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同仁医院首席心理专家洪宝瑟基于40年儿童心理临床工作,5次全国儿童心理成长大普查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案例,结合孩子成长中每个关键期行为及心理特征的深刻研究写就而成。全书用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故事,教父母抓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每个契机,针对孩子成长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万千父母找到带孩子健康成长的依循。让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再带来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导父母用正确的方式付出,从此收获一个“不再难管”的孩子。
l 专注儿童临床工作40年,北京同仁医院心理科首席专家,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特邀嘉宾、心理顾问洪宝瑟权威之作。
l 引导家长洞悉儿童心理,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不合理”都当做契机,巧妙地作为和不作为,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卓越。
l 作者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案例,在讲述儿童行为、分析行为背后心理原因后,特别注重给出实用的方法,且方法简单、有效,是作者多年研究、实践的总结,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家长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l 针对家长非常关心的学习问题,作者在书中特别涉及一章12个话题来谈,对于如何保护孩子学习兴趣,如何在玩中挖掘学习潜能,以及如果已经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家长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行调整修正等等,都有详细介绍。
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理计了。
――中国教育家 陈鹤琴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 意大利教育家 蒙台梭利
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
――德国教育家 福录培尔
你误解“穷养儿,富养女”了吗?
很多父母没有深入了解“穷养儿富养女”的社会背景,只是一味在物质上强调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模式,其实是不妥当的。
“穷养儿,富养女”不能忽视社会背景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穷养儿,富养女”,这其实是一条古训。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说,其中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
以前男主外女主内,男孩子是要攥着拳头去奋斗的,是要打天下的,所以必须自立自强,要能知晓世间疾苦。否则,就可能像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一样,天下动乱,百姓没有食物吃,他竟然问:“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粥啊?)所以,古人觉得养男孩就要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他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穷困”,什么是“艰苦”,从而光宗耀祖,风雨来临时也能守护家族,不被打倒。
过去的女孩子不需要外出拼搏,她的唯一出路就是嫁人,她的工作就在家庭里面。但是,她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女孩子,要求她能社交,会理财,对上层社会的事情要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参照的模板就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的生活。贾府里面儿媳妇王熙凤当家,婆婆王夫人退休了。王熙凤是总经理,但她没有决策权,她只管常规事物,比如该收租子了,过年给别人送多少礼,给下人发月例钱,都是按规矩办的事。大事还得问王夫人,一般的事情王熙凤都会都向王夫人汇报。但王夫人也不是董事长, 董事长是奶奶贾母,凡是有大事发生贾母就会出场,婚丧嫁娶,还有关于元春的事情――如果仔细看《红楼梦》就会发现,只要关系到元春,贾母每次都出场。
为什么儿媳妇管这些事情,因为儿媳妇都是十八九岁,还没有阅历,没有人脉。所以王熙凤负责的是家里面的俗事,谁过生日啊,安排几桌饭啊,标准是几两银子啊,都是日常管理。而王夫人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外交部, 她的任务是稳定家族的社会地位,开拓人脉,这对于贾府来说是政治任务。所以每讲到谁家办满月、谁家有丧事的时候,王夫人就出现了。她需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情报,为家族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参考。要培养像王熙凤、王夫人、贾母这样的女子,就必须懂服装、懂化妆、懂礼仪,所以得富养。
