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威利•班特利很喜爱雪花,他的父母送他一台显微照相机,他就想出各种方法把看到的雪花拍下来,酷寒的温度无法冻却他的热情,残暴的风雪也无法阻挡他的脚步,他一直坚持到人生的终点,最终,他从一个单纯的农人变成一个雪的专家,人们因此称他“雪花人”。
一本令人感动的好书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如何成为了一名研究“雪”的专家,在这个过程中雪花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热爱雪,并为整个世界作出了贡献。然而,他为了进一步地研究“雪”而死于寒冷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非常感人!同时,告诉所有看过此书的孩子,应该执着地去追求你所热爱的事物,并应为此付出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将会使人终身生受益!
很适合四岁以上的孩子
这是一本很值得拥有的书,不仅对于孩子来说。
画面不艳丽,但是非常美。
故事很真实感人。越读得多,越感觉到那种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可贵。
我儿子很爱看图画书。但?四岁之前不太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传记故事不是那么讨巧。但是过了四岁后他爱听了,也会问问题。
喜欢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好书。
推荐。
宋珮◎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这本图画¬书用文字和图画共同描绘威尔森¬•班特利(Wilson Bently)的一生,是一本专门写给小朋友看的人物传记。要用有限的篇幅述说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容易,作者杰奎琳•布里格斯•马丁很能掌握重点,运用简短的文字清楚刻画班特利的个性、生活背景和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配合着文字叙述,绘图者玛丽•阿扎里安用木刻和手工上色的技法,画出了班特利生长的地方──十九世纪末的佛蒙特州杰瑞科镇,不论是农场里的谷仓、房舍、当时人物的穿着、家居摆设,以及不同季节的乡野景观,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与自然环境的美好。当然其中最美的就是一页又一页的雪景,因为雪与班特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字故事还没有开始,绘者就借着扉页的图画,透露班特利的个性。画面中班特利坐在床上望着窗外雪花纷纷,他的五彩拼布被辉映着雪光,变得像彩色玻璃窗一样炫丽。蜡烛熄灭了、猫睡着了,而班特利一面欣赏雪,一面好像在期盼着什么,读过故事后,我们知道他想把雪花的美保存下来的梦想实现了。接着,故事开始了,连续两个画面都出现独自在雪景中的人物,第一个画面像电影的开场一样,带我们进入班特利的时代,虽然画中人并非班特利,却预示了他独自追求梦想的一生,第二个画面是童年的班特利张开手臂,仰头看雪花,这两个画面与倒数第二个跨页──年老的班特利为了拍更多的照片,踽踽独行在暴风雪中──前后呼应,巧妙地概括了班特利的一生。
之后几个画面,我们看到班特利喜欢与人分享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也看得出他和别的孩子不同。接着绘者描绘出班特利的成长,与他努力留下雪花影像的历程。因着父母亲的支持加上自己不变的坚持,班特利实现了童年的梦,他终于可以用照片与人分享细致、美丽的雪花。有个跨页画的是夏天的晚上,中年的班特利在朋友家的院子放映雪花的幻灯片,白布上出现放大的雪花图案,而周围的夜空衬托出点点发亮的萤火虫,好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这样的画面必定让读者的心也充满喜悦吧!
玛丽•阿扎里安拥有一台十九世纪制造的手动印刷机,她运用木刻的技巧雕出物体的轮廓和阴影、人物的表情、伸展的树枝,还有木材的纹路……¬然后上黑色的油墨,透过印刷机,在纸上压印。木刻的线条虽不能表现众多细节,却有一种素朴而粗犷的美感,很适合故事发生的场景──美国农村。在黑色线条之间的空白处,绘者再用手工上色、描绘图案,手绘的笔触可以控制浓淡深浅,表现丰富的色彩和光影层次,不同于一般版画套色的平面效果。雪地上深浅不一的蓝色阴影、留白造成的反光、绿色的草地……¬真是美不胜收。而黑色的轮廓线也能突显色彩,使画中的红色、黄色和绿色更加鲜明。
整本书的设计配合木刻的线条,用黑色粗线把每个画面框起来,并在许多页面的左右两边,再框出一块长方形区域,以雪花图案衬底,另外增加说明文字,补充故事中省略的片段,使主述的文字不致于累赘,又能提供读者更多的数据。这些精心设计的巧思,让文字与图画有浑然一体的感觉。最后,故事结束,编辑¬还特别保留一个页面,放上班特利操作相机的照片、他所拍的雪花结晶,以及他说过的一段话,使读者能够将图画¬与真实人物互相对照,加添了故事的真实感,也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一本图画¬书的完成,的确是集众人之力,作者、绘者、编辑、设计、印刷、装订每个环节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有《雪花人》这样的好书诞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