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法西斯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莉迪娅一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原本幸福的生活一下子就被打乱了。偏偏“那个女人”又来捣乱,父母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缝,前往家园之路是三人各自分开的三段旅程。
《巴勒斯坦王后莉迪娅》(作者:尤里·奥莱夫)以莉迪娅的口吻讲述了这段旅程前后发生的故事:莉迪娅和朋友的相处,用洋娃娃演家庭剧,如何来到巴勒斯坦,在集体农场的生活,与父母新伴侣的相处。
这些看起来十分沉重的故事在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触下显得颇有趣味,成人世界的“伤痛”的情绪被儿童世界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化解,希望是《巴勒斯坦王后莉迪娅》的关键词。
尤里·奥莱夫(1931―),波兰籍以色列犹太儿童文学作家及翻译家。迄今已创作超过30部作品,他的作品以希伯来语写成,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曾于1996年和2003年两度获得安徒生奖。他的作品多以自己童年身处战争时代的经历作为背景,以儿童的视角,用正直和幽默去描写感伤的往事,处处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邹运旗,资深科幻迷,曾在《科幻世界》杂志社担任文字编辑,发表作品数篇,现为自由撰稿人。
1933年,我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战爆发后,我去了巴勒斯坦。在这里我要插一句,“大战”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免得你不知道。我的爸爸是个罗马尼亚记者,总是“出门在外”,反正妈妈以前经常这么告诉我。我那时年纪小,还以为爸爸有两个职业:“记者”和“出门在外”。妈妈则一直待在家里陪我,我经常捣蛋,让她很头疼。
每年夏天,我和妈妈都要去山里住一阵子,那儿有一对农民夫妇,会租给我们一间屋子。我整整一年都盼着夏天的到来,因为那对夫妇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艾恩,一个叫米哈伊,他们俩跟我一样淘气。而且在山里,没人老是看着我们,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个痛快。
艾恩和米哈伊一整年都能住在山里,这让我十分羡慕。他们俩教我攀岩、踩着石头过河、像男孩一样站着撒尿,还有打赤脚。现在想想,其实早在认识他们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光脚走路了。妈妈曾给我买过一双红白相间的凉鞋,结果到山里的**天,我去农舍附近的小河边散步,不小心踩到一摊牛粪。我把脚从脏凉鞋里抽出来,回家时只穿了一只鞋。妈妈问我另一只凉鞋哪儿去了,我回答说不记得了。其实我知道,妈妈准会把那只脏凉鞋洗一洗,再让我穿上,我才不干呢。
妈妈发起了脾气,说:“你知道那双凉鞋有多贵吗?这下你只能光脚走路了!”
“别以为我不敢。”我回答。
你瞧,我可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我果真不穿鞋就出去玩儿了,结果地上的每样东西都硌疼了我的脚,可我不在乎。艾恩和米哈伊跟在我后面偷偷地笑。
“你要把新鞋子留到去教堂时穿吗?”米哈伊问我。 “别犯傻了。”艾恩说,“你不知道城里人从不脱鞋吗?他们甚至穿着鞋睡觉。”
“城里人才不这样呢。”我回答,“你们没有权利笑话我,因为你们的脚底都长着厚厚的老茧,而我没有。我脚上没茧,因为我是公主。”
我可没有编瞎话。我曾听到农夫的妻子对另一个老农妇说:“有个小姑娘住在我家里,她打扮得就像一个公主。”
他俩看了看我的脚,发现我说得没错。我告诉他们:“如果你脚上的皮肤不像丝缎一般光滑,你就甭想同迈克尔王子结婚了。”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迈克尔王子是罗马尼亚国王的儿子,免得你不知道。或许我的朋友米哈伊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跟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没决定要同迈克尔王子一起去巴勒斯坦呢。
他俩一定会相信我的,因为他们相信魔法,也相信我很特别。我也相信自己很特别。我告诉他们,我会把纯净的雨水接到桶里,并且只用这种水洗头发。
“这有什么特别的?”艾恩说,“少见多怪。我们村里的所有女人都用雨水洗头发,她们一点儿也不特别,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妇。”
“那你再看看她们的脚,没我这么光滑吧?”
他俩无话可说了。
通过检查对方的脚丫子,我们交上了朋友。从此以后,每天我吃早饭都是急匆匆的,就是为了快点儿吃完去找他们玩。这可不太容易,因为我一向很能吃。通常在我出门时,他们已经在台阶上等我了。他俩咧着嘴冲我笑,但不会笑出声来。他们平时可没这么文静,但当着我妈妈的面,他们也会装出懂规矩的样子,因为他们怕她。妈妈不准他们大清早就大呼小叫,或是冲我吹口哨。尽管他们的妈妈比我妈妈身强力壮,可他俩一点儿都不怕自己的妈妈,不过,他们真的很怕自己的爸爸。
艾恩和米哈伊之所以怕我妈妈,是因为他们曾听到一个女人对杂货铺的掌柜窃窃私语,说我妈妈是“城里来的女巫”。至于他们害怕自己的爸爸,人人都这样嘛。
“看爸爸回来怎么修理你们俩!”他们的妈妈经常这么吓唬他们。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