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童年的王国: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
ISBN:
作者:[奥地利] 鲁道夫·斯坦纳 著,潘定凯 译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成年人、家庭教育书、
内容简介

《童年的王国》是1824年8月的几天时间里,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博士对即将在英国开办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内容涉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本质、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让孩子学到如何做一个实在的工作者等等。对关注儿童身、心、灵整体的华德福教育体系做了介绍。

编辑推荐

鲁道夫·斯坦纳博士一百年前的演讲中,就一直在强调如何整体的而不是分离地看待事情;一直在说,教育是一个整体,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对人真正的了解之上;一直在说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些观念在今天仍对我们具有意义。作为一种“另类”教育的代表,本书旨在呈现华德福教育的创建人斯坦纳博士的儿童观,并不做人智学概念的探讨。其实不管何种教育方法,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类有个更好的未来。怎样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又该如何把活生生的东西带入教育之中?在各种育儿概念泛滥的今天,这本小书或许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

在线试读章节

这本书是史坦纳演讲集,喜欢看到华德福创始人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非常直接地了解到华德福的思想精髓,当然现在国内有许多华德福的书写得都很好,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来解说华德福的思想及方法,结合起来真的很好!谢谢出版社!谢谢译者!
上上世纪西方人就开始改革教育了,看了看书的内容,斯坦纳真是位伟大的导师。做他的学生人真是福气了。

他们说

第二讲(1924年8月13日).节选
  在这生命的第二周期,观察这逐渐显现其特质的灵魂是十分有趣的。在生命的第一周期,孩子可以说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这里你可以完全地望文生义。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的眼与耳,这些器官的特性是什么?这些器官敏锐地感知着外在世界的各种印象,你如果观察眼睛就能明白它是如何敏锐地运作。在孩子生命中的前七年,他们整个人完全就像一个眼睛。现在让我们想一想。物理学敎我们,当眼在看时,每一个外在的物体都会在眼内产生一个与实物相反的像,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在眼内是以图像的方式展现。物理学所知就到此为止,然而,这个形成图像的过程只是眼的最初步工作过程,是最外层的运作。
  如果物理学家们能够更深一层地仔细观察,他们就会看到这个过程决定了眼内脉络膜的血液运行途径,这个在眼内的图像决定了眼内脉络膜的血流循环路径,整个眼内脉络膜、整个眼睛就是根据这些运作做调整。一般的物理学并未考虑这些较细密的运作过程,但是,若考虑儿童在生命中前七年,全身就像一个大眼睛,则假设在儿童身边有人非常愤怒,这种爆发的愤怒就会在孩子身内产生一个印象(这就像眼内的图像),生命体就对这情形“照了一张相”。这种暴怒的印象于是从此处传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及新陈代谢系统。
  儿童七岁以前就是这样一个情形,他的全身组织都根据外来的影响而调整,通常,这些过程是微细而渐进地运作着,而非猛烈地运作。但是,若孩子成长中是跟着一位易怒的父亲或老师,则孩子全身的脉管系统(如血管、淋巴管等)就会随着易怒的倾向而成长。这种在生命中早期所种下的倾向便随着儿童影响着他的一生。
  所以,对幼儿而言,以上所说的周遭人物与环境才是真正对他们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因为此时,他们除了会模仿你讲话之外,你说的、你教的都还未能对他们造成印象,真正会造成印象的,真正对他们有影响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你是善良的,你自然会散发善良的气质,如果你是坏脾气的,这也一样会显现在你的气质中。简单说就是,你的个性、你的行为,一点一滴都传入儿童身上,影响着他们。这是最基本的重点,儿童是全然的感知器官,随着环绕他们周围的人所给予的印象而做反应。所以,重点不在于去想象儿童是否会学到善恶是非等等,重点是在于要了解:我们在他们面前所表现的一切,都一点一滴的被转化融入他们的身体、灵魂、灵性中,你在儿童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倾向,以及他们未来一生的健康。
  通常,别人建议你在幼儿园该教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十分无用的事情。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内容通常都十分的“聪明”,你也许会认为在这十九世纪为幼儿园小朋友设计的课程真是太聪明,小朋友们确实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已经学到阅读,他们的教材中有英文字母字形拼图。这些都看起来非常的聪明,你会很容易去相信这些教材与教法都很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但这些其实完全没有用,完全没有价值,而且损害了幼童的灵魂,甚至会伤到他们的身体,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些幼儿教育法埋下了儿童在未来身体与灵魂怯懦的远因。
  而换一种方法,如果只是让小孩到幼儿园来,由你谨言慎行让他们模仿你的一切,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让儿童以他们灵魂深处的脉动来模仿,就像他们在投生地球以前已经习惯的这种学习法,则这些小孩一定会变得和你一样,这时你就得好好看看自己是否值得别人模仿。这就是你在儿童七岁以前该注意的,仅外在表相的宣说一些道德观念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特意用面部表情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这会伤害那孩子一生,这就是为什么对幼童而言,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你应该要全然专注地观察人类及人类生命之本质,你的教学计划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今日要编一个教学课程表很容易,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很聪明。我这样讲完全没有讽刺的意思,现代的每一个人确实都很聪明,当几个人集合起来编教育方案时,其方案必定十分的聪明,我从来没见过不聪明的教学方案,它们全都十分的聪明。但真正重要的是,在校内必须有教师能做到我以上所指出的情形,你一定要有以上的观念,特别在儿童为全然的感知器官的这段生命期,这样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换牙期之后,儿童这种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就渐渐减低,事实上,这种特性在三四岁时就已经开始减低,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在这段时间以前,他们有这种特性。当你吃到甜的或酸的东西时,你是用舌头与味蕾尝到了这些味道,但小孩喝奶时,全身都尝到了奶味,因为他们的身体在此时也是味觉器官。儿童是用全身品尝,有许多明显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较大的孩子都模仿成人,因此在十五、十六岁至二十岁时,他们已经尝够了,也失去了他们的新鲜感,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些幼童这种全然感知器官的特性,虽然有这种特性的日子并不好过。我所知的一例是一个小男孩,有人要给他东西吃,他知道他爱吃,于是他口、手、足并用,向食物的方向移动以取得食物,因为此时他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这例子值得一提之处是这男孩在九、十岁左右,成为一位极优秀的音语舞舞者,非常的了解音语舞之精髓,可见他幼时爬向食物的经验在后期帮助了他的“意志力器官”的成长。
  我讲这个例子,一点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这是给你一个如何去观察孩子的例子。你也许很少听到人们将这些事情联想在一块,但这些都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事情。人们多半忽略了这些生命中的特性现象,仅想着要如何去教育儿童,却忘了观察生命本身。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