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心旅行——《地心游记》导读
文/陈晶
走,去旅行!
去森林,看一看自然界的绿色植物们;去草原,骑一骑快速飞驰的马儿;去高山,俯瞰一下我们脚下的辽阔世界;去湖边,听一听湖水拍打岸边的歌声……多么美好的旅行啊!
可是,现在告诉你,你也将要去地心——地球的中心——旅行,你愿意吗?有可能你听说了之后立刻蹦跳起来:“太好了,我要去!”的确,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奇幻的世界,从一个火山口进入,从另一个火山口出来,看到的是奇迹般的古生物世界,有茫茫无边的大海,有高大茂盛的森林,有潺潺流动的瀑布……这么美的地方谁不想去亲眼看看呢?可是除了这些美丽的奇迹,还有什么呢?亲爱的读者们,回顾一下里登布洛克教授的冒险奇遇,再静下来想一想,你能去吗?
不妨问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美好的奇遇是怎样得以实现的?
里登布洛克是约翰大学的教授,讲授矿物学,他是“一个科学的源泉”,“在各高等院校及国家学术学会中,里登布洛克的名字是响当当的。”他具有极其丰富的地质学知识与考古学知识,同时也涉猎其他各领域的知识。
他懂得多种语言,懂得符号学、密码学,否则他就无法解开那张羊皮纸上的秘密;在冰岛和别人顺畅交流的人也是他;和导游汉斯的交流也是依赖教授的语言能力。
……
《地心游记》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凡尔纳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用双手与智慧去创造,但作为读者我们也可以发现探险之后的我们其实更渺小,“征服”自然不如“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生存方式。
☆让经典名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新悦读之旅”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的特色,让更多的孩子买得起、读得上质优价廉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携手新阅读研究所隆重推出“新悦读之旅”经典名著丛书,希望以更精准的内容、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地帮助青少年走进经典名著,让经典名著能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一里登布洛克叔叔
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我叔叔里登布洛克教授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小宅子。他的住宅是在科尼斯街十九号,那是汉堡旧城区里的一条最古老的街道。
女仆玛尔塔刚把饭菜坐在炉子上,以为自己把饭做晚了呢。
“这下可好,叔叔是个急脾气,说饿就饿,饭菜马上就得端上来,否则他会大声嚷嚷的。”我心里在作如是想。
“里登布洛克先生今天回来得这么早呀!”玛尔塔轻轻推开餐厅的门,紧张惶恐地对我说。
“是回来得早了些,玛尔塔。饭未准备好没有关系,现在两点还没到哩。圣米歇尔教堂的钟刚敲了一点半。”我回答她道。
“可教授先生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他自己大概会告诉我们原因的。”
“他来了!我得走开了。阿克赛尔先生,请您跟他解释一下吧。”
玛尔塔说完便回到厨房里去了。
我留在了餐厅里。可是,教授脾气急躁,而我又优柔寡断,让我如何去叫教授息息火呢?于是,我便打算溜回楼上我的小房间里去,可是,大门 突然被推了开来;沉重的脚步声在楼梯上咯噔咯噔地响。屋主人穿过餐厅,径直奔向自己的书房。
在穿过餐厅时,他把自己那圆头手杖扔在了屋角,又把宽边帽子扔到了桌上,并向自己的侄儿大声喊道:
“阿克赛尔,跟我来!”
我正要跟过去,只听见教授已经不耐烦地又冲我喊了一嗓子:
“怎么了?你还不过来!”
我赶忙奔进了我的这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的书房。
里登布洛克其实人并不坏,这一点我心知肚明。但是,说实在的,除非出现什么奇迹,否则他这一辈子都是个可怕的怪人。
他是约翰大学的教授,讲授矿物学。他每次讲课,总会发这么一两次火的。他并不关心自己的学生是否都来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将来会有所成就。说实在的,这些事对他来说,都是细枝末节,小事一桩,他不放在心上。用德国哲学家的话来说,他这是在“主观地”授课,是在为自己讲课,而不是在为他人讲课。他是一个自私的学者,是一个科学的源泉,但想从这科学的源泉汲取水分,那却并非易事。总而言之,他是个悭吝人。
在德国,有这么几位教授同他一个德性。
遗憾的是,我叔叔虽身为教授,但说起话来却并不利索。在熟人之间情况尚好,在公开场合就很不如人意了。对于一位授课者,这可是个致命的弱点。确实,他在学校讲课时,常常会突然卡壳,常常因为某个刁钻古怪、生僻难说的词而打住话头。那个词在抗拒着他,不愿就范,以致教授逼到最后,只好以一句不太科学的粗话说出口来,然后自己便火冒三丈,脾气大发。
在矿物学中,许多名称都采用的是半希腊文半拉丁文的名称,十分难发音,甚至诗人见了都挠头。我这并不是在对这门科学大放厥词,我根本就没这个意思。可是,当你碰到一些专有名词,比如:“零面结晶体”、“树脂沥青膜”、“盖莱尼岩”、“方加西岩”、“钼酸铅”、“钨酸锰”、“钛酸氧化铣”等时,口齿再伶俐的人读起来也嗑嗑巴巴的。
在这座城市里,人人都知道我叔叔的这一情有可原的毛病,他们借机来出他的洋相,专门等着他碰上这种麻烦词,看他出错,等他发火,借机开心。这么做,即使在德国人来说,也是很失礼的。来听里登布洛克教授讲课的人总是很多,但其中总有不少的人是专门来看教授大发雷霆,以此为乐的。
