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威廉,有时候喜欢一个人躲起来。这样,他就可以不受任何人打扰,静静地思考自己喜欢的问题。
"我是谁?"他抬头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朵,又在细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也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身边的很多人,可是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妈妈说,你是我一个成真的美梦;爸爸说,你就是你;外公说,你是我的好朋友……可是所有的答案,威廉都不太满意。
当奶奶爬上他躲起来思考的小木屋时,他再次问奶奶。
……
奶奶是如何回答的呢?
奶奶的答案,会让威廉满意吗?
每个小孩的脑袋里,都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可以不停地向身边的人,发出各种疑问。
"花是怎么开出来的?"
"房子是怎么建筑的?"
"车为什么会开动?"
……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给孩子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我们的孩子们还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脑袋里冒出的哲学问题,可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轻易回答得上的。
书中的小男孩威廉,就向身边的人提出了疑问"我是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相信很多人,也暗自思考过。但是如何回答呢?尤其是一个小孩向自己征求答案时。
作者巧妙地借助威廉的妈妈、爸爸、爷爷、太爷爷、太奶奶……以及偶遇的女孩等人的不同身份,向威廉提供了不同的答案,引发威廉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我在故我思
--读《我是谁?》
文/虎虎昇威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段时期,不明白你、我、他有什么区别,我们也似乎无法解释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什么是他,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语境的熏染,3岁以后的孩子会自然地体会和理解你我他的用法。当昇昇知道"我"就是昇昇的时候,他把名字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上幼儿园的时候,明白了大名和小名都是指的"我",完成了"我是谁"形式上的认定。
看到绘本《我是谁?》,觉得这个作者实在是太有功力了,他能把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通过绘本故事讲述出来,传达给读者的远远超过了字面的故事。小男孩威廉一直在思考"我是谁?"为了寻求答案,他不断向身边的人询问,而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妈妈说他是一个成功的美梦;爸爸说,每个人都应该工作,挣钱买食物和衣服。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爷爷说,威廉给了他生命的意义;姥姥说,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怎么会知道;姥爷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太爷爷说,不知道;太奶奶说,他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三个男孩嘲笑他是小不点儿、胆小鬼;在桥上遇到的女孩启发他,所有的名字都有它的含义;奶奶爬上树屋给他送饭时说,你是提出问题的男孩。威廉并没有停留在别人的答案上,而是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