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这得益于其诸多特点: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台湾畅销时间最长,获奖最多的历史读物。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容、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詠等一众名家倾情推荐
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和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获奖一览
◎台湾金鼎奖推荐奖
◎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
◎台湾中国文艺奖章
◎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
◎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
◎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
◎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这一整套系统完整的书,对象本是青少年,所以题名为《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
——罗兰
提升作文实力,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开始!
培养阅读能力,从《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开始!
学习国语文必须从名门正派开始,就好像学习武功就要到少林寺或武当派,《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就是学习国语文的名门正派!
——侯文詠
这样一部书,使读者能兴趣无穷,又在读后余味不尽。
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刘墉
马皇后的大脚丫
在上一篇之中,我们介绍了马皇后义救宋濂的故事。
马皇后慈悲心肠,救人无数,而且读书受教育以后,很会用脑筋,讲出来的话,极有见地,让明太祖十分佩服。
有一次,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传来消息,郭景祥有子不肖,竟然拿着矟(shuò)要杀老爸。
中国人一向讲究百善孝为先。明太祖闻言大怒,立刻就要传旨,杀掉郭景祥之子。
马皇后一旁劝阻:“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杀了岂不绝后?谣言未可轻信。”
结果后来详细调查,果然是子虚乌有。若是明太祖脾气一发,表面上是为郭景祥教训逆子,却断了郭景祥的后,郭景祥一定恨透了明太祖。
另一回,李文忠守严州,杨宪告他不法,明太祖一个命令,就准备把李文忠调回来处罚。
马皇后又扯扯明太祖的衣袖:“严州在敌人的边境,阵前易将不是好事,何况文忠一向小心谨慎,杨宪所讲的,未必是实情。”
明太祖听了马皇后的话,暂时忍下怒气,没多久,李文忠的捷报传来,他不禁对马皇后说:“还是你有理。”
马皇后既贤淑又明理,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马皇后没有显赫的家世,她父亲是个亡命之徒,自小过继给郭子兴当养女,是个穷丫头出身。
中国人一向有见不得人家好的习性,因此,当马皇后贵为皇后,就有那好事之徒在背后指指点点,嘲笑她出身不佳,数落她长相难看,粗手大脚,尤其是那双大脚,不知惹来了多少闲话。
自从李后主倡导缠足以来,宋朝美人的脚,就该是“掌上轻”,能让男子捉在手中把玩抚摩。
当时有身份的妇女,如果听人背地里批评自己是大脚,恨不得羞到去死,洞房花烛夜,若是新郎一句:“哇,好大的脚!”新娘便窘得不敢露面。当时,愈是体面的人家,女儿的脚便裹得愈小。
不过,在元朝,只有有钱人家才裹小脚,裹了小脚之后,走路袅袅婷婷,婀娜多姿,但也极其不方便,像马皇后小时要做种种粗活,当然不能裹小脚。
尤其淮西地方苦,马皇后当丫头时,不但要下田,洗衣做饭、倒茶扫地样样来,格外显得粗壮,南京居民常以此取笑马皇后。
一年元宵节,不知是哪个缺德鬼,画了一张漫画,一个大脚丫的女人,光着脚,手上捧着一个大西瓜,模样又呆又蠢,影射马皇后:“淮西妇人好大脚!”
一时之间,人人传阅,到处起哄,吃吃地笑着。明太祖正好微服出巡,一看之下,血气翻涌,头都气昏了:“这这……这是什么人画的?”
查了半天,查不出谁干的,明太祖干脆下令把整条街的人都给杀了,看谁还敢拿皇后的大脚寻开心。
明太祖为了维护马皇后的名誉而杀人,可是,马皇后并不领情。马皇后是菩萨心肠,她反而回过头来劝明太祖:“我本来是大脚嘛,老百姓随便说说,也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恶意。”
从这一点看,马皇后的胸襟度量真非一般人所及。
通常宫廷里的后妃,总是忙着争宠吃醋,马皇后不来这一套,她倒是常常询问明太祖:“现在天下人民安吗?”
