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足为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本书12章,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以及长达10年的教育部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基础上,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主张在习惯培养上第一原则是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严厉说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爱学、会交往、懂规则,从而塑造健康人格,为其一生的发展和命运打好健康快乐的基石。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想培养好孩子。可孩子*怕的是妈妈的唠叨。所以,作者提出“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是说教,需要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按照其中的规律去做。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儿童时期*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6步 12招=5个好习惯。
每一章都有“教你一招”,全书家长提供12种妙招,采用6个步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懂尊重、富爱心、能负责、会自理的五个好习惯。
而以下六步,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读完此书,请家长们要做到这点: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2000年,我女儿的学校因为我担任学校家长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便邀请我一块儿去日本。我们参加了日本组织的一个青少年夏令营,这次夏令营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教育的问题。
夏令营规模很大,有750人参加,分成30人一个班。而且,夏令营参加者年龄悬殊大,最小的5岁,最大的70岁。我顿悟,原来日本夏令营不限年龄,谁都可以报名。
特别有意思的是,夏令营没有一个老师,活动安排都是由大学生志愿者来主持。夏令营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设两个班长。按照夏令营的活动安排,有十多个项目的活动。我一看,自然勘察活动、黑姬山探险等。
我报名参加黑姬山探险,女儿就跟我去了,她给我当翻译,还有六名中学生报名。当时,一位日本人劝我:“孙先生,别去了,太辛苦了。”
我说:“没事,你看这招生简章上写着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报名。我还有问题吗?我经常登山,没问题。”但是,第二天出发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日本的登山活动。
早上五点钟一直爬到晚上七点钟,整整14个小时。出发前组织者给每个人发两个饭盒,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但要自己带水。我心想,到了山上找个饭店吃饭,到那儿再喝水。一上路才知道整个山上没有一座房子,更难觅饭店的踪影。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山路都没有,有的路段我要四肢着地紧抓裸露着的树根才能爬过去。
一口干粮也没吃的情况下走了3个小时,我饿得肚子咕咕叫,就盼着吃早餐。终于到吃早餐的时间了,中国孩子就大口喝水。而日本孩子有登山的经验,不到目的地,水就不能喝光。比较来看,他们带的壶比中国孩子带的大,水是小口慢慢喝。才走了一半的路,中国孩子的水基本都喝光了。
我有点儿担忧地问:“你们怎么把水都喝光了?”他们的回答很逗,这也表现出中国孩子独有特点。他们说没关系,我们都是集体主义者,互相帮助。什么叫互相帮助?我的水喝光了喝你的水,你的水喝光了再喝他的水。确实,中国孩子很团结,可是如果大家都没有水了怎么办?嗓子快冒烟了也没办法。日本孩子从来不喝别人的水,他也不给别人喝。日本孩子摔倒了,没人扶,他一定是自己爬起来,他们意识里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自己能爬起来,而且别人摔倒了也不愿意你去扶。
中国孩子走得很辛苦,也很顽强,但是毕竟体力不济,很快就被日本孩子远远地甩在后面了。日方领队担心队伍分散,于是就安排中国孩子的队伍走在前面,日本孩子走在后面。就因为这样一调整,整个队伍返回的时间比预计延长了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