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立春是我们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从一个太阳年历法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把冬至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的时间当作最后一个节气,此后的节气即小寒则为第一个节气。从太阴年历法的角度看,立春作为节气之首也是无可无不可的,虽然立春多在朔日前后。而从农历年的角度,立春并不是新年的开始,真正的新年开始就是大年初一。但中国人这样确定了历法,跟中国人对天地人演进的观察思考之细密有关。
以子丑寅卯的阶段划分,中国人知道,天地人生有一种接力演进的秩序。即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在第一阶段,天出现了。大地的开辟要滞后一个阶段,生物界中人的醒悟活动更要滞后一些。这些阶段性的次第现象,无论是子时丑时寅时,还是子月丑月寅月,都描述了又规定了对象。人在寅时之前最好的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休息,因为那是天地开辟的时间,人只有休息好了,才能登上一天的舞台。人在农耕生活中,也是到了寅月就得醒过神,得安排考虑一年的事务。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多在寅月。所谓的数字阴历,一月二月中的一月,其实就是寅月。
中国人为此用了极为高大上的名称称道这一个月,正月。正者,止于一。蒙以养正,启蒙之义即在于知止知一。春秋时代的史官多有写这样的话,王正月。这是把一年之初的时间历法上升到王权的高度,只有圣王才能确立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才能给予春天:春天来了,时间开始了。《月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仍称“元旦”。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或者说,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一天天地返归,到第45天左右的时候,漫长的冬天及其阴冷寒气终于消失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此时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春天开始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