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让孩子心悦诚服
ISBN:
作者:杨杰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成年人、家庭教育书、
内容简介

让孩子心悦诚服,强调的不是让孩子乖乖听话,而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亲子双方共同体味到一种爱的圆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离你并不远。本书提供精准的沟通工具,让孩子与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中,懂得对方,一起成长。
  杨杰老师多年来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与家长携手,直面各种现实中的烦恼。那些让家长焦头烂额的沟通困局,被她轻松破解,她用精准的方法,改变了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
  在本书中,她用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提醒我们,每件生活小事中,都隐藏着宝贵的教育契机,每位家长身上,都隐藏着尚未开发的教育能力!
  本书写作情真意切,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家庭教育原创领域的优秀之作。正如杨老师所说:孩子能给我们的最好回报,就是生命的喜悦感!

编辑推荐

1.专业性:作者深入教育前线,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咨询案例。本书精选大量真实案例中最精华、最关键的内容!
  2.故事性:第一手的典型故事与案例,让你在松松的文字和有趣的配图中,明白具体怎么做,怎么说,能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中成长。
  3.针对性:针对中国家长最常见的现象,深入浅出讲透方法。好的方法一定能够投入实际生活中使用,让读者从中受益,促使最好的改变发生!

在线试读章节

现在教育类书籍很多,谈理论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几乎谁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最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自己的行动。可以说正是“实践”这个硬标准,检验出了谁只能谈教育,谁真正可以做教育。
  杨杰“做教育”的能力表现在她的工作中,也体现在她所写下的这些文字中——那些让家长晕头转向的问题,她居然可以一目了然;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她的手中可以一步步解开!——尹建莉

