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15:明(1368年-1643年)
ISBN:
作者:吴涵碧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民间故事、历史地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这得益于其诸多特点: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编辑推荐

台湾畅销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历史读物。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容、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詠等一众名家倾情推荐
  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获奖一览
  ◎台湾金鼎奖推荐奖
  ◎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
  ◎台湾中国文艺奖章
  ◎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
  ◎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
  ◎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
  ◎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在线试读章节

 这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书,对象本是青少年,所以题名为《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
  ——罗兰
  提升作文实力,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开始!
  培养阅读能力,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开始!
  学习国语文必须从名门正派开始,就好像学习武功就要到少林寺或武当派,《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就是学习国语文的名门正派! 
  ——侯文詠
  这样一部书,使读者能兴趣无穷,又在读后余味不尽。
  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刘墉

他们说

杨继盛弹劾严嵩
  明朝严嵩父子祸国殃民,明世宗却始终宠信严嵩以及严嵩的干儿子们,他其中一个干儿子仇鸾因为打不过俺答,想出一个向俺答买马的主意,杨继盛反对,因此被贬到了甘肃。
  但是,过了一两年,杨继盛当初担心的种种不幸而言中,俺答经常借着送货大举入侵,甚至直入城堡,奸辱妇女,仇鸾一点办法也拿不出,发了背疾,没多久就呜呼哀哉了。
  这个时候,明世宗想起了当初反对仇鸾的杨继盛,把他调升为山东诸城知县。严嵩也看出来杨继盛是个人才,也想把他收过来,成为另外一个干儿子。
  严嵩的效率是很高的,杨继盛新官上任,一个多月之后,调为南京户部主事;过了三天,升为刑部员外;马上又改为兵部武选司郎中,这是国家专门管国防军事的人事主管,不但权力极大,而且是个肥缺,多少人想都想不到的美差事。
  严嵩对严世蕃说:“现在,就等着他登门道谢了,一年之中连升四级官,我对他不算不厚,就看他该如何报答了。”
  严嵩这一回却是看走了眼。杨继盛痛恨仇鸾,他更痛恨严嵩,他天天在家骂严嵩,只是严嵩不知道,就算是严嵩一年之中升他四次官,杨继盛可不会因为个人的恩惠忘掉严嵩的大奸大恶。
  杨妻张氏十分担心,她总是说:“不如我们辞了官,归隐田园,过神仙生活去吧。”
  “我办不到。”杨继盛痛苦地闭上眼睛道:“天下百姓受严嵩之苦太久了,我连做梦都在写奏章弹劾这个大奸臣,就是归隐,我脑中也全是严嵩啊。”
  张氏不再多言,她的情绪十分复杂,她钦佩丈夫的勇敢,她也担心他的安危,谁能斗得过严嵩呢?
  杨继盛为了慎重,斋戒三天,然后写成了传诵千古的《请诛贼臣疏》,列举了严嵩十大罪,一、破坏祖宗的成法,无丞相名称,而有丞相的权力。二、窃取君上的大权,群臣畏惧严嵩甚于皇上。三、掩盖君上的功业。四、放纵儿子严世蕃做恶,代拟奏章,所以京师有“大丞相、小丞相”之歌谣,严世蕃凭什么当小丞相?五、严嵩孙子严效忠、严鹄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子,没上过一天战场,竟然冒领军功。六、严嵩联合仇鸾勾结俺答,后来又与仇鸾故意划清界线。七、延误国家军机,使得兵部尚书丁汝夔不敢出兵。八、官员升迁完全由严嵩一人掌控,内外大臣被严嵩中伤的无法计算。九、文武官的迁擢,取决于奉送严嵩红包的多寡。
  最后第十点,杨继盛更是语重心长:“自从严嵩用事以来,风俗大变,守法者似乎是笨蛋,擅长钻营被认为才能,从古到今,风俗之败坏没有比现在更恶劣的了。就因为严嵩好利,天下人都好贪;就因为严嵩爱拍马屁,天下人都争先恐后拍马屁。假如源头不干净,河流又如何能够清澈呢?”
  另外,杨继盛又具体列出了严嵩五大奸,甚至不客气地批评自己恩师徐阶:“平日受陛下信任,碰到事情,依然照着严嵩的意思,不敢主持正义,简直是负国。”“陛下如果不信臣言,也可以问一问裕王、景王,或其他阁臣。”他的结论是:“陛下为何爱惜一个贼臣,忍心让百万苍生陷于生灵涂炭之中?”