不管怎么说,我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我叔叔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虽然有时会因动作笨拙而把标本搞坏,但他却具有着地质学家的天才和矿物学家的敏锐观察力。他在他的锤子、钻子、磁针、吹管和硝酸瓶中间,可是如鱼得水、驾轻就熟的。他能够凭借一块矿石的裂痕、外表、硬度、熔性、声响、味道,毫不犹豫地判断出它在当今科学所发现的六百多种物质中属于哪一种门类。
因此,在各高等院校及国家学术学会中,里登布洛克的名字是响当当的。亨夫里·戴维先生亨夫里·戴维(1778—1829),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德·洪伯尔特先生亚历山大·德·洪伯尔特(1769—1859),德国博物学家、旅行家。、约翰·富兰科林约翰·富兰科林(1786—1847),英国航海家、探险家,在极地考察时不幸身故。、爱德华·萨宾爵士爱德华·萨宾爵士(1788—1883),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地球磁场,并赴北极考察。等,每次路过汉堡,都要前来拜访他。此外,安托万·贝克莱尔先生安托万·贝克莱尔(1788—1878),法国物理学家。、雅克-约瑟夫·埃贝尔曼先生雅克-约塞夫·埃贝尔曼(1814—1852),法国化学家。、戴维·布雷维斯特爵士戴维·布雷维斯特爵士(1781—1868),苏格兰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迪马先生让-巴蒂斯特·迪马(1800—1884),法国化学家。、亨利·米尔纳-爱德华先生亨利·米尔纳-爱德华(1800—1885),法国动物学家、生理学家。、亨利-艾蒂安·桑特-克莱尔-德维尔先生亨利-艾蒂安·桑特一克莱尔-德维尔(1818—1881),法国化学家。等也都喜欢向我叔叔求教化学领域里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我叔叔在化学这门科学中,有过许多重大发现。一八五三年,奥托·里登布洛克教授在莱比锡发表了《超结晶学通论》。这是一本附有铜版插图的巨著,但因成本过高,赔钱不少。
……
两只大眼在宽大的眼镜后面不停地转动;鼻子细长,像是一把刀具。有些调皮鬼学生,说他那鼻子好似吸铁石,能够吸起铁屑。(P3)
我在与一个无法解决的困难进行着斗争;我的脑袋发热发胀;眼睛里在冒火;这一百三十二个字母仿佛在我眼前飞舞着,像是一颗颗星星在跳动闪烁着,简直让我血液沸腾。(P19)
叔叔跟随着我,但他却无心观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既不欣赏普普通通的王宫和博物馆对面横跨运河的美丽的十七世纪大桥,也不浏览托尔瓦森的巨大墓冢以及一座精巧公园里罗森伯格城堡的微缩模型,也不去观赏交易所这座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以及它那由四条青铜龙尾交错而成的钟楼。甚至连城墙上的巨大风车他也不以为然,而那座风车的翼羽总是鼓起的,犹如海船上迎风鼓起的风帆。(P42)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冰岛,人人都非常喜欢看书学习!连农民和渔民都能识文断字。我们认为,书是用来看的,而不是摆设,放在书架上发霉。(P51)
在这里,大自然像人一样,按照几何方式对岩石进行加工,仿佛它也会使用人们所使用的三角尺、圆规和铅垂线似的。如果说大自然在别处通过艺术加工,制造了一大片杂乱无章的东西,造出了粗糙的圆锥体、不太自然的角锥体或一连串的奇形怪状的线条的话,那么,在这里,它却先于人类最早的建筑师,创造出整齐规整的范例,即使巴比伦的辉煌和古希腊的奇观,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P72)
这些废墟永远显得很年轻,岁月的流逝未能在其上留下印记。(P73)
我眼花缭乱地沉浸在透亮的一道道阳光中。我几乎忘了自己是谁,身在何处,仿佛觉得自己就是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风神、水神和土神。(P82)
对于一个深入地底作探险之旅的人来说,人类的词汇是太贫乏了。(P141)
科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孩子。不过,犯错误并非坏事,错误会把人们渐渐引向真理的。(P148)
远处的云好像堆积着的一包包的大棉花包,渐渐地在积聚,在胀大。它们低垂着,似乎要与地平线挤压在一起。最后,在高空气流的吹送下,这一包包的大棉花包在渐渐聚拢,连成了吓人的一大片,阴沉沉地压了下来。(P169)
乌云像是一只巨大的口袋,里面装着正在酝酿着的暴风雨。(P169)
桅杆仍旧挺立在那儿。船帆被狂风吹得鼓鼓的,恍若一只就要被胀破的大气泡。木筏在快速向前飞驰,如脱缰野马一般。但是,木筏再快,也没有雨点的速度快。那雨滴,连成一条线,呈雨帘状飞洒下来。(P170)
云尚未倾泻在我们身上,云幕被撕裂开来,大海翻滚起来,高空云层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也大发其威。电光闪闪,雷声滚滚。水汽变得炽热。冰雹落在我们的金属工具和武器上,击出点点火星。海浪涌起,如同一座座孕育着大火的山峰,都在喷射着火焰,像是戴上了火红的头套。(P171)
我认为一个意志坚强者,只要他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的肌肉还在绷着,他就决不会沮丧绝望的。(P206)
人生来就是这样:健康的时候想不到生病时的痛苦;吃饱喝足了的时候体会不到挨饿的可怕。只有饥饿的人,才能体会得到饿的难熬。一旦不饿了,就不会再去想饿不饿的问题了。(P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