他们说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有一次,许多人一起去吃饭,出来的时候,我三哥朋友家12岁的男孩不知道在哪里拿到一个气球,自己拍着玩。三哥的女儿曼曼看见了,跳着脚哭起来:“我也要气球,我也要气球……”
  三四个人同时喊那个男孩,让他把气球给曼曼。那个孩子很喜欢曼曼,他很高兴地把气球拿过来了。
  这时候,我又“不合时宜”地站出来,示意那个孩子先别给。然后问曼曼:“你想要那个气球,对不对?”曼曼点头。我对曼曼说:“不用哭,你要自己去和哥哥讲。”在我的引导下,她说出了这样的话:“哥哥,把气球给我吧。谢谢!”然后,男孩把气球给了她。
  后来,我和老爸闲聊起了这件事情。他有点不明白,人家都愿意给了,你为什么非要曼曼说出来?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所谓的“愿意给”,是三四个大人施压的结果。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曼曼自己就可以处理,她只要礼貌地和哥哥协商,同样也会得到,根本不用跺着脚哭。相反,如果这次通过大人施压得到了气球,那么下次她还会跺着脚哭。
  我经常和我三哥家的孩子曼曼及四哥家的孩子鹏鹏玩游戏,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不会刻意让着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哭闹就改变游戏规则。相反,如果他们认真与我协商,我会非常重视,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大家都很讲道理,两个孩子习惯了用平和的语言表达诉求,而不是一味哭闹。因此我们很少发生争执,从长远来说,这份对原则的坚持反倒让大家相安无事。
  有一次,我们在楼下玩游戏,一个和曼曼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在旁观,问他是否参与游戏,他说不参与。等我们开始玩的时候,他又主动参与进来了——当然,我们是欢迎的。没玩几分钟,他要求大家停下来,说不许玩这个游戏,要玩他的游戏。我对他说:“玩你的游戏也可以,不过我们要征求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如果他们都同意,我们就马上改,如果不同意,等这个游戏结束再玩你的游戏。”没想到这个孩子坚决不同意,要求马上玩他的游戏,而且态度强硬。我问了其他几个孩子,他们不同意终止正在玩的游戏,于是我对那个孩子说:“大家想把这个游戏玩完,一会儿再玩你的游戏。”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那个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他的父母也过来了,我简单解释了一下。我注意到,他的父母一直安慰他不要哭,他的哭声却越来越大,指着我说:“你不听我的话,我要杀了你!”
  在公共场合,这场面的确让我有一点儿尴尬,不过遵守规则是我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家里,我对曼曼、鹏鹏一贯如此,不能因为那个男孩是别人家的孩子,就对他网开一面。那样的话,曼曼和鹏鹏也会对这个规则提出质疑。
  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这时候恰好是他学习如何融入同伴群体并学会遵守规则的契机。我发现他的妈妈一直在安慰他“别哭”,但对于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建议或引导,甚至没有阻止孩子说“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常见,我猜测这个孩子在家里处于中心的位置,可以左右大人的意见,并且玩游戏的时候,喜欢习惯性地任意改变规则。从他妈妈的态度来推测,以后他与别的孩子玩游戏,还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我也曾遇到过一些孩子,他让别人帮个忙也会颐指气使。别人问他问题,如果他不想回答,就会用奚落的语气回敬一句:“连这都不懂,笨!”令旁观者也觉得不舒服。不过我更愿意相信,他本人并没有觉得不妥,因为他在家里一贯如此,所以已经把这种沟通方式当作常态了。
  很多家长和我探讨孩子的合群问题,苦恼于自己的孩子没有朋友。多数情况,这都是因为家里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不相符。在家里,全家人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这些孩子小的时候,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想要什么必须给什么,想去哪里必须答应,把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处境和需求。对别人可以态度恶劣,但不允许自己被批评。家长的一味迁就,营造出了一个虚幻的众星拱月的世界。在家里,孩子形成了几个与社会规则严重冲突的认识:在群体中,我有特殊的话语权;我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我需要被包容,但没必要包容他人……
  秉持这样的观念,进入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时,立刻会体验到巨大的失落感——他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对人际关系的相互原则会非常不适应。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相遇,必定要陷入权力斗争,争夺唯一的中心地位而导致彼此的疏离。有的家长甚至以孩子处处占先、对小朋友颐指气使为荣,甚至觉得孩子有“领导能力”。其实,孩子只是在控制支配他人,而这样的行为,也必将引起同伴的抗拒和反感。
  为了避免这样的状态,我们就不要实行“双轨制”,而应该与社会规则接轨。当然,迁就孩子是一种简单的方式,避免了眼下的冲突和不愉快,但这绝对是一种“养虎为患”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孩子会越来越守护自我中心的位置。
  在家里,孩子通过哭闹达到目的,家人往往会因为疼爱而妥协。但是,如果是和小朋友们玩,哭闹就是无效的策略。如果他将来走上社会,也是通过哭闹、生气、要挟来达到目的,多数人都不会买账。在人际交往中,平和的沟通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孩子一哭闹我们就妥协,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运用哭闹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不但意味着他要哭无数次,还将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挫败。既然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不要用爱的名义设置障碍。    
  别只给挫折不教育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有位家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孩子说,你总这样不听话,将来到了学校和社会,谁会哄着你、顺着你说呢?我是怕我总顺着他,他没受过一点儿挫折,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我们就这个话题深入探讨下去之后,我发现这位家长的想法颇具代表性:认为给孩子增加困难和障碍,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不夸奖孩子,是在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努力地理解孩子的意图,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肯定孩子的进步,反倒有违“挫折教育”的原则。
