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驼 逍遥走神篇
1. 那些超越物种的情感
2. 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
3. 半夜鸡不叫
4. 汗,很汗,瀑布汗
5. 水怪趣谈
6. 美丽者生存?
7. 问大雁情为何物
8. 一桩血案的生物学分析
9. 御风而行
10. 月球与生物
11. 杂种
12. 蟑螂,何止是“小强”
13. 这是一个脱毛的时代
◆史军 本色狂想篇
14. 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
15. 全球变暖带给植物的“好日子”
16. 无花之果天上来?
17. 吃虫
18. 端午狂想
19. 雅长:兰花的汪洋大海
20. 植物进化的阶梯
21. 植物器官的分工、兼职和跳槽
22. 作为信号的色香味
◆张劲硕 亦庄亦谐篇
23. 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24. 盔甲勇士录
25. 蝙蝠假乳考
26. 智力、智慧、智能、智谋……动物智商谁最高?
27. 蒲松龄的《狼》分析报告
28. 以虫为食
29. 谁来纪念福茜?
30. 倭黑猩猩的性生活
31. 游走在雪线边缘的精灵
32. 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
◆橘子 另类解构篇
33. 橘子史
34. 鸟类:天生的花腔歌唱家
35. 情人节葡萄
36. 谁为我们而死
37. 对人类不离不弃的小动物——实验室模式生物之一
38. 以爱情的名义
中国本土最流行的科普读物、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是——“科学松鼠会”网上最有名的科普组织 ——所著
“科学松鼠会”第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在科普书中大卖。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姊妹篇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装帧精美,四色印刷,配十六张手绘图,物美价廉。
里面文章短小精悍,文风幽默风趣,适合年轻人阅读,很有趣味性
瘦驼
抗日战争结束后,善良的中国百姓收养了大量日本遗孤,将其视作自己的骨肉,这被视作是超越民族和仇恨的伟大人性的象征。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如此感人的“人性之美”只属于万物灵长的人类。然而不久前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的现象让人感到不再孤独。
这篇论文的主角是一只帝企鹅。南非的一群科学家偶遇了一只正在“照看”幼鸟的帝企鹅,这让科学家们很莫名其妙,因为当时并不是企鹅的繁殖季节。由于忙着其他的科研任务,人们带着疑虑继续前行。一个小时候当科学家们返回,才发现真相--那只“小企鹅”原来是一只小贼鸥,因为它的生身父母正想拼命把孩子夺回来。然而企鹅显然不想放弃自己的养子,它拼命把小贼鸥藏在身下,并用笨拙的身体抵挡贼鸥的攻击,如同它在保护一只真正的小企鹅。看不下去的科学家出手调停,贼鸥宝宝才得以回归原来的家庭。不过这似乎违反了人类研究者不得干预研究对象的规矩。
贼鸥和企鹅,在南极是真正不共戴天的仇家,除了掠取其他鸟类的战利品,贼鸥最大的食物来源就是刚孵化的小企鹅。收养一个仇人的血肉做孩子,这只帝企鹅确实有着超出物种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过,先不要太早唱赞歌,动物行为学家们早就把伟大的母爱父爱解构成了一堆化学名词。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催乳素prolactin了。这种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体内,其生物学功能也很复杂。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它对母性行为maternalbehavior的影响。当一只动物体内催乳素数量猛增,它便开始母性泛滥了。母鸡开始抱窝;灰雁会把巢周围一切带有一个圆面的东西--哪怕是个啤酒瓶子搂到身下孵化;大苇莺则会给自己巢里嗷嗷待哺的杜鹃雏鸟喂虫子,虽然小杜鹃已经比它的养父母大了N倍。而一旦科学家们将它们体内的催乳素水平降下来,这些称职的父母立马变了脸,比如老母猪会对自己饿得吱吱叫的小猪崽不管不顾,甚至吃掉它们。
