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安东尼
从小到大,我都习惯于和父亲之间的肢体交流。虽然我们很少亲热地拥抱在一起,但撞下胳膊、击个掌、熊抱一下之类的互动方式,我们还是很习以为常的。也许对我父亲而言,这是最自然的爱的表达。直到今天,我们见面打招呼,还偶尔会轻轻捶打对方两拳。
时光飞回到 2007年,我也当爸爸了。有一次,朋友大卫·福乐林一家来找我们一起过周末。无意间,我们和孩子自然地追逐、打闹起来,甚至在地上滚来滚去,就在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写过“打闹游戏”的书呢?它肯定能为有孩子的家庭带来很多欢乐!
第二天,我立刻上网搜索,结果却一无所获。我很快投入有关“游戏”的研究中,而与此相关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了我的直觉:打闹游戏,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好处。
随着我对打闹游戏的科学性越来越了解,我意识到,我必须找一个该领域的专家,帮助我一起完成这个主题的写作。就在此时,一本名叫《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Playful Parenting)的书进入我的视野,它的作者是一位专攻游戏治疗的心理治疗师—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该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打闹游戏”,我非常喜欢,于是我很快和科恩博士取得联系,并说服他和我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这本书。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让你的育儿生活充满活力的书,那么我想你找到了。就像我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养孩子没有回头路可走。”所以,现在就赶紧玩起来吧!
序言 2——科恩
和安东尼不同,我是慢慢“学着”玩打闹游戏的。因为从小我爸爸不喜欢打打闹闹,而我的三个姐姐当然也不会喜欢。从前,对我而言,“打闹”意味着面对比我高大强壮又不讲理的对手时,我不得已只能把身体里的小恶魔逼出来以自我保护。所以,在我女儿还小时,我一直回避打闹游戏。
但父母对孩子的爱,真的无坚不摧!除了对女儿的爱,我想不出其他任何理由,足以强迫我硬着头皮陪女儿玩打闹游戏。当我发现女儿艾玛和别人玩打闹游戏有多快乐时,我告诉自己:必须加入进去!
很快,我成为打闹游戏的追随者,并开始向大家介绍这个理念。然后......养孩子,意味着挑战随时触手可及,对吗?
艾玛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减少了打闹游戏的时间(但从未完全停止过),但不久后我又面临着另一个全新的挑战。随着我的继子、10岁的杰克的到来,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重新梳理打闹游戏的玩法,而与之前最大的不同竟然是,我得学会保护自己。杰克每一次都全力以赴,我们必须 high到尖叫他才觉得尽兴,这种场面的激烈程度甚至让他妈妈都望而却步。
我建议,如果你对打闹游戏有任何犹豫,请翻开这本书,它会是很好的向导。如果没有,也请接着读下去,你会跟随它体验到打闹游戏带来的狂欢!
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年代的父母比我们这一代更加频繁地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哪个年代的父母比我们这一代在养育问题上更加容易困惑和无所适从。这种焦虑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无法预料孩子将来会身处何种境况,将要面对什么挑战;也不确定我们过往的生活经验和当下的学习感受能对他们有什么帮助。
我们唯有期待:孩子们能逐渐积累起坚韧且灵活的内心力量,在挑战前不退缩,在逆境中仍坚持,在各种不可知的变化中灵活应对。这种能力,或许可以被总结为“适应力”。
哈佛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力”的报告,其核心观点是:“支持性的亲子关系”以及“积极帮助孩子培养技能”就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适应力。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一书就给出了有效又有趣,充满笑声的解决方案——和孩子玩打闹游戏。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打闹游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生存本能。而本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打闹游戏能够让孩子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中体验情绪的变化,感受自身的力量,尝试自控与控制他人的尺度,学会轮换角色,练习社交技巧……
通过陪孩子玩打闹游戏,父母们得以加入孩子的世界,表达爱与支持。通过和父母玩打闹游戏,孩子获得了锻炼适应力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同时,所有人都收获了健康与快乐。除了为打闹游戏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丰富翔实理论依据,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我们的亲子时光提供了体贴新鲜,又容易操作的游戏建议。
拿起书,你将对“游戏力”一贯的“为童年带来亲密和欢笑”的实践方式有更多体会。更重要的是——放下书,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吧。
相关阅读推荐:
★《游戏力》畅销版套装(全3册)
以游戏力之力,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以笑声之力,帮孩子重建自信。
★《天天游戏力》——游戏力实操指南
让父母瞬间变身游戏创意达人,用简单有趣的亲子游戏方案,让孩子笑着起床、穿衣服、刷牙、吃药、去幼儿园,笑着面对嫉妒、害怕、黏人、争吵、诱惑。
孩子自由玩耍、嬉戏打闹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时间缩短,体育课被占用或取消。一些新学校甚至没有操场。难怪孩子们只能无奈地沉迷于电子屏幕和虚拟游戏!
