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
ISBN:
作者:(法)布里吉特· 朗日雯 著,曹杨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Warning: count():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1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tit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2

Warning: count():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C:\web\huiben\book_details.php on line 531
内容简介

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孩子的画总能让人欢喜让人忧。有些画向你抛出问题,有些画让你不知所措,有些画又是一道难解之谜。孩子的绘画向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又是什么让他想象并画出这幅画?
  通过绘画,孩子在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无论是孩子随便画来、快速完成的画,还是他细心雕琢的美丽作品,都在释放一种能量,传递一种信息。这份能量体现了孩子的个性,告诉我们他是独一无二的,也告诉我们他在画画时的所感所想。读懂孩子的画,就是把握当下,捕捉孩子内心深处的即时情感,和孩子的心灵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认真阅读本书后,面对孩子的画,你将超越审美层面,读出画面蕴含的深层含义,并由此拉近亲子关系。为了教你如何从另一种视角解读儿童画,本书可谓面面俱到:从画纸、色彩的选择到画笔(铅笔、墨水笔、水粉画笔、木炭画笔)的使用,从画面的布局到象征物的代表意义等等。这些绘画信息的解读使您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孩子,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成长。

编辑推荐

读懂孩子绘画是进入孩子世界的手段;
  进入孩子世界是成功教育的开始。

  观察孩子的画,了解他成长变化的轨迹;
  走进孩子的画,陪伴他认识真正的自我!


在线试读章节

 谦卑的态度是读懂孩子绘画的前提;读懂孩子绘画是进入孩子世界的手段;进入孩子世界是成功教育的开始。但愿此书能帮助父母老师谦卑自己,读懂孩子。
  ——哈佛教育学博士、金宝贝首席顾问王涛博士
  孩子的画不止是一幅充满线条或颜色的作品,她所展现出来的是孩子身后的一个世界,是一种力量的传达,《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一本好书带您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孩子的心声。
  ——金宝贝首席早教专家刘宁

