的好消息,乔安妮至今依然能够回忆起当年满心欢喜地一边准备毕业小提琴独奏会,一边准备迎接宝宝出生的情景。独奏会的日期是在乔安妮怀孕的第七个月,那是一次值得庆贺的经历,除了其他乐曲之外,她和她的音乐家丈夫查尔斯还演奏了塞萨尔?弗兰克CésarFranck,1822~1890,比利时作曲家。——译者注和亚伦?科普兰AaronCopland,1900~1991,美国作曲家。——译者注的奏鸣曲。多年以后,帕米拉追随母亲的脚步,以小提琴独奏表演取得了她的硕士学位。“她选了两首弗兰克和科普兰的曲子,就是当年她爸爸和我在独奏会上演奏过的曲目。”乔安妮告诉我,“她说这两首曲子好像很容易学,好像生来就很熟悉它们。她没有意识到在她出生前就已经听过很多遍了。”
乔安妮并不是第一个感觉胎儿能够注意到子宫外面世界的女人。由于近年来的大量科学研究,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未出生的宝宝确实在感觉和倾听——先是通过身体,而后还通过耳朵。尽管胎儿的耳朵在怀孕几周内便开始发育,但还得再经过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与大脑的充分连接,并听到声音。但是,即便在此之前,穿过母亲皮肤和骨骼并经过母亲身体过滤的微弱的声音振动,就成了和胎儿沟通的首要途径之一。简单来说,早在宝宝真正听到声音的几个月之前,他就能“感觉到”声音了,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调音、定调:生命之歌
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家孜孜不倦地验证着胎儿可以听到声音、回应声音,并从中学习的假说。作为他们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
?耳朵是胎儿在子宫里最早发育的感觉器官。
?听觉系统在孩子出生前3~4个月时开始发挥作用。
?怀孕28~30周后,胎儿会通过心跳速率和行为的改变,对外界的声音作出回应。
?特定的声音会影响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出生前对于特定声音的熟悉,会造成出生后对这些声音的特殊敏感、识别,甚至偏爱。
?因此,人类的胎儿在出生之前就有能力学习,并且会影响其出生后的行为。
负责将信息从耳朵传向大脑的听觉神经,是人体最早发挥功能的感觉神经。它经由负责协调肌肉运动和掌管平衡感的前庭系统,通过脑干联系全身的肌肉。因此,耳朵对于身体的生理发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宝宝的身体平衡感和运动灵活性。
到怀孕大约第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听觉系统的连接已经相当成熟,足以让大脑充分处理声音信息。从这个时候开始,你的小宝贝已经随时在听了。你的声音会穿过皮肤、肌肉和羊水到达他的耳朵,多半时候听起来可能很像清晰、高昂的鸟鸣声。然而,你说话(以及所有声音)的旋律和节奏,在到达宝宝的耳朵时,不会有任何改变。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音乐与科学信息电脑档案》编辑诺曼?温伯格博士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能以一种清晰可辨的状态到达胎儿的耳中,即便会遗失某些低频声音。随着宝宝的大脑继续发育,他的耳朵就像调音设备一样,从到达耳朵的有组织的声音中找出节奏和型式,并据此产生神经连接。
正如每一位准妈妈都知道的那样,发育中的胎儿不仅倾听子宫外的声音,而且还会作出回应(很多准妈妈都有过胎儿在摇滚演唱会或激昂的交响乐演奏会上使劲踢腿的经历)。科学家已经证明,非常大的声响会造成胎儿心跳加快,而且往往还会伴随着惊吓反应。以前甚至还出现过在出现很大的噪音时,胎儿捂住耳朵的案例。新的声音往往会导致胎儿的心跳暂时变慢,就好像在谨慎地问:“这是什么?”
