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好想要一只狗狗,可是她的爸爸妈妈就和别人的爸爸妈妈一样,觉得家里地方太小,觉得没有时间照顾狗狗。还好,丽莎想到了一个好点子,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的梦想——拥有自己的宠物狗狗。这本书,献给所有希望拥有狗狗的小朋友。
小女孩丽莎在经过一番努力和革命后,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想到了一个自己能力所及、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了父母反对,但自己想要一只狗狗的问题。
透过这本幽默的图画书,让孩子学习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用幽默的心态去解决自己的烦恼。
皆大欢喜
我不了解狗?事情,但我知道一个小孩很想要只狗是怎么一回事。
光封面和封底上就有这么多天真无邪的小狗朝你搔首弄姿的,怎能抗拒得了?相比起来,扉页上踩着滑轮的玩具狗就呆板多了。看,在故事的开头,不管狗们站在哪边,都忠实地盯着满眼白日梦的丽莎。哇,驯狗女郎闪亮登场!但不是驯兽的“驯”,是圣•埃克絮佩里笔下小王子驯顺小狐狸的“驯”。那是一种彼此相属的平等关系,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联系。不过,狗们站在稿纸般的地面上,让人怀疑是否空白纸页上的虚构之物,而虚构之笔始终握在孩子手中。
总之,丽莎想要一只狗,从早到晚。一成不变的愿望不要嫌烦,因为一次都没有实现过。那只踩着滑轮的玩具狗有多微小,那执拗的愿望就被大人看得有多渺小。丽莎像个巨人似的俯下身,那瞪大的眼珠子和翘起的鼻子里,有惊奇,有不屑,更有失落。世界那么大,孩子的心那么大,却容不下一只很小很小的狗,只因房子太小?也许小的不是能装那么多玩具狗的房子,而是大人愿意匀给孩子的空间。所以,死搅蛮缠的小孩和雷打不动的大人每天都要寻找很多理由和借口。
最棒的借口就是和爷爷一起照顾小狗。老人、孩子和动物相处的模式非常古老,三者之前有天然的亲近感――或是回归生命的源头,缷去人生的重负;或是刚从源头出发,尚未承接重负;或是纯粹的自然之子。这样的模式经典到要以相片(一起滑雪橇,去海边度假)的形式来呈现――不是妄想,而是一代又一代孩子曾经的回忆。童话总在召唤美好的过去,那是与前喻文化、农业时代、田园时光相连的过去,因而是合情合理的谎言。所以,在照片的左下角,用虚化的笔法淡淡勾勒的小螃蟹和小螺壳依稀透露出一种虚构的性质,叫人生出几分梦醒似的怅惘。
该怎样含蓄地表现梦幻?丽莎在松绿色的小岛上跟小狗玩耍(那哪是小木棍啊,简直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扔出去的飞镖!),而小岛,原来是闭着眼睛做梦的狗。当然,不只丽莎梦见了狗,很可能狗也梦见了丽莎。但酷酷的梦想还需要一群目瞪口呆的观众,还要打扮成万圣节的怪兽!
小孩的世界很平衡,一边做梦,一边务实。丽莎完全懂得如何扮演小妇人的乖巧形象,她做家务时的眼神是那样温柔又带点儿期盼,扫地的时候简直就是看着我们,巴不得我们冲进故事里帮她要一只狗。看,童稚的愿望也会催逼着人成熟,成年女性的职责原来是这样提前履行的。小孩的世界依然很平衡,有时务实,有时撒野。那样的温驯和热心,这样的愤怒和落寞,居然都没有打动大人的心。前后各四页的画面生动地表明生活的日常性与流动性之时,也提示我们,那一连串孩子气的行为与情绪是如此真实,不容大人忽视漠视。
“禁止进入!”当大人坚持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孩子时,孩子只能关上心门。但孩子对大人抱有的幻想走到尽头,也是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开头。原来除了讨好或对抗大人,还可以有第三种折衷的办法――借而不是买,拥有而不是占有。这真是智慧又赤诚的办法,要知道解决问题最难的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满意。皆大欢喜是需要智慧的。那就满世界地贴字条借狗狗吧。公园里有七只狗,只有一只胖嘟嘟的腊肠狗回头一笑,明明地预测了故事的进展。老先生就顺理成章地牵着狗狗来找丽莎。这时,看不见只给我们半个后脑勺的丽莎的表情――快乐也许有千百种表情,但高明的画家就是不给你看!这时,狗狗的大耳朵下边打着稿纸上那种齐整的方格子,仿佛在喻示,从空白纸页上描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虽然这梦想是这么胖!还会搞怪,还会做算术题,还会调皮地叼走旧报纸拼贴成的蝴蝶结!追逐的丽莎该有多么快乐――又只是露出半只手给我们!小玩具狗却落寞地站在公园长椅上,从头到尾,好像都没被爱过。孩子的爱因热烈而冷酷,总顾此失彼,忙不过来。但也许树上好奇的乌鸦会喜欢它,看故事的小孩会怜惜它。没见它那副总是宠辱不惊的表情吗?
好吧,孩子的能力已得到彰显――自己化解矛盾,就像个了不起的大人一样。但日子久了,单纯的散步、玩耍会不会延伸到喂养、洗澡、清理等工作,而且弄不好都要归到妈妈头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不得不务实,为了承接孩子天马行空的幻想。有时候,没有务实的大人,哪来天真的小孩?另外,这次想要的是狗,下次会是什么?一头恐龙,或是独角兽?我们一想到这些就会缩手缩脚,就没法养哪怕一只小狗,没法让孩子活蹦乱跳着每天带回一身泥巴,没法让自己偶尔也像小孩一样天马行空着。那就想想此时的皆大欢喜,对丽莎、老先生和小狗,对嘴巴张得大大的爸爸妈妈(他们不再被一个固执的愿望搅扰,也不必承担养狗的职责),甚至对将来能够被爱的小玩具狗来说都是如此。我们可能觉得滥俗的结尾,对小孩子是多么要紧。生活中有不圆满,有太多不能得逞的愿望,但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我们要皆大欢喜!孩子过的是现在时态的生活,只有大人才为明天而活。
不得不说,很多故事里的成人与儿童总是处于一种直白或微妙的对立之中。从前是让成人居高临下地对儿童指手划脚,弱化儿童;如今是明里暗里地张扬儿童,温温?热地弱化甚至丑化成人,让他们被当作反面背景撇在一边,独守着儿童不解的尴尬甚至酸辛。隐含在这个故事里的成人其实还算开放,没有把愿望完全关在门外,总还找些替代品来讨好失落的孩子。所以,多一点体恤,体恤小孩,也体恤大人,为着他们共有的葱绿和金黄。你看见最后小女孩那金黄的头发和葱绿的草地衬在一起的样子了吗?那是属于童年永恒的颜色。你就知道,孩子的心灵并非空白纸页,会长出葱绿的春天与金黄的秋天,而我们大人呢,尽可以从容地看着这一切,好像永远看不完似的。皆大欢喜。
2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