这不仅是中国孩子面临的窘境。两位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美国爸爸,正因为对身边孩子的境况感到担忧,而决定重新让人们认识“打闹游戏”——一种看似无序、吵闹的游戏背后的意义。
本书不仅从当今世界许多前沿的科学研究入手, 明确指出打闹游戏对孩子的智商、情商、社交商等多方面的帮助,而且,还可以让那些已经认可“游戏力”理念、正想着该怎么和孩子玩起来的父母,找到更多的游戏方法和灵感
安东尼·迪本德博士(Anthony T. DeBenedet)
美国医学博士,一位痴迷于运动和冒险的父亲,热爱篮球、跑步、徒步、高尔夫。他和妻子、三个女儿居住在美国密歇根州。
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
美国心理学家,专攻儿童游戏和游戏治疗,著有畅销书《游戏力》,曾在《波士顿环球报》、专业期刊,以及多家育儿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和妻子、两个孩子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打闹游戏的意义
你一定见过不少打闹游戏:摔跤、枕头大战、从床上跳下、顺着楼梯扶手下滑??而这本书还将为你提供更多的打闹游戏,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种貌似原始、毫无章法的游戏背后的奥秘。
到底什么是“打闹游戏”?它究竟能为你和孩子带来什么?
打闹游戏,是一种可以随时跟随状态变化、即兴又充满快乐的游戏。它能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以及不自觉中一贯保持的刻板形象。由于是体能运动,它还有助于保持身材、保护身体健康,以及释放压力。
打闹游戏互动性很强,父母和孩子很容易在游戏中建立亲密联结,尤其是当我们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地板上,随时准备加入他们那个朝气蓬勃、充满幻想的世界时。最重要的是,打闹游戏看似混乱却没有真正的危险。只要我们排除安全隐患,尽情地参与打闹游戏,就会把每个人身体里的创造力和生命活力都激发出来,让我们走出压抑、僵化的生活状态。
有肢体接触、互动性强的打闹活动,始终是动物王国最受欢迎的游戏。所有哺乳动物和许多非哺乳动物都钟情于打闹游戏。大家通过电视节目都看过小狮子互相追逐、扭打在一起的玩耍场景,但你知道吗?包括大象、鲸甚至蚂蚁在内的很多物种,也都喜欢这种游戏方式。
研究打闹游戏背后的科学性的第一人是哈利·哈洛( HarryHarlow)。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展了一系列著名的、研究幼年恒河猴的实验。哈洛注意到,猴子们经常打闹、嬉戏。
在哈洛工作的时代,许多科学家还没有把游戏、玩耍当成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但哈洛走在了前面,他记录下猴子们玩耍时的大量细节。比如他发现,猴子经常做一个鬼脸:咧开嘴,露出牙齿。这个表情对人类来说有点儿恐怖,但对它的同类来说,这却是“我们一起玩吧”的信号。
受哈洛的启发,之后人类行为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们渐渐发现,人类发起打闹游戏的过程和恒河猴十分相似。比如一个孩子想和别人追追打打一起玩时,也会做鬼脸,同时伴随着微笑或大笑的表情,以此向对方示意:“我只是想和你闹着玩,不是真的想打架。”而且,打闹游戏中的孩子也会像猴子一样尽情跑跳、相互追逐、假装逃跑、跌倒或对抗。游戏中主动攻击的一方,通常会展开手掌(而不是握紧拳头),有意降低攻击性。另外,游戏中“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角色也会轮换,孩子或小猴子会自发轮流当追逐者或被追逐者、强势的一方或弱势的一方。
只可惜,如今很多家庭里已经没有了打闹游戏的踪影。我们对安全问题的过度重视,让很多父母更加在意孩子磕碰的膝盖、受伤后的泪水,而因此忽略了更大的风险——贫瘠的创造力和人际互动的冷漠。令人震惊的是,如今一些美国学校居然连操场都没有。
有些父母担心,经常打闹会让孩子变得更淘气、更冲动、攻击性更强,从而陷入一种毫无规矩、混乱无序的互动习惯中,有些父母甚至担心孩子会因此患上多动症(ADHD)。事实恰好相反,禁止这类游戏反而更容易招致不良后果。比如天生喜欢和孩子嬉戏、打闹的爸爸们逐渐被边缘化,被排挤出养育圈。他们似乎只能向妈妈的养育方式靠拢,给孩子读温馨的故事,而不敢痛快地和孩子打闹一番。科技的飞跃也带来了障碍,孩子们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户外时间却越来越少。
即使在没有盯着电视、电脑的时候,孩子们也面临着另一种风险—被过度安排和保护。孩子的玩耍时间被成人组织、安排和干预的各种活动占据着。当然,孩子的时间需要父母参与做一些安排,但这不表示,它们可以占用孩子所有自由玩耍和打闹的时间。否则的话,这根本不叫“孩子玩”,而是“孩子被成人玩”。
这就是打闹游戏目前面临的窘境。不过,幸好我们这些忠实的追随者不会任其自流,如果能说清楚打闹游戏的意义,让大家重拾对它的信心,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游戏,尤其是互动性强的体能游戏(比如打闹游戏)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情商更高、更受欢迎、更有同理心、身体更健康,也更快乐。
这并非夸大其词。打闹游戏能激活身体和大脑的多个部位,如调控情绪的杏仁体、处理复杂运动技巧的小脑、负责认知和决策的前额叶皮质.....因此,每一次打闹游戏绝不仅仅只对身体有益,它甚至通过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促使一些宝贵品质的形成:合作、责任、正直、诚实、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