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所有人都在比赛吗?它无处不在吗?是不是从我出生起就开始比赛?我真的好想弄明白!”人从出生开始,就充满了许多的竞赛,身高、体重、智商、成绩,都可以拿来比一比。原本应无忧无虑、天真欢乐的孩子,陷入越来越多的不安与疲累。孩子总是担心“比不上别人”,这样的担心,反映的正是父母、老师甚至整个社会所给予孩子的价值观。如果竞争是人生中必经之路,那么何为真正的赢家?
书中切入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幽默而深刻的文字和图画,不只解决孩子的疑惑与焦虑,更带领每位读者共同体悟人生的价值:做好的选择,找到自己,帮助别人。
★ 全美年度十大畅销童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 美国《儿童》杂志年度最佳童书!
★ 让孩子从小懂得“慢活”哲学,学会爱与分享
★ 本书让父母和孩子们体会“慢活”的哲学。劳拉活力十足的幽默插画,正好传达出洁米故事中温暖人心的信息,教我们更懂得享受人生,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儿童》杂志
非常受益的一本书
全文都是简短的小诗,读起来很上口。画面也很漂亮,颜色鲜艳。纸张很好。
另外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都望子成龙的心情,在有宝宝之前,我也曾信誓旦旦一定要尊重她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看着别的妈妈带孩子上各种亲子班,各种培训班,就有点坐不住了,生怕耽误了孩子。
现在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书里有句话说得很对,如果要把人生比作赛跑,那也应该是一场长跑,真正的长跑运动员是非常讲究策略的,一开始绝对不能跑得太快,否则只会输在起跑线上。
很有趣味和内涵的一本绘本
这本书谈论是否一定要比赛的问题,
其实现在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了。
不仅大人们整天神经紧张,一刻也不敢停地竞争、比赛,
孩子们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一生下来开始就加入了各种比赛的阵?。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虽说争先向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那人们失去的也将更多。
停下来想一想,在这一场场竞争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却又失去了什么?
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去调和这之间的矛盾?
虽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作者用的还是一种很幽默轻松的叙事方式,
尤其是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这本书的文字作者可是好莱坞著名影星,因为爱好童书,才开始与画家一起合作。
故事写的不错,翻译的也很好。
希望和孩子读完这?书以后,我们大人和孩子自己都能对“比赛”这样一个事实产生更多理性和清醒的认识。希望孩子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发展自己很重要,但同时,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对世界投以更多的关注,对身边的人给予更多的爱护,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作者后面说的那样:
有时候,不跑哪么快也许更好,
落在最后,反而能发现风景的美妙。
难道不是尽了全力就好?
难道这不比跑赢所有人都重要?
让我们携起手来,相亲相爱,把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人生不要比赛,记得放养孩子吧
前不久在袁晓峰校长的博客上看到过她写的读后感,当时就很受触动。
现在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肩膀被压得越来越弯,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有一个疑问:
人生来就是要比赛吗?比赛从什么时候开始?
难道我一出生就开始比赛?
孩子本应天真?漫,无忧无虑,可是父母不适当的期望却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记得之前看朱天心给她女儿写的一本书,叫《学飞的盟盟》,真羡慕她们在养育孩子的态度上,是那么的宽容,看得开。那是真正的放养吧。
还有像《窗边的小豆豆》那样的校长,发现孩子的长处,却不给一点压力。
父母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全社会也好,都放过孩子吧,让他们慢活,别那么急跟人比,好么
一定要比赛的话,就跟自己比吧!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终于出了中文版了。一定要比赛吗?孩子很困惑,其实大人也很困惑。一定要比赛的话,就跟自己比吧!每一天多学一点,每一天多奉献一点,每一天多快乐一点。人各有长处,找到自己的位置最重要。很有意义的书,一定要跟孩子一起读。
想起虎妈
看完这本书,想起虎妈蔡美月。
对于孩子来说,出生之后就是为了比赛么?就是为了追求那些光环么?
其实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过得衣食无忧,
为了未来,所以要提前付出。
但往往童年一去不返,想想自己以前的日子,玩到天黑才肯回家。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呢?
幼儿园里有个孩子每天下午都要出去练钢琴?失去了伙伴们游戏、吃零食、看书的时间。
看看身边朋友们的孩子,上了小学就更忙了,更不敢想以后初中和高中。
比赛总是无时不刻围绕我们的孩子。
也许这本书真的是给所有的家长和老师的。
比赛,适可而止,比赛,要适度。
否则抢了孩子的快乐和童年,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