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本构思精巧、细节出色的无字图画书,也是两本书中有书、画中有画、充满魔力的“小红书”。
在《小红书》里,小女孩在雪天路旁发现了一本小红书。她好奇地翻开,书里描绘的是一座热带小岛。令她惊讶的是,岛上的小男孩也捡到了一本小红书,他的书里正是小女孩生活的城市。充满魔力的小红书,能把遥远的城市、孤悬的小岛连在一起,也能把朋友的心连在一起。
《小红书》所获荣誉有:2005年凯迪克银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纽约时报》畅销书和号角图书奖。
《小红书》故事结束的时候,一段新的神奇旅程才刚刚开始,这就是《又见小红书》。每一刻,孩子们都被期待着去发现新的世界。芭芭拉·莱曼用两本因果循环的“小红书”告诉我们:书籍连接的世界多么紧密,多么宽广。
图画书里的图画,和挂在墙上展览的画不同。挂在墙上的画,是截取的一个时间片段的情景,而图画书里的图,与它前面和后面的图构成关系,单独抽出一幅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结合前后语境才能理解其真正意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图画书很像纸上电影,通过连续的画面讲故事,模拟镜头语言,在有限的篇幅里起承转合。
无字图画书将图画书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它对节奏的把控更明显,对细节的要求更高,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每一处细节,都可能传达非常多的信息。《小红书》和《又见小红书》就是这样出色的无字书:采用不同视角,如同推拉镜头,展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巧妙运用图框,引领读者在“观看”和“进入”之间切换;书中之书——小红书更是重要的线索,将40页的图画书向外无限扩展,到达未知的世界。
很多成人在面对无字书时有轻微的焦虑,没有文字作为依据,怎么给孩子讲?其实孩子的读图能力足够让我们惊讶,他们能很顺利地发现线索,找出细节,得到乐趣。我们也应该放下惯性,学会欣赏这样的无字书,在阅读中与孩子充分沟通。
“完美的表现力……每当读者翻开这本书,莱曼的故事就激发了神奇的可能性。”
——《学校图书馆杂志》
“一个令人愉快的谜题,挑战小读者的想象力。”
——《号角图书》
“一场小孩子的无声心灵之旅。”
——《书单杂志》
“为想象力干杯!”
——《科克斯书评》
“一个小小的宝藏。”
——《出版人周刊》
《小红书》中的小红书(导读)
宋珮(儿童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图像艺术研究者)
《小红书》和《又见小红书》里出现了两本小红书和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住在雪花纷飞的大城市,另外两个住在阳光普照的热带岛屿,他们无意间发现了掉落的小红书,又在小红书里发现了彼此;两本书里各有一个孩子起身跨越空间的阻隔,找到了在书里认识的朋友。巧妙的是,两个故事好像有条互相衔接的纽带,角色和场景都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把《又见小红书》当作《小红书》的“前传”;或者反过来,把《小红书》当作《又见小红书》的“前传”。两本书的内容互为因果,无限循环,耐人寻味。
这两本图画书都是无字书,换句话说,作家不是用文字叙述故事,而是通过图画展示故事。读无字书,对还不识字的孩子来说,必定会把全副心思放在观察图画上,他们从细节读起,寻找能够辨识的内容,然后解读图画里传递的信息。优秀的无字书作家也必定会在图画里留下足够的线索,让孩子能够看出图与图之间的关系,把图画串联起来,读出故事的起承转合。
如果亲子共读无字书,成人不要用自己的看法限制孩子,不妨扮演提问者的角色,学习孩子从细节读起,通过提问引导他们用口语表达所读到的内容,描述图画所展示的故事。除非图画里有孩子不认识的东西,或者没有经验的情节,否则成人无须解答。参与过亲子共读的成人往往会发现,孩子更容易注意到图中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除了画中细节的铺陈外,芭芭拉·莱曼在《小红书》和《又见小红书》里,都采用了漫画式的图框推动情节,有的是单页或是跨页的大框,有的是单页上安排的四个小框。图框的变化虽不复杂,却运用得极其灵活。图框与图框间的关系很值得亲子共同观察。举例来说,《小红书》扉页上的图是从海上远眺一座大城市;接着的大跨页带我们进入高楼林立的城市,空中飘着雪;然后,我们被带到一处街角,往下俯瞰,发现有个孩子走在人行道上。随着图框渐次缩小,我们越来越靠近那个孩子,直到能够清楚地看到她发现小红书的那一刹那。这几页连续的图框就好像摄影机的伸缩镜头,由大远景、远景到近距离特写,带领我们进入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点。莱曼利用图框模拟镜头移动(运镜)的手法,在《小红书》和《又见小红书》里出现了好几次,是不是很像在观赏电影?
图框既可以像电影镜头一般制造空间推移的视觉效果,又可以暗示时间的推进。例如,《小红书》里的女孩乘着气球飞上天空后,书里面的小男孩以为小女孩消失了,这时莱曼就利用排列在同一页的四个小框和翻页后的大图框,展现小男孩在这一小段时间内的情绪起伏。
除了用图框表示时间和空间外,在《又见小红书》里,还出现了运用图框的不同方式。例如,在故事一开始,小男孩捡到小红书后,回到面海的家。那是栋三层的楼房,屋顶上还有一个塔楼。莱曼用三个由左到右上升的图框描写小男孩爬楼梯的过程,从一楼到二楼,从二楼到三楼,再爬上直立的梯子,进到屋顶上方的塔楼。图框的安排成功地营造出视觉上的动感,让读者感觉也像是在爬楼梯。此外,莱曼还设计了一些破框而出的画面,有些画中的建筑物突出到框外,往上方的空间延伸,并不受框的限制。还有一个例子是,船上的小男孩用钓鱼线系住面包,抛向空中,鹈鹕飞来咬住面包,再往上飞,顺带也拉动了小船,这几个连续的画面也利用了破框的手法,一方面让空间往框外延伸,一方面也暗示了动作的进行。
就主题来看,这两本独具特色的书,通过“书中书”的概念表达了什么是“阅读”。莱曼用图画告诉我们,阅读可以把我们带到很遥远的地方,跨越文化与种族的隔阂,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和另一个时空的人成为朋友——就像《小红书》和《又见小红书》里的孩子,通过神奇的小红书交到朋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