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据此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本书是新教育实验三大项目之一“构筑理想课堂”的项目用书,适合广大教师、教育和科研工作者阅读。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效课堂,攀登理想境界。
理想的课堂什么样?怎样的课堂才有效?学生懵懵懂懂,启而不发怎么办?
一线教师的教学成果,课程研究的智慧萃取
“有效教学框架”,将课堂细化为每一分钟
三重境界,将课堂带向理想目标
一本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的书!
怎样解读教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讲过的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
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在中国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教材是法庭课程标准所凭借的指定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法规性质,是相关部门认为实现课程标准的最重要工具。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地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地篡改教材。
同时,当前大多数教材的编纂是仓促的,尤其是语文教材,一来历史上没有足够成熟的语文课程前例,二来因为抢占市场以及跟风等原因,语文教材的编纂往往较为粗疏与草率。如果完全依赖于没有经过实践充分验证,也没有经过学理反复推敲的教材,那么我们可能既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水平,更无法期望我们的学生成为高涵养、高素质的人。
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中,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比较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教材即是理想的教学内容。而在人文类学科中,譬如语文学科,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非常低。教材往往只是文章选辑,而没有清晰地指明师生需要如何利用教材,更没指明利用这些教材,师生应该完成哪些教学内容,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举例而言,一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借它来学音律,也可以借它来练朗读,还可以借它来改写作文,借它来学习古诗中的意象,甚至借它来学习晚唐诗歌的特点。体味禅思的空幽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