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离家很远的缘故
已经习惯了对家乡和父母的遥望
这些遥望常常是伴随着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到我面前的
这一涌就总是湿了视线。每到回忆的深处
我都恍惚觉得那些时光的温暖并没有走远。我看到了父母——他们年轻时的形象就那样充满生机地站在眼前
连同那些再熟悉不过的言语和喜怒。有些事情虽已陈年
但对我来说
它们永远是特别的。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
它们让我因为父母和他们给予我的这份独特的财富
而安分快乐地做一个平凡的女儿。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因为盖房子的原因经常出差。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
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
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其实
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
带来的还有孩子投入的依恋
和“爸爸”离去后再次的守望。
故事里的“我”有了一枚硬币
那硬币里更多的是我的遥想、感激和眷恋
它已存在我心里多年了
只是今天我才通过这个故事交给父亲。
完稿时又是一个严冬。天气很冷
大家又在谈论过年的事情了。这一谈
好想家啊。没想到很多年后
我和父亲换了位置——那个在家守望的人是他
而那个一心想要赶回家过年的人是我……
团圆 属于你我的节日故事
团圆
是一种情感的企求
是人与人之间的维系
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圆融
是心灵上的大满足
心里的硬币
余丽琼
这个团圆的故事是我多年来埋在心里的情结。
《团圆》是一部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内涵、儿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机地融為一体
具有人情味、历史感、艺术美的感人作品。其文字故事自然素
没有夸饰的言辞
没有过剩的意绪
主题意蕴含而不露
情感表达酽而不烈
结构安排疏而不漏
既為绘画提供了坚实的展开基础
也给绘者留下了广阔的创意空间。
《团圆》让我看到了别一种团圆
当我们身在异乡不断漂泊
当我们独立成家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团圆似乎离我们很近
却又很远。近的
在我们的深夜时分的梦里
在我们看到彩灯笼、红对联时一闪而过的念头里;远的
可能连飞都要花上几个小时
可能被一根电话线分扯在大洋的两端。
于是当团圆的概念日渐模糊
这是本书——当我打开它
阅读它
眼睛便有些许湿润
喉头便有几度哽咽——它让我想起
团圆是种精神
而与财富无关。对于有钱人来说
团圆可能是书写大富之家的金粉朱砂
对于丰衣足食者来说
团圆可能是父母备上的一席餐饭
而对于那些在寒风中笼起袖口
蓬头垢面的农民工兄弟来说
团圆它最重也可能最轻
它是他们整年为之奋斗的动力之源
也可能就是一顶我从不想购买的一顶小花帽
或者一件款式保守的羽绒服。我留意这些人从我面前经过
但我未曾关注过他们身后企盼团圆的家人
不一样的团圆
却是最为平等的幸福来临。看这本书吧
用心去看吧
它让我理解了我从不理解的春运潮
让我知道有一些东西与物质无关。
让小孩子了解不同生活背景的人
女儿大班了
每周都从幼儿园借书回来
上周她借了这本书
画面非常美
从绘画的角度堪称是国内童书经典
赞
书中描述外出打工的爸爸
春节回家3天里
小女孩的情感经历
大人看了真的很感动!小朋友却有点奇怪
为什么爸爸不能在家多戴一些天?为什么爸爸不可以在家附近找个工作
可以天天回家?
于是带女儿去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民工都蹲在工地边上吃盒饭的时间)
讲了一下为什么“爸爸”不能多在家待一些天?
希望几百个民工同时蹲在地上
低头吃同样的盒饭的“壮?”场景没有吓到她。
感动的一本书
一本温馨的绘本
扉页的图案同封面床单的颜色相同
将我们带进暖暖的江南水乡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对于外出打工的人来说
一年中最期盼的莫过于除夕的全家团圆了
整本绘本通?毛毛的视角向我们诉说春节那水乡其乐融融的场景
毛毛的眼里全是父亲
留给她一个坚强、勤劳、温柔的父亲的形象。“陌生—熟络—不舍”
跟随着毛毛的心情变化
读者的情绪也跌宕起伏
当毛毛抱着准备再次外出打工的父亲时
眼泪不禁流下
也就让读者明白了红包和玩具在毛毛眼里比不上那枚小小的硬币的原因了!
一本感人的书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简单
但是
图画却非常的感人。所有的细节让读者觉得平凡和熟悉。但是故事却很触动心灵。是一本和孩子一起看的好书、好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