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熊爸爸之歌
ISBN:
作者:法]本杰明修德 文/图,王舒柳 译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3-4(小班)、4-5(中班)、5-6(大班)、亲情、想象力、
内容简介

冬天来了,熊爸爸在酣睡中醒来,发现心爱的小熊不见了。着急的熊爸爸立刻开始了寻找。他找遍了整个大森林,最后来到了城市。在林立的高楼丛中,他总是误以为看到了小熊的身影。跟随这个感觉,他最后来到了美丽的歌剧院。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熊爸爸唱了一首熊之歌。然而,这歌声把听众们都吓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个人——小熊!
本书被法国国家补助基金作为礼物,送给28000个2011 年出生或被领养的孩子们。

编辑推荐

小熊不见了,熊爸爸拿出走遍天涯海角的执着精神寻找自己的孩子,通过走失-寻找--找到的过程强化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与此同时本书的又一大特点是丰富的画面细节,读者跟随熊爸爸寻找小熊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经历各种各样的奇特场景、视觉狂欢的过程。在寻找小熊的故事主线之外,华丽精致的大图,虚虚实实的小细节,可以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自己来编织精彩的故事,而对于细节的关注与寻找正是3-6岁孩子所*感兴趣的阅读方式。

这是一个温馨动人的故事,洋溢着暖人心怀的父爱。细节丰富的精美图画,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与熊爸爸一起找寻小熊的身影。

在线试读章节


最好的爸爸会去追随孩子的步伐
◎李一慢 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阅读研究所研究员、亲子教育专家

我说过“育爸时代”来临了,那么育爸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潜质呢?
或许,喜欢亲子阅读的你,在各式绘本中看到过很多这样、那样的爸爸……只是,要总结出一个概念化的描述,恐怕很难说清楚。
不如我们就用一件事来跟你唠唠嗑,看看《熊爸爸之歌》中熊爸爸的榜样示范吧。
本书的作者本杰明·修德跟我有一丁点儿缘分,我曾经翻译过他的绘本,他的画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容易被孩子们快速辨识。在这本书中,本杰明用他的细腻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在熊爸爸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本杰明发挥他的文图合奏讲故事的高超能力,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之余,绷着一根一定要找到小熊和蜜蜂的悬疑之弦,进入大人和孩子都热爱的寻找游戏中。在故事的空间演变中,我们会跟着熊爸爸一起担忧,随着故事发展到高潮,我们还发现了熊爸爸和熊孩子之间特殊的精神密码——而我们和爸爸的相处又是怎样的呢?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每个孩子都能更了解自己的爸爸,感受到爸爸的爱。
本杰明功力深厚,书中所刻画的景物层次丰富、华丽多样。大到众多生物栖息的森林,从外到内都富丽壮美的歌剧院;小到雕梁刻柱的样式、壁纸灯具的花纹、众多人物丰富多变的表情,本杰明都细细地描画出来。无处不在的细节刻画也正是本杰明作品中值得玩味的一大特点,在我和孩子们的反复共读中,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画面里,场景的变化所带来的人物和情节的改变,对推进故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扉页中飞出的一只蜜蜂,笔直地朝着熟睡的熊家父子飞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顺着蜜蜂飞行的方向,原本干干净净的像是特写镜头般呈现的熊家,即使进入复杂的森林背景中,也依旧突出,哪怕是眼不尖的孩子也能发现熊爸爸肚子上的熊孩子不见了——寻找就在翻页后的刹那开始了。多么机智的设计啊!这个设计也将这部作品转化成一本可以和孩子进行互动的图画书。想象一下,当你和孩子共享这个有趣故事的时候,一个现成的游戏就藏在书里面:和孩子一起找一找,熊孩子啊,小蜜蜂啊,你们在哪里?
于是,孩子能轻松地发现正在渡河的小熊和飞在前面的蜜蜂,而这两个角色的动态组合成了游戏的核心。不过,接下来的每一个跨页,熊爸爸却成了目标明显且突出的一个,找小熊和蜜蜂就需要我们的眼力了。
对于这个寻找游戏,我们可以简单地玩,也可以复杂地玩。前者只要在纷繁世界中找出三个主角即可,后者则要对每个画面中的所有本杰明设定的“人物”一一甄别——这就麻烦大了。比如,我问你,熊爸爸第一次追儿子,一共惊动了多少个动物啊?
哈哈,你会不会真的翻到书上那一页去数一数呢?
66个!对不对?
本杰明对于画面的独特构思也让故事更加生动,并为故事的高潮埋下伏笔,自然流畅的处理方式,不着痕迹,引导着故事进程的步步推进。比如熊爸爸进城后本来小心翼翼,但是在喧闹的人群中,他也逐渐适应了节奏,甚至在进入剧场后,他撞到了衣帽架,还阴差阳错地多了绅士的装扮,这下,熊爸爸有点“人样”了。正是这个“人样”才导致他上了台没开口前,大家对他的接受——仔细看啊,这场歌剧是带动物装的,而且恰恰有一个熊的角色哦。
仔细听啊,熊爸爸开口唱的是儿歌,多么有爱的爸爸啊,是不是有很多爸爸从来没给孩子唱过儿歌呢?担心唱不好吗——总得比“哇哇哇哇哇”要有点节奏和韵律吧?
剧场是故事的重要场景,舞台的各个角度都用跨页来表现,演员、观众、演奏家,都参与着故事的进程,并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当熊爸爸的歌喉展露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连同华丽的背景立马消失了。舞台、观众席和灯光在视觉上构建了一个新舞台,这时,故事的三位真正主角形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关系。
故事的结尾处,熊家父子惬意地坐在星空下,我们这些大小读者也跟着满心喜悦,对孩子的追寻也同时完成了熊爸爸的夙愿——冬眠的好地方、吃不完的蜂蜜和美丽的风景。这是多么懂孩子的爸爸啊!在熊爸爸一路追赶熊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觉得他是位笨熊爸爸呢?特别是他站在人的舞台上唱歌的时候。可是在小熊的眼中,却是“太棒了,唱得真好听”——毕竟孩子哪里懂得我们成人的评判标准?爸爸能在众人面前为他而唱,这就是最好的歌声!是爸爸的“爱”让孩子认定了艺术的“美”。
这不禁让我把全书的场景再次串联起来:在这一路追追追的“游戏”中,爸爸始终没有偏离方向。这既有赖于戏剧化的安排,也暗合着儿童的心理,或者说正是成人的希望----无论如何,我们要在孩子的身边,爸爸妈妈的美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无时不在,布满孩子的周围。
《熊爸爸之歌》,一个线索简单清晰,充满乐趣和爱意的故事,就这样在本杰明的精心和精美的图画中生成了。最好的爸爸会去追随孩子的步伐,“育爸”的潜质是什么,你心中是否已经有答案了呢?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