现在社会男女平等,女人也出去上班,如果男孩和女孩培养方向不一样, 将来怎么在同一个职场上打拼、竞争呢?我们很多的父母没有深入了解“穷养儿,富养女”,只是一味强调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模式,我认为并不妥当。“穷养”不是要培养“吝啬鬼”,而是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富养”也不是要培养消费动物,而是要培养孩子驾驭高品位生活的能力,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
“富养女”养出寄生虫
在门诊中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她家是北京郊区农村的,小学时候家里拆迁分了很多房子,于是这个女孩子就被“富养”起来了。家长认为:第一,女孩子要富养;第二,是独生女就更得富养;第三,我们家有钱,那就必须富养。这孩子长得也很漂亮,小时候学习好,但初中不知道什么原因成绩突然就下来了。她来就诊的原因是:不愿意上学。
为什么不愿上学,因为写作业太苦了,学校又不让妈妈陪读。我说:“你不去上学了,是恨老师恨学校还是恨功课?”她说:“恨功课。”我就跟她说: “你说念书苦,那到底苦到什么程度呢?你每天写作业到几点?”她说:“九点。”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写作业到九点那是太平常的事情了。于是我试图激励她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如果咬一咬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就能以苦作乐了。更何况,人这一辈子其实都离不开考试,比如大学里, 讲师升副教授要考试,副教授升正教授还是要考试的。可她还是说太苦了,而且离不开妈妈,跟妈妈几乎形影不离。后来我还了解到,她父母曾经把她送到一所贵族学校,但还是以退学告终,女孩的理由是:妈妈没法陪读。
“穷养儿富养女”,不只是物质上的,也应该是精神上的。给孩子好吃好喝的,那不是“富养”,孩子需要成长。我跟这个女孩的家长沟通:“现在要激励她,让她的能力充分发挥,她就会得到社会认可,由此她会产生成就感,会努力学习。”但是她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足够聪明能够考重点中学,不需要特别努力。我想,这孩子也许曾经希望努力做点什么,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肯定和支持。这么一想,我不禁心生怜悯,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做成一个橡皮泥作品,扮了一回公主,或者互相讲了一些成人听不懂的笑话,他们都能傻乐半天,而这对父母却很少让她体会到“努力获得”的快乐,把“快乐”和 “富有”完全画上了等号。如果人生的唯一目的是金钱的话,那么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是不是从一出生就注定无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呢?
“富养女”养出消费动物
门诊里我还遇到过一个富养出的“问题少女”,只有十三岁半,却喜欢上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来门诊的时候,女孩的思路特别清晰。
女孩说:“我找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我得奋斗,他虽然年龄大点,但是有房、有车、有钱,我就可以不用奋斗了。如果我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奋斗二十年也就是这个样子,那还得奋斗好了。但是我找他前景是有把握的,是看得到的、摸得着的,如果我找一帅哥前景却是虚无的。”
我说:“但再过二十年你才三十多,他可就七十多了。”
女孩不屑地说:“对啊,但有了钱什么事情干不了呢?到时我一个三十多岁的有钱少妇完全可以找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帅小伙子啊。”
这个女孩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一直遵循“富养女”的原则,对女儿的任何物质要求都是有求必应。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的生长环境,他们贷款在一个中高档的小区买了一套小两居的房子,孩子也明白了这个小区的住户大多比自己家有钱。有一天,当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开着宝马X5 路过时,孩子就下决心结交这个男人了。
她看到的现实生活告诉她,如果她跟其他人一样,找一个年龄相仿的伴侣一起奋斗,这条路太辛苦。她要走捷径,找一个有钱的,一结婚就可以立即享受荣华富贵、当家做主,立即成为一个主宰这个富裕家庭的家庭妇女,毫无条件地挥霍人家的金钱,这可能是人家上一辈或者这一辈积攒的经济财富――这显然种是掠夺行为,她的目的不是婚姻、不是感情,而是掠夺人家的财富。
人家能够积攒那么多的财富会是傻子吗?但凡能嫁入豪门,都是能够承担家庭职责的。比如《红楼梦》里的凤姐,她是家里的管家,就必须承担这个职责。如果凤姐没有能力履行这份职责,后果是很严重的。荣国府里贾赦的老婆邢夫人是大房,贾政的老婆王夫人是二房,过去的大家族里是很重视长房长孙的,但实际上却是王夫人当家。整部《红楼梦》中,邢夫人没有一处是能做决定的,她始终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在贾母的眼里,除了端饭有她一份, 盛汤有她一份,剩下的什么有她的份啊?为什么她身处一个这样重要的位置却没有一点话语权?主要是因为她没有驾驭这个位置的能力啊。其实,这就是咱们老祖宗说的“德不配位”。
我给这个十三岁的女孩讲完《红楼》又问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嫁入人家家里,肯定也是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可能直接就被打入冷宫了。你年轻不懂这些社会规则,你以为嫁入这个有钱的家族,进去就是太平天国了,但人家家里是有一定的规则的。现在你看他有房有车有钱,但是他的房是写在谁的名字下的?”
小姑娘听着沉默了起来。但这件事情的结局更加不堪,那个男人最后根本就不出面了,居然让老婆出来和女孩及她家人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