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级绘本大师安野光雅在日本NHK电视台讲解“绘画与想象力”的内容集结。从趣味盎然的透视实验到知名画家的不凡技法;从童年时期的幻想回忆,到邂逅野花那惊人的美丽……安野光雅带着仿佛细数自家孩子的温情,以严谨而易懂的解说辅以丰富的实例,带领读者解剖绘画中的想象力流向,进而体会绘画最本真的仰赖——“真正的基础在心中,只要喜欢就好了”。即便是毫无绘画基础的读者,也可在书中找到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镜,登入绘画艺术的奇妙殿堂。
一般我们所说的“绘画”,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想在画家看来就是可以把牛画得像牛、把马画得像马并因此感到喜悦。就如小孩一开始画的马像人脸一样有眉毛,渐渐地熟练之后,可以画出马奔跑的样子,让大人也佩服,或者,能够画出马和牛的不同,也能让人感到得意。如果还能画出马走路时四只脚的运动,就更了不起了。要能办到这点,需要加以观察,这是小时候父亲教我的,一直到现在还很受用。但要观察正在动的马脚几乎不可能,即便是德加(EdgarDe—gas),也曾为照片所显现的马脚动作而大吃一惊。要对马匹走路的动作进行写生有其困难,与其说依靠记忆来画,不如说那是一种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日本胶彩画中,很少出现这种脚部动作的画面,但在西洋古画中却有很多。刚才所举的例子是牛和马,这个念头源白于拉斯科涧穴(Lascaux)壁画中,原始人类留下来的牛或马的图画;这些图画是人类史上最早的绘画,表现方式却非常令人称奇。也就是说,当时虽然没有教人画画的学校,说不定已有专门画画的人。我想,洞穴里的这些牛和马的图画,就连现代人的作品也难以企及吧!这些洞穴壁画除了代表美术史的开端,更踏出了人类文化史的重要一步。由此,我想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cuevade Altamira)中的*壁画,在数学史上也占了重要的一页。从美术潮流来看,这些图画是写实的、画得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想画得像实物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尝试。现在,多数人对于画画仍有着“写实就是目的”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好厉害,画得像照片一样”却又未必是一句褒奖的话。那么实际上又是如何?如照片一般逼真让我们先来想一想静物画。假设有着插在花瓶里的花,或是桌上摆了苹果和其他水果,类似这样设定好构图的一组模型,如果我们忠实地描写这些东西,或许能画出如夏尔丹的作品、或荷兰某时期的静物画那样比实物更逼真的作品。以前人们说“像照片一样”,被认为是一种褒奖。在学校的美术课上学习这类静物画,评分的标准是根据接近描绘对象的程度来判断,我想,直到现在的美术课仍有这样的倾向。如果画出来的成果不像被描绘的对象,而是很有个性(如毕加索)、改变了色彩或形状而变得有趣呢?这种情形下就很难有客观的判断基准,只能根据指导老师的个性或偏好来判定,“只知道喜欢还是讨厌,却无法评断它的好坏”,因此并不一定具有说服力。但在图画课上,往往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如果“像照片一样”的画不一定得到高分,学生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要画得不像照片比较好?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之所以不好,并不一定是因为画得像照片,并非“像照片一样所以不好” ·照片对实物的表现力也是可取的,也不是“不要画得像照片一样”·绘画不是照相,它有着比“还原实物”更多的含义,画得不像照片也不是坏事应该这样说才对。像照片一样的画,可以得到百万人的肯定:呈现孩子个性的画作,则因得到爷爷的赞美而有价值。如果能像野田弘志(如图II.4)一般,将所画的对象描绘得更有写实魄力也不是一件坏事。有趣的是,看过野田弘志作品的人,没有人说它“像照片一样”。在这里稍作总结:所谓“像照片一样”,可以作为画得像不像的标准,却不能用来评断画的好坏。这又是为什么呢?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