伟大的动物行为学家洛仑兹KonradLorenz做过著名的印迹filialimprinting实验,他证明孵化出来13-16小时的灰雁,可能会把它看到的任何活动物体当作自己的母亲。比如,洛仑兹的橡胶水鞋就是小雁最喜欢的“妈妈”之一。著名的纪录片《鸟的迁徙》中,那些鹤和雁的迁飞特写镜头让人叹为观止,其实科学家和电影工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印迹效应,它们人工孵化小鸟,并让它们认工作人员为妈妈,骗取了鸟儿们的信任。其实人类的婴儿也有这样的印迹效应,只不过不是那么依赖“一见倾心”而已,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识别父母的过程早在子宫里就开始了,胎儿对父母的第一印象是他们的声音。如果说有谁“认贼作父”,也别怪他,那是印迹效应在作怪。
当动物们进入成年,讨生活成了生活几乎唯一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许多不同物种的动物结成了看上去充满了“友谊”的组合。比如许多海豚和鲸经常协同捕鱼,非洲草原上的斑马、长颈鹿、羚羊和疣猪、狒狒也经常互相警戒,每种动物都对别的动物的报警反应非常敏感。仔细观察之下,这些都印证了“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那句冷冰冰的话,因为它们都是在互相利用而已。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非洲蜜獾和响蜜鴷,响蜜鴷总是向蜜獾报告蜂巢的位置,看上去是在做向导,其实这种鸟是有企图的--当蜜獾把蜂巢弄开,朵颐完里面的蜂蜜和蜂蛹,响蜜鴷就可以开饭了,它的食物是蜜獾不感兴趣的蜂蜡。
那动物界里有没有纯洁的超越物种友谊?似乎天真可爱的未成年动物更有可能发展出这种关系。以几十年如一日在非洲研究黑猩猩闻名的英国老太太珍妮古多尔JaneGoodall,曾经看到未成年的黑猩猩跟狒狒一起玩耍,要知道成年黑猩猩经常袭击狒狒,甚至杀死小狒狒当点心。其实家养宠物相对来说也不用为了生计发愁,所以很多宠物间也可能擦出友谊的火花。2005年,美国两位社会学家斯蒂芬阿尔哲和珍妮阿尔哲Steven&JanetAlger写过一篇超级有爱的论文,题目叫《一个屋檐下猫狗的坚定友谊》TheDynamicsofFriendshipbetweenDogsandCatsIntheSameHousehold。其实这两位的本意是研究不同物种动物间的交流问题,他们发现狗和猫是最好的研究对象,因为15%的美国“屋檐”下共同生活着狗和猫。结果出人意料,猫狗根本不是天生的冤家,被调查的家庭里41%的主人宣称它们的猫狗是好朋友。它们在一起玩耍,互相追逐,甚至睡在一起,科学家发现,的确,猫狗的行为模式大不相同,“语言”也不太通。比如猫不太理解狗狗叼过来它最喜欢的玩具是一种玩耍的邀请,狗也会被突然跳过来的猫吓一跳。不过它们会逐渐采用彼此可以理解的方式交流,比如互相蹭痒痒,碰鼻子。很多主人观察到它们的猫和狗形影不离,最有趣的是一只从小跟两只猫长大的大丹犬,两?猫显然已经接纳了这个曾经很可爱,但是现在很威猛的大朋友,即便是主人带大丹去海滩上散步,两只猫也要全程陪同,虽然猫最恨在湿漉漉的沙滩上行走。
我也曾经亲眼目睹两只八十杆子打不着的动物的奇特关系。那时候我还是小学生,在我家的大院里面一只兔子和一只鸡形影不离,它们是这个院子里除了人之外的仅有的“大型脊椎动物”,你想接近其中任何一只,另一只就会对你发起攻击。这种似乎有点儿荒谬的关系曾经让我十分困惑。直到上了高中,我养了十年的鹦鹉终老,让我难过了好些天。这时候我恍然大悟,一只哺乳动物和一只鸟发生感情,就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