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是一个长达20年的大项目,在这极其关键的20年间,父母要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重要素质和必备技能?在这过程中,父母又该如何运用好爱和规矩这一法则?新西兰育儿专家在本书中给出专业、系统、温情、有效的解答,教你建立适用的家庭结构和育儿框架,掌握育儿策略和方法,培养出独一无二的优秀孩子,并让育儿过程事半功倍。
1.兰登书屋亲子畅销佳作,父母陪伴孩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必读经典。2.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完全育儿心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气度翩翩的少年(1 ~19岁)。3.用爱和规矩因材施教,教出自律、独立的好孩子。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是父母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未成年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性格、体质、素养等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本书专门讲述此年龄段的孩子教育问题,帮助父母培养出人格健康、独立、自律的孩子。本书作者是新西兰知名育儿专家、家庭治疗师,同时也是3位孩子的母亲。针对1-19岁孩子成长问题,作者温情讲述了如何将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青春少年的教养心得,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系统、充满关爱且切实有效的育儿方案。笔风幽默而明晰,对解决幼儿期至青春期育儿的“疑难杂症”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阅读本书,跟随作者,找到最佳最适用的教育策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培养的孩子!
10.多关心,少干涉
读完珍·奈德诺夫的《连续性概念》,我意犹未尽,呆呆地坐在扶手椅上回味书中的内容,任由孩子在隔壁快乐地玩耍。突然,黛博拉哭着跑进来,“妈妈,杰玛(Gemma)欺负我!”两个可爱的孩子5岁了,平时总爱在一起玩儿,看上去相当般配。我对自己说,“你要做个耶全纳妈妈”,于是我把女儿抱进怀里。我知道耶全纳部落里的妈妈在这个时候不会说话,可这对我而言有点太难了,于是我嗫嚅着说,“哦,亲爱的,这真是太糟糕了……”然后,就静静地等女儿的反应。平时碰到这种事,我的反应一般是絮絮叨叨说很多话,然后插手干涉。所以见我这样,黛博拉抬起头不解地望着我,好像在思考什么。可是,装得了表面,装不了内心。尽管我表面效仿耶全纳母亲的方式,但心里却在打鼓,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这种方式在委内瑞拉的原始部落里或许可行,可在新西兰这个现代国家真的可以吗?拥抱的姿势至少保持了15秒,而感觉却像过了15分钟。然后黛博拉说,“我走了,妈妈。”接着她便蹬蹬蹬地跑到隔壁,没事人儿一样地又跟杰玛玩了起来,留我一个人惊诧地坐在原地。没想到,这种方式竟然奏效了。黛博拉得到了安慰,心中有了打算,自然也不需要再缠着我,所以就又回到了5岁小孩的快乐世界。我坐在那儿回想这一切,知道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尽管我暂时还说不清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我知道它非常重要。反应的方式变了,我的育儿观也变了。我学会更多地关爱,更少地干涉。这也让我帮助成百上千的父母从“是夸奖还是惩罚”的痛苦抉择中解放了出来。也正是因为此,我才萌生了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要”清单与黛博拉之间的小插曲结束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想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会有的反应。我还想象了黛博拉的回应。她可能会冲到隔壁,打杰玛一拳;也有可能坐到篱笆上,用自虐的方式来表达愤怒;还有可能气冲冲地跑回房间,黯然神伤。令人惊诧的是,我只是给了她一个拥抱,她竟然会有这么不一样的反应。与此同时,我也在心里列出了一张“不要”清单。
不要责备新西兰人的特点就是凡事都追求公平——我们总愿意相信,每个故事都有另一面。基于此,我的自然反应可能就是,“你对杰玛做什么了?”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这自然就把孩子推到了一个对抗性的位置,让他们觉得我们更关心的是另一个孩子的遭遇。孩子为了让我们相信他是无辜的,就会不自觉地替自己的行为辩解。
不要批评当听到孩子哭着说“杰玛欺负我”的时候,我脑海里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你们不能相安无事地在一块好好玩儿呢?”但任何以“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开头的语气夸张的问题都难免让人觉得,孩子的感觉不重要——他们只要忘了这件事就好了。我们相当于是在说,孩子有这种情绪本身就是错的。这种批评性言论会伤害敏感的孩子,至于大大咧咧的孩子,也会因为这种言论而跟我们疏远。我们可能是觉得自己是在给出诚恳的建议——“别想那么多,你别这么敏感”,可实际上,我们是在批判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我觉得,任何情绪都是能够接受的,只是如何处理情绪就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