但是,这些反应究竟只是单纯的反射动作,还是确实表明宝宝真的“在听”,甚至在思考自己听到的声音呢?目前的科学证据都表明是后者。从能听到声音的那一刻起,如果不是之前的话,你的小宝宝就不只是在记录,而且会从他听到的声音中学习。最简单的学习方式是“习惯化”,当反复出现的信息不再引得起关注或失去兴趣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婴儿会表现出这种“习惯化”,他们对第一次听到的新声音会有反应(比如,加快吸奶瓶的速度),而随着他们对这种声音的习惯,便不会再作出反应了,当第二种新的声音出现时,他们又会作出反应。研究表明,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中,胎儿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习惯了经常反复出现的声音,但当新的刺激出现时,就会通过动作作出反应。
胎儿还有更复杂的学习,比如,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在一项研究中,先对母亲的腹部进行不会引起胎儿反应的轻柔按摩,然后播放能引起胎儿活动的很大的声音。在这样重复几次后,胎儿便开始对轻柔按摩作出反应,表明他们已经学会了把轻柔按摩和很大的声响联系在一起。
最后,很多事例和科学研究证据表明,胎儿有能力吸收并记住信息,即便并不是有意识的。前面提到的乔安妮的音乐胎教便是这个有趣过程的一个例子。许多研究都表明,新生儿明显能够认出并偏爱母亲在怀孕时听或唱的歌。宝宝在娘胎里甚至会形成“文学”偏好。北卡罗莱纳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那些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经常读苏斯博士的《戴帽子的猫》的母亲,她们的宝宝在出生后明显能够认出并偏爱这本书。研究还表明,新生儿能够区分母亲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种语言的差异,并且在出生后的短短两天内,就会表现出对母语的强烈偏爱。
宝宝在子宫里已经能听、学并记忆音乐和声音的事实,使许多研究人员想到,产前的音乐薰陶可以用来加强孩子的发育,并且或许甚至可以用来减轻或减少一些发展迟缓的问题。研究人员M.J.拉芬提便开发了一套从怀孕第28~30周开始实行的胎教试验项目。让母亲们从这个时候开始听拉芬提运用基本音乐元素创作的音乐磁带,并逐渐从大三和弦(大三和弦是一种最基本的和弦,由一个主要音(根音)起,以大三度音的距离排列出三个音。——译者注)过渡到更复杂的和弦,课程总时数50~90小时。结果,这些宝宝在出生后几个月便出现了许多正面行为,包括咿咿呀呀、视觉追踪、手眼协调、用嘴巴探索东西、模仿脸部表情、一般动作协调以及双手握奶瓶的能力——显著早于那些未接受音乐薰陶的对照组婴儿。
当然,近年来有关胎儿听、学能力的科学发现,只不过印证了一些常识。毕竟,如果早产两个月的婴儿已经有能力听并处理信息,那么认定他们在子宫中便能听到并处理声音,也是符合逻辑的。婴儿能够感受到疼痛、快乐、厌恶、愤怒和爱,他们并不是在通过产道时奇迹般地获得这些能力的。孩子的大脑从少数的细胞发育为数十亿细胞和数万亿个连接的复杂结构,而这个发育过程是由与生俱来的基因和后天经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宝宝的大脑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是开始得比专家们曾经认为的要早。
总之,你在怀孕期间发出的声音、播放的音乐、说出的话语,都会向肚子里的宝宝传达爱和鼓励的信息——让他了解子宫外的世界,并为出生作好准备。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看到的那样,从你怀孕的初期开始,能让你放松的音乐,也能直接从生理上安慰、滋养你的小宝贝;能让你愉快的音乐,也能帮助你和肚子里的宝宝更亲近;而高度结构化的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的音乐,将能切实地影响宝宝的大脑结构。
如果你发现很难想象怎么跟还没出生的孩子沟通,试试下面这个有趣的练习,可能会让你觉得容易起来。有时候,给宝宝取个完美的名字可能是怀孕过程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如果你已经试过很多个名字,但还没找到最满意的,可以试试用一个熟悉的旋律唱出每个名字,比如,下面的歌词就可以按照《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曲调唱出来:
醒来吧,醒来吧,小小乔
天亮了,该出发了
醒醒手,醒醒脚
快从睡梦中醒来吧
醒来吧,醒来吧,小小乔
我们要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