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威尔逊讲大科学家
ISBN:9787510419843
作者:(美)威尔逊 著,王敏 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传记、
内容简介

科学的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却一直在发生着。无论是民族、王朝,还是宗教,都经历着兴盛衰落,而建立在失败、无情和追求之上的科学却稳步前进。
人类创造了科学,反过来,科学造就了人类。正因如此,人类才能生活在我们所说的文明中。因而,了解科学,了解科学缔造者的生活,就是了解人类本身。
全书介绍了近50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语言亲切,作者每每能用巧妙的方式、凝练的措辞、现场式的描述将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关键期带到读者的眼前,是美国流传甚广的一部科学家传记。

编辑推荐

一本有关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人生轨迹的畅销巨著。
美国著名人物传记作家格罗夫?威尔逊(Grove Wilson)倾其心血的得意之作。
众多有关科学巨匠的珍贵资料填补了国内同类出版物的空白。
讲述生动细腻,情感饱满激昂,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将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人类创造了科学,反过来,科学造就了人类。
了解科学,了解科学缔造者人类的生活,就是了解人类本身。

在线试读章节


这是一本讲科学家的书,也是一本讲人类和人生的书。没有枯燥冗长的长篇说理,也没有流于形式的空洞内容;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画龙点睛的抒情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物传记方面的好书,大力推荐给有孩子的家长。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虽然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但一直将这个未实现的梦想放在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自我定义的科学界的编外人,因此也特别关注有关科学和科学家的书。此类书看过不少,而这本让我格外惊喜。作者讲述科学家的角度独特,语言生动,极具现场感,科学家们的大起大落犹如好莱坞的精彩大片,让人目不暇接。现在正在重温第二遍,相信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正是有了赫兹这样忠于梦想的理想主义者,现实的世界才能向前发展。”——摘自《威尔逊讲大科学家》。我把这句话送给儿子,希望他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牢记这句话,成为一位人生道路上忠于梦想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说

第17章 艾萨克?牛顿
这个故事发生在1642年圣诞节,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普村的一个庄园里,床边几个人手忙脚乱,床上躺着一名妇女,身边枕头上睡着一个约1.4千克的婴孩。那孩子还活着,不过情况似乎很危急。两名老产婆吓坏了,赶紧冲出门,向科斯特沃斯镇上跑去,找医生拿药。
一路上,她们都向彼此抱怨:“累死我了!那孩子眼看快不行了。我们回去时还活着的话,可真是个奇迹了。他是早产儿,只有三磅重,实在太小了。我们腿都快跑断了,待会儿他真活不了的话,人家还得怪咱们呢!唉!这活真不该接。谢天谢地,我们终于到了。”
拿到药后,她们又拼命赶回沃尔斯索普村。想想这名日后成长为伟大科学家的婴儿,那两名产婆的劳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她们仿佛历史长河中的落叶,刚进入河里,又迅速被水冲走,再也没人提起。
那个婴儿最终活了下来。
那就是艾萨克?牛顿。他的母亲也活了下来,1642年那个有惊无险的圣诞节很快就成了回忆。他们开始了沃尔斯索普村的正常生活。
……
样在这段时间,牛顿开始对万有引力感兴趣。不要以为牛顿突发奇想,也不要太相信苹果的故事。苹果的故事只是象征而已,确实有这件事,但只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小插曲。
事实上,牛顿肯定研究过开普勒和伽利略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也肯定仔细思考过太阳、月亮、星星和地球的问题,也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动。难道因为被苹果砸了一下,牛顿就解决了万有引力问题吗?想象一下,换成是你,脑袋被苹果砸了一下,会一下子有那么多想法吗?牛顿被苹果砸到也是件平常事。很多人总觉得,伟大的人物总能轻而易举解决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无论如何,英格兰人还是对苹果的故事情有独钟。人们还特地找到了传说中的那棵苹果树。后来,苹果树枯死了,人们仍然对它津津乐道。
人知道牛顿对万有引力问题究竟思考了多久。他从小住在农村,农村的小男孩喜欢用绳子绑上石块甩着玩。绳子甩到最高点时,在很短时间内,石块能停住。有时,他们系一小桶牛奶,拿着绳子甩,木桶甩过头顶时是倒着的,里面的牛奶却一滴都不会流下来。风筝也是他们的最爱,每到放风筝的季节,每个人都会拿个风筝放上天。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可能都玩过,但有谁会去想到这些东西的原理呢?
牛顿就是这样的人。他常常自言自语,“石块为什么不掉下来呢?牛奶居然不会流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希望能知道个究竟。惠更斯发表离心力理论前六年,牛顿就在朝这个方向摸索了。牛顿隐约感觉到这个理论,决定用数学证明。
他很自然想到了月亮,觉得月亮很像那个石块,地球则是小男孩的手,引力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他朝这个方向前进,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根据他的计算,月球根本不会在现在的位置。所有计算过程得推倒重来。
这对牛顿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一直觉得自己感知到了宇宙的脉搏,有了重大发现,到头来发现结果愚蠢至极。
23 岁的牛顿决定先把这个问题放一边,“还是先不想了。”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