他们说

第二章
  面对孩子的画必须遵循的黄金法则
  在上一章中,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绘画特点,想必你可以从中收获些许解读孩子绘画的方法和灵感。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为那些期待走进儿童绘画世界的家长和老师们讲述几点黄金法则。
  欣然接受孩子的画,即使画得并不美
  无论孩子画得怎样,都要欣然接受他的画。孩子交给你一幅画时,是在释放某个信息,是在表露自己的情感——这完全是爱的表现。某一个忽视或不专注的目光,都有可能深深地伤到孩子。所以,请暂时把你的高要求高标准高期望放在一边,严格遵守黄金法则一。
  抛开审美观,换一种方式欣赏孩子的画
  一幅画是美是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搞艺术评论,判断绘画水平及天赋,而是通过分析绘画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艺术天赋和其绘画作品的象征表现力并无直接联系。无论是否具有绘画天赋,孩子画出的画都是映射心灵的一面镜子。因此,对我们解读绘画而言,一幅具有艺术美感的画并不一定比一幅不怎么美的画更有价值。
  切忌由于画得“不美”或“不像”而对孩子的画说不。你该做的,就是把它假想成一幅完美无缺的杰作。下次孩子让你看他的画时,记得先谢谢他,然后再热情、温柔地鼓励他讲讲自己的画。
  让孩子自主作画
  绘画能反映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它应该受到极大的尊重。家长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孩子,走近孩子,却万万不可参与其中,扰乱这片私密的净土。
  一定要让画画的孩子成为说一不二的主人,不要在画什么,或者怎么画等方面指手画脚。无论是消沉、好斗的画面,还是天堂般美好的景象,他们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都是事物发展演变的一部分。
  因此,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引导孩子修改他的作品。比如,如果孩子画的小人儿没有手,不要让他把手补上,不要对他说:“你的画不完整”。
  当孩子画“我的家”时,如果他的画与现实情况不符,我们往往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引导他修改本已完成的画。有时,我们会直截了当地说:“你好像忘了画妹妹了,不是吗?”;有时,我们会比较隐晦地问:“你确定画完了吗?”面对家长的坚持,有些孩子会违心地加上这个被“忘了画”的人物,有些孩子会说没被画上的那个人不在家,也有些孩子会一言不发,拒绝这一要求。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面对他“不完整”的画,无论你的情绪如何,是感动、失望或者气愤,都要记住:眼前的这幅画是孩子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写照。
  图12——芙洛朗丝,4岁,水彩笔画
  咱们就以芙洛朗丝的画(图12)为例吧。小芙洛朗丝画画时,妈妈在一旁看着。她本来不想画18个月的小艾田纳的,所以先是说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后来又改口道他去了爷爷奶奶家。可是,当芙洛朗丝停笔时,妈妈却还是问道:“你画完了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了句“没有”,最后不情愿地拿起画笔,草草地画上了艾田纳。
  在这幅画里,小芙洛朗丝把自己画在了正中间,一边是爸爸,一边是妈妈,三个人手拉着手。另外,所有的细节都在表明,她之所以画上艾田纳,完全是为了让妈妈高兴。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判断,芙洛朗丝还没有真正地接受弟弟。但总的来说,人物的满面笑容和温暖的太阳,都诠释着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图13——兰迪,5岁,水彩笔画
  再看图13。看到画面上所有的人物都挤在了右面,妈妈就要求女儿去掉圣诞树重画一遍,好给几个小人儿腾出更多的空间。要知道,兰迪画这幅画时正是圣诞节期间。她刚刚学会画圣诞树,而且为此感到非常自豪,所以才会一遍又一遍地画。为了让妈妈高兴,她重新画了一张没有圣诞树的画。不过,所有的小人儿还和之前一样,统统堆在了画面右侧(见图14)。
  图14——兰迪,5岁,水彩笔画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兰迪在第二幅画上反着写出了自己的名字。这并不是诵读困难症的表现,相反,这一行为体现了兰迪在成长过程中的早熟:五岁半的孩子还没有开始学习写字,她却可以描出某些字样了。
  切忌对图画含义做任何推测
  一般来说,有关图画的内容,家长自己猜测很危险,让孩子开口告诉你则很安全。这其实也是个棘手的问题,需谨慎应对。
  图15——诺阿,4岁,铅笔画
  面对孩子的画,我们有多少次都会迫不及待地说:“你画的蝴蝶真漂亮!”可孩子却偏偏回答道:“这不是蝴蝶,是飞机!”当心哦,虽然这只是个小小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伤到孩子的自信心。和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自信,也希望自己的能力、才智和力量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了建立这份自信,孩子需要经历的是成功,而不是失败。
  看看上一页的那幅画(图15),谁又能猜出小诺阿画的到底是什么呢?呃……潜水艇?
  那这个呢?…..火车?
  图16——诺阿,4岁,铅笔画
  还有这个……米奇?!
  图17——昂托纳,7岁,铅笔画
  别问孩子为什么
  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切忌让他解释这解释那,诸如“你为什么把小人儿都画到左面了?”之类的问题都应避免。问孩子“为什么画太阳镜”,其实根本什么意义都没有,孩子抑或回答“不知道”,抑或甩出一句“就是这样的!”。
  实际上,正如我在前面所讲,儿童画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即时选择,内里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因此,当你问出“为什么”时,孩子往往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时的他会感到不自在,甚至会认为他的画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令你很不满、很失望。
  让孩子讲讲他的画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孩子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在用温柔的目光和认真的态度仔细看过孩子的画后,一定要马上对他说出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给我讲讲你的画吧。”鼓励他讲出所有的细节……只有家长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孩子的想象力才能得以尽情地发挥。
  你也可以偶尔提个小问题,帮助孩子展开他的叙述,比如:“这只小鸟在树上干嘛呢?”“坐在草坪上的这个小姑娘是在等什么吗?”这些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尽量避免在提问时侧面引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你将惊喜地发现一个又一个能够反映孩子精神状态的细节。由此,你可以判断孩子身边是否发生了特别的事,判断他的情感世界是否起了波澜。
  仔细倾听孩子的叙述,在画纸的背面标上日期,做好记录;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孩子,记得在记录时加上孩子的名字。想要记住孩子图画的内涵和所指,这些记录弥足珍贵。
  别对孩子说出你的想法和观点
  “我觉得你的画里好像充满了愤怒。”诸如此类的评价,如果孩子自己没提,家长万万不可说出口。面对孩子的画,家长会有自己的解读,偶尔也会产生诸多疑问或些许焦虑,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不建议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说给孩子听。
  绘画是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但有一个前提:使用方法必须得当。
  那么,面对孩子的画,我们都该观察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这里探讨的都是一些简单、基本的观察点;其它更深层次的内容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了。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