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健康的教育》是专门探讨教育议题的文集,收集了十几位权威的华德福教育专家、学者及资深华德福教师撰写的二十篇论文。探讨了诸如:如何才能善用学校生活,尽最大可能传达给孩子们健康的力量;教师、治疗师、家长该如何合作才能让孩子体验到他们的内在需求被接纳、被理解和被支持;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魂和灵性层面的发展如同智能与身体方面一样受到同等的关注等等亟待解决的议题。
一份献给教师、医师的珍贵礼物
一个对于教师、医师和家长的一份挑战
一种全新的观点:教育作为预防医学
2006年寇立思可国际研讨会经典论文集
教育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
但不得不说,如今我们的教育“病”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学生学会做什么,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不是逼学生平行地跟着众多科目走,而是让他们在广泛的接触和自由的选择中形成自己的爱好。主观能动性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在如今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是外力过强而导致内力丧失,而内力的丧失,则意味着满盘皆输。
所幸,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有勇气自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越来越多的私塾、自然学校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用行动探索着一种全新的、尊重人性的、释放孩子潜能的教育,并且,愿意跟随、陪伴它一起实现自我的成长。
华德福教育,在理念上最为强调的一点是:人不仅仅是作为物质身体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属性。因此,她倡导的是关注心灵的教育。或者说,是身、心、灵全面发展的教育。
纵使我们与一百年前鲁道夫·斯坦纳生活的那个时代、与华德福学校已有悠久历史的德国、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多有不同,但毫无疑问,华德福教育,这个其意义 教育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
但不得不说,如今我们的教育“病”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学生学会做什么,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不是逼学生平行地跟着众多科目走,而是让他们在广泛的接触和自由的选择中形成自己的爱好。主观能动性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在如今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是外力过强而导致内力丧失,而内力的丧失,则意味着满盘皆输。
所幸,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有勇气自己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越来越多的私塾、自然学校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用行动探索着一种全新的、尊重人性的、释放孩子潜能的教育,并且,愿意跟随、陪伴它一起实现自我的成长。
华德福教育,在理念上最为强调的一点是:人不仅仅是作为物质身体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属性。因此,她倡导的是关注心灵的教育。或者说,是身、心、灵全面发展的教育。
纵使我们与一百年前鲁道夫·斯坦纳生活的那个时代、与华德福学校已有悠久历史的德国、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多有不同,但毫无疑问,华德福教育,这个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更是一种能够催生更大更健康的社区建设、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是朝着光的,是指向未来的。
这本《迈向健康的教育》,由2006年瑞士歌德馆医学部门和教育部门举行的寇立思可研习会报告论文集结而成——这是一个围绕教师和医生而开的会议,最早于1989年在德国发起,已遍及世界14个国家。欧根·寇立思可是在斯图加特的华德福学校服务过的、与教师们一起工作的第一位华德福学校的校医。表面来看这无疑是一部艰深的关于华德福教育理念的论文集,其中汇集了诸多专业术语、图表曲线甚至一些有悖于我们“常识”的论断,大大超越了普通读者的阅读水平;且作者均为欧洲人,议题也多为欧洲华德福学校中的案例。但绝非编者自夸,此书对于我国的华德福教育探索者及从事各种非主流教育的实践者们来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发展,什么是健康的课程设计,什么可称为教育的艺术,什么是与教育和谐相关的医学,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而又该怎样在教师团队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关注、互相支持的关系以及一个明晰的界限……
《迈向健康的教育》汇集了人智学、人智医学关于人的发展最前沿的理念和欧洲的华德福教育实践者们最宝贵的经验。这些文章得以最终出版,实为我国广大华德福教育实践者们的福音。
寇立思可研习会当时得以同时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正是由于全世界关心华德福教育的人越来越多。6年之后的2012年2月,米凯拉博士第二次来到北京,慷慨地赋予我们此书的出版权,我们因而得以暂时使用台湾的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这部论文集。
今年,IMPT(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MedicalTraining,在人智学启迪下的东西方整合医学国际教程)将在包括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18次会议(俄罗斯、南非各举办两次),届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了解究竟何为人智医学,甚至可以将之与传统中医做比照,关照我们的儿童教育。
诚如斯坦纳所说: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治疗。学校与医院极度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健康的社会,呼唤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孩子,需要健康的教育。
只要我们有孩子,有好的教育,就有希望。
愿此书能真正引领您“迈向健康的教育”。
有关华德福教育实务上的二十六个问题(节选)
问题三:我如何才能做到爱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很难相处的孩子?
事实上每个人都很难相处,尤其当我们不了解他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只要他觉得自己不被了解的话,他会从他的皮肤开始就感到不舒服。而一个内心觉得不舒服的人,他的攻击性界限或者是挑衅的破坏性界线自然会降低。也就是(比起那些觉得自己被接纳,被支持,经验被了解的人来说),他或者她很容易就会冲动,并且对于环境作出负面的反应。同样地,比如原谅这件事。基本上我只能原谅我真的了解并且接受的。当我真正明白之后,心里原先无法理解和认为不可能而坚持的那个结才会打开。当孩子感觉到我们真的用心努力去了解他们,并且对他们公平对待,这会有一种平静安抚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会被正面地激发。然而当他们发现,我们期待他们完成,他还没有完全的能力做到或者和他的感情与想象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或多或少地开始反抗,并且建立起围墙封锁自己。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试着晚上去想象这个你觉得“很难”的孩子,在你眼前画一个图像,不带任何爱恶地去观看这个学生的图像,他到底是什么样子。通过这样的静观,清楚地去观看孩子的本质表现,而不去评论他,放弃自己的喜爱和厌恶,你将可以发现,真实的精神上的移情作用(Empathie)会油然而生。然后你会成功地认同这个孩子,内心可以分担他的感受,分享他的经验,进而了解他这个人本质、当时的样貌是什么。并且了解到下一步有助于孩子与你工作的样貌可能是什么,通过课程,通过个别辅导措施或者通过一个对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