  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内容,大部分文章都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给孩子增加挫折,使之受到教育。很多文章还耸人听闻地说,某个孩子因为很小的事情自杀,就是因为“挫折教育”不够。
  有心理学家说,挫折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在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发生。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失败和不顺利而引起的感觉。
  很多人以为,只有失去至亲,父母离异,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流离失所才算挫折。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孩子太幸福了,根本不知挫折为何物。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
  事实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孩子每天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考试不如意,遭到批评和嘲笑,和同学闹矛盾,不小心丢了东西等等,都算是挫折。从这个定义中便可看出,挫折无处不在。其实孩子们从来就不缺少挫折。比如,两个孩子玩游戏,甲请求:“把铲车给我玩玩好吗?”乙回答:“不。”那么,甲的愿望没有达成,算是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面对这种情况时,孩子的反应会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继续请求,或者想别的办法,总之要把铲车拿到手;有的孩子困窘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孩子哇哇大哭,或者会请求大人支援……而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
  因此,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
  有一次,我朋友家的孩子麦粒儿和小侄子鹏鹏去公园玩沙子,麦粒儿借铲车,遭到了鹏鹏的拒绝。麦粒儿非常困窘,来向我求援。我温和地问麦粒儿:“你想要那个铲车,对不对呀?”她点头。我继续试探:“你去和鹏哥哥说好吗?”麦粒儿摇头。以我对麦粒儿的了解,再怎么逼迫她她也不会去的。于是我对她说:“我带你去好吗?”她点头。我牵着她的小手到鹏鹏身边,蹲下来对麦粒儿说:“你和鹏鹏说吧!”麦粒儿的语气还有点虚弱,但勇敢多了,终于开口问:“鹏鹏,把铲车借给我好吗?”这回鹏鹏给她了。我顺势应了一句:“你看,再和鹏哥哥说一遍,他就给你了。”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麦粒儿来向我求援,我给她这样的“挫折教育”:“你这么大了,连这么点事都处理不了,还来找大人,羞不羞啊?现在我管你,以后谁保护你啊,自己想办法!”我想,这样只会使麦粒儿更困窘,下次遭到拒绝,更不知所措。
  其实,我并没有直接帮麦粒儿去解决问题,只是认真听了她的困难,然后带她到鹏鹏身边,鼓励她自己去说。说到底,我只是为麦粒儿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对挫折的方式:再说一遍,结果就会不一样。当然,如果麦粒儿不肯说,我会有限度地介入并作出示范。
  美国的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兹提出了“挫折商”(简称AQ)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忍耐。简单地说,挫折商高的人,会觉得自己对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会主动承担责任,并相信自己可以设法化解挫折;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无限蔓延;懂得在逆境中坚持。
  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方式也不一样。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或退缩。前文中的麦粒儿虽然表现出退缩的状态,但并没有放弃求援,我引导她的方法则是继续坚持。当然她也可能选择另外的方式:寻找其他策略,比如找其他玩具和鹏鹏交换。采取攻击行为,可能是通过攻击鹏鹏来释放愤怒——很多孩子会采用这种方式。攻击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挫败感。
  以借铲车这件小事为例,如果被拒绝后,孩子觉得自己对局面失去控制,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结果,就会陷入沮丧之中,继而采取消极的对策,攻击或退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仍然有很大的主动权,就会继续请求,或者寻找别的策略来达成目标。
  既然挫折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则大有学问。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者定为一个点,就容易被挫败感包围,因此,我主张“分层设定目标”。
  从许多身处困境的孩子身上发现,孩子并非不想改变,只是对改变的过程并不了解。因此,他们会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比如,一个平时得50分的孩子,定了个90分的目标,而且期待短时间内完成。一旦设定这个目标,孩子热血沸腾地努力几天之后,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垮。这样的目标之所以成为挫败感的根源,不仅仅因为目标过高,还因为仅仅设定了一个点,哪怕得了85分,都会导致挫败感。因此我们建议孩子设定梯度目标,最低的目标一定要离现在的水平很近,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获得首次成功非常重要,这样孩子就会在喜悦中一点点地进步。AQ高的孩子,善于收集进步的证据来鼓励自己。AQ不高的孩子,如果目标定得很高,又不善于收集证据,就特别容易被挫败感击倒。我们口中许多所谓“不求上进”的孩子,并非真的“不求”,而是因为“求”得太急切,数次挫败后彻底丧失了信心。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就不能太急躁,而且要指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否则,目标过高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挫败感重的家长,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感觉很崩溃,觉得孩子无可救药,最后导致心力交瘁而放弃。父母挫败感重,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有的家长则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厌其烦地想办法,经过漫长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这也是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因此,挫折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我想,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挫越勇。
  相反,你会发现,光给挫折不教育,最后的结果会与家长的期望南辕北辙,孩子会越来越退缩。道理很简单,困难增加了,办法却一点儿都没有,不退缩才怪。
  孩子从来都不缺少挫折,关键是怎么利用这些素材,让孩子获得教益。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