“安啦。”明太祖不耐烦地对马皇后说,“这个不是你应该问的问题。”
明太祖心想,女流之辈,管这些事干吗。
马皇后倒是理直气壮地说:“陛下是天下父,妾为天下母,子民的生活,岂可不问?”
若是遇到天灾,马皇后就率领宫人节约,不吃荤菜,只吃素食。她对自己很苛,对他人则宽厚。
朝廷的奏事官在早朝散会以后,依惯例在朝廷里用餐,马皇后派宦官取了一份餐点来,尝了一口,吐着舌头:“真是难吃。”说着,她便跑去找明太祖,“为人君者,自奉妄薄,对待贤士必须宽厚。”
于是,明太祖便下令改善在朝廷值班官吏的饮食。
马皇后也关心太学生家眷的生活,她问明太祖:“国家一共有多少生徒?”
“几千名吧!”
“那可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但不知诸生有没有国家发给的廪食?他们在家里的妻子,又该如何过活?”
“我倒从来没想到这个问题。”
从此以后,太学生一律发给家粮。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押送大批珠宝到南京。马皇后一点也没见猎心喜,她不动声色地问明太祖:“元朝有这许多宝物却不能守,什么才是帝王的宝贝?”
“朕知皇后的意思,只有贤人才是国家的宝贝。”
“诚如陛下所言,妾与陛下起自贫贱,能有今日,实为不易,愿与贤人共治天下。”
明太祖也深以为然,命令女史把马皇后的话记录下来。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病了,而且病得相当严重,许多大臣为她祈祷,并且代求良医。马皇后是个体贴入微的人,她心想,南京人嘲笑她淮西大脚,都难逃一死,要是哪个御医,没把她的病医好,真不知明太祖会怎么办御医。
因此,马皇后坚持不肯看医生,她说:“死生,命也,祷告有什么用,若是服了药没效,妾更不愿意因此怪罪医生。”
她病危之时,明太祖问她有何遗言,马皇后虚弱地说:“愿陛下求贤纳谏,做事有始有终,臣民各得其所。”没多久,马皇后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一岁。若非她坚持不看医生,可能不会如此早卒。
明太祖伤心极了,恸哭流涕,谥曰孝慈皇后,明太祖亲自为马皇后写了一首挽歌:“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此后,明太祖再也没立过皇后,马皇后在明太祖心目之中,是不朽的。
郑和远征非洲大陆
郑和的舰队,曾经远征东非,并且留驻长达三年,如此的壮举,却是一般国人所陌生的,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
葡萄牙人逖亚士在1486年前往印度探险,遇到风暴,偶尔发现了好望角。意大利人哥伦布,由于得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的指南针,抵达美洲,发现新大陆。
这两件航海大事,都在郑和之后,所以外国著名史家如伯希和、费朗?曼耶斯对郑和都有极高的评价,日本学者山本达郎、北村松之助等研究郑和的著作亦多。反倒是中国史学界对郑和的兴趣不大,中国人一向不赞成冒险行为,所以,郑和也不是中国父母鼓励小孩模仿的榜样。
郑和到东非,航程经过木骨都束等五个国家,包括了今天的索马里东岸、巴拉雅,以及莫桑比克沿海、肯尼亚一带。
这是一片黑暗大陆,不但人种是黝黑的,而且根据费信的记载:“山连地广,黄赤土石,不生草木,田瘠少收。”又说:“村店寥落,地僻西方,山荒多广,而多无霖。”
所谓无霖,就是不下雨,在木骨都束,地广人稀,经常几年不下雨,当然,偶尔一年下雨,他们又不晓得如何贮存雨水。
因此,木骨都束人最宝贝的东西,就是用羊皮制成的水袋,水袋中的水,可是救命用的。