  杨继盛写完了,把奏疏交给张氏看,只见她一面阅读,一面频频点头,显然是赞同杨继盛的观点。
  张氏看完了,由衷赞美:“痛快淋漓,正气磅礴,决非一时冲动,写得冷静透彻。”
  “但是,”张氏念头一转,滴下两行清泪,转身抱紧了杨继盛,哽咽道:“这样的奏疏一上去,我怕……我怕我们就永诀了。”
  杨继盛也哭了,他难过地说:“但愿陛下能够清醒,毕竟希望不大,至少让严嵩知道,仍然有人敢讲真话;至少让天下人知道,大明朝的臣子不全为严嵩的鹰犬。”他看着张氏,用手指擦去她脸上的泪痕,满怀抱歉地说:“不要伤心,我们这么恩爱,下辈子一定再结夫妻缘,到那时,你唱歌,我吹箫,我一定对你很好,弥补我今生对你的愧疚。”
  “不,不要,我不要与你分别,我不要你下狱受苦,你这篇奏疏这么厉害,不晓得他会用什么方法对付你。”张氏抱紧杨继盛,着急地喊着,仿佛已看到了杨继盛悲惨的未来。
  “哎,我写奏疏之前,焚香沉思三天,在这三天之中,我什么都想过了。”杨继盛抚着张氏的肩:“你不用为我担心,我只是对不起你。”
  “你非要名留青史,流芳万世吗?那比我们在一起重要吗?”张氏仰头问。
  “我一点也不在乎身后名,我只是不能抛弃我的责任感。”杨继盛的表情是那么庄严、平静、坦然、安定,他选择了他的道路。
  忠魂杨继盛为自己动手术
  明世宗宠信严嵩,朝政大坏,杨继为了国家安危,弹劾严嵩,人心大快。
  明世宗原本是个小器自私的皇帝,否则他也不会重用严嵩。他看了杨继盛的奏疏,愈看愈生气,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他一点也不以为大权旁落,在他看来,严嵩只是皇帝身边的跟班跑腿,杨继盛竟然用近乎指责的口气写奏疏,实在太可恶!
  明世宗把杨继盛找来问话,由于杨继盛条条列举十大奸五大恶全是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的具体罪证,明世宗心中晓得,不好责问。因此故意挑剔:“你奏疏之中要朕问裕王、景王,你是想导引皇子过问国家大事吗?”裕王、景王都是明世宗亲生儿子,当皇帝的人不相信任何人,连自己的儿子都成了假想敌。
  杨继盛的回答是:“除了裕王、景王,谁不怕严嵩?”
  杨继盛的话顶得明世宗不敢开口。明世宗瞄一眼杨继盛,他不喜欢杨继盛,他讨厌杨继盛身上那一股正义不屈、自以为是、凛然不可侵犯的味道。他喜欢严嵩那种小心谨慎,唯恐不小心触怒皇帝的狗奴才气息。明世宗微微冷笑,把杨继盛关入了狱中。
  这一回,杨继盛来北京之前,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此去不祥也。其中一位朋友热心地提来一副大锦蛇的胆,据说此胆乃为最佳止痛剂,张氏千恩万谢。
  杨继盛却不肯接受,他说:“椒山自有胆,何用蛇胆?”椒山是杨继盛的号。
  朋友走了,张氏温柔地对杨继盛说:“你受刑前还是吃了吧,就算为我吃了不行吗?”
  杨继盛轻轻抚摸着张氏的头发:“未来的刑杖有多少?该有多少副蛇胆才够用?”
  一听此言,张氏又别过身去擦眼泪。
  杨继盛被提审之时,外面人山人海,争先恐后一睹大英雄,只见他意态从容,举止潇洒,红光满面,没有一点失意惶恐不安。一位老婆婆见他手上的刑具,悄悄对孙儿说:“这刑具该戴在另外一个人手上。”
  孙儿接近了奶奶身边,小声说道:“该戴在严嵩手上。”
  没多久,杨继盛开始挨打了,由于严嵩交代过,打得特别重,一声一声的落杖声,也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坎上。明世宗以为这可以表示他的权威,严嵩以为这可以让人们晓得他的厉害,其实,这是让人们更钦佩杨继盛的精神,到底天地有正气啊。
  杨继盛意态从容地走进去,却是整个人昏厥过去被抬了出来!有人想他死定了,人群之中开始有人嘤嘤哭泣,一人哭,两人哭,接着,整个哭声一片,其中哭得最伤心的,当然是他的爱妻张氏。
  杨继盛被抬入狱中,狱卒知道他是杨继盛,先恭敬地深深一揖,此时杨继盛仍是昏厥不醒,狱卒暗呼:“可怜。”
  到了半夜,杨继盛痛醒过来,发现自己大腿打烂的肌肉,发炎溃烂流着黄脓,他皱了一下眉头,决心为自己动手术。杨继盛环顾四周,看一看没有尖锐的用品,看到了一碗白饭,那是他的牢饭,他没有任何胃口,把饭给先倒了,“哐!”的一声,打碎了瓷碗。
  狱卒听到声音,赶快提着灯来看。只见杨继盛拿起碎片,正在刮腐肉,狱卒看着可怕,大呼:“这太痛了!”杨继盛不慌不忙,把腐肉刮干净了,剩下的筋膜刮不干净,干脆用手拉断。
  狱卒见到此景,吓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灯几乎也打翻了,他又对杨继盛深深一揖:“你真是汉子!”
  第二天,狱卒到处逢人就说,人人称奇,都说:“这比《三国演义》中关公刮骨疗伤还要伟大,何况他是自找的,他真是中国的英雄。”
  杨继盛入狱三年,明世宗已忘掉了这个人。严嵩也懒得理睬,但是百姓忘不了他,这时有人同情杨继盛,跑到严嵩那儿说情,严嵩的党羽提醒严嵩:“当心养虎为患,杨继盛的民间声望不小哇。”于是严嵩动了杀机。
  杨继盛入狱三年,张氏也伤心痛苦了三年,不过,到底人还活着,就留着一线希望。她听说了严嵩的命令,伏阙上书,希望“斩臣妾的首,以代替夫死”,当然,严嵩不会答应她。杨继盛夫妻真正是伉俪(kànglì)情深。
  杨继盛终于求仁得仁,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被斩,年仅四十岁。天下哀泣,然而公道自在人心,杨继盛身后显名,古今言官之中无人能比,据说北京松筠(yún)庵中,迄今刻有他弹劾严嵩的千古奏疏,以及他临死的绝笔:“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好一个中国忠魂啊!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