因为过于干热,不但人受不了,连鲸鱼都会烤干在沙滩上,所以,当地出产一种著名的龙涎香,所谓龙涎香,就是抹香鲸的胆,其香无与伦比,可用来作为香料。
郑和到达之后头一件事,就是掘井,一部分的水,供船上使用,一部分的水,则供当地人使用。一开始,郑和就伸出了友谊之手。
接着,郑和在船上,大规模地宴请木骨都束国王大臣,并且在席间,赐给国王许多珍奇宝物,国王一点也不客气,照单全收。
收完了礼物,国王透过舌人对郑和说:“我今天接受贵国的招待,十分开心,明天该轮到我来作东请客。”
“好啊。”郑和一口答应,“我一定来。”
“但是,”国王停了一会儿,继续说,“我们国家没有请客用的器皿、桌椅,也没有漂亮的屏风。”
“那也没有关系。”郑和接口。
“不!”国王摇摇头,“我请你们出席宴会,你们把这些个设备全部送给我。”
郑和左右的人面面相觑,都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这个黑国王也未免太贪心了,借用借用也就是了,一开口就要,脸皮可真是厚。
郑和倒也大方,他不但满口答应,并且说:“不如这些盘碗、桌巾一并送给你。”
国王笑眯眯地说:“那样最好,还有你的厨师要来帮我做好吃的菜。”
国王告辞之后,众人议论纷纷:“明天是宴无好宴,看这个国王贪婪的嘴脸,小心明天别成了鸿门宴。”
“不会的,你们大可以放心。”郑和一拍胸脯道,“就算是鸿门宴,我等还是得去,不去更危险,何况这一路之上,我们什么危险没碰过。”
第二天,郑和从容赴宴,从桌椅到盘碟,一切都自宝船上搬来,天下还有这种霸王请客的方式。国王起先确实是见钱眼开,颇想打劫,不过,昨日见到了郑和的威仪及大度,早已打消了这个不自量力的念头。双方吃吃喝喝,相处十分融洽。
郑和与木骨都束国王建立了交情之后,又开始教导土人种稻子,稻子收成以后,又好人做到底,教大家如何把谷放在石臼之中捣去谷皮。
据说,郑和还教了他们一种别开生面的食米方法,就是把米用树叶包起来,像包粽子一般,淋一些椰子油,用火烤熟,风味绝佳。
此外,郑和还教非洲人晒盐,例如卜剌哇国傍海而居,应该是取盐最方便之地,他们却不懂得晒盐,只晓得用树枝浸入盐池之中,不久,把树枝捞起来,一会儿工夫,树枝上有白色的盐粒,作为调味之用。
郑和同时教导当地人民,如何利用树藤缀结成桥,连接两个山头,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与精力。这种藤桥迄今仍留有遗迹。
郑和为什么有兴趣赴非洲,且接连去两次呢?可能是因为非洲有象牙、鹿茸、虎骨、豹皮,在中国得之不易,又是最为名贵的献给皇帝的厚礼。
明朝时代,还没有所谓“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因此,非洲黑人见郑和猎杀大量的野兽,既可以除害,又能大啖兽肉,欢迎惟恐来不及。
非洲人不论男女,都是一头卷发,因为很少有机会洗头发,卷卷的头发之中容易生虱,常常互相理毛捉虱子。他们喜欢用银子铸成环,一圈又一圈地套在颈子上,把颈子愈拉愈长,他们认为这是美观,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
非洲国家在受惠之余,酋长们也“感慕恩赐,效礼进贡方物”,如“千里骆驼”、“花福鹿”、“狮子”、“麒麟”、“天马”、“犀象”等。例如现在非洲桑给巴博物馆,存有清嘉庆年间中国瓷器多件,原是清朝皇帝赐给巴土王西乙隆的,中非关系的促进,郑和的确功不可没,也开了中国对非洲地区农耕示范队的先河,代表了中国人的王道精神。
根据非洲华侨指出,东非某一个国家的国旗就是郑和所戴帽子的模样,也许是巧合,也许正是当地人纪念郑和。可惜郑和未带史官随行,也可惜当时非洲落后,缺乏可靠的资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