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共收集了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作者常年浸淫于文学的天地,寻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联,随着心得渐增,他引入电脑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有系统地梳理汉字的构件,试图找出解释力更强的说法。于是,作者巧妙地将汉字的部首作为汉字的构件之一,进行梳理整合,将其浓缩在“汉字树状图”中,通过清晰、简要的说明,可以让毫无文字学根基的读者,也能凭借自身的汉字使用经验,得到许多新奇的发现与乐趣。
此外,本书稿在详细介绍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的同时,也海量收集了这些与“人”有关的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等,读者可根据本书稿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而以部首及其他发散式理解方式,又能让读者迅速了解不同汉字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本书是一本以“根-树干-树枝-树”的形式,让读者富有趣味性地系统学习汉字极其不同含义,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与学习性。
龙lóng
“逆天”(,辛)的“大蛇”(,也)。
“也”的甲骨文是一条张开口的大蛇。这两个甲骨文也是“龙”的古字。
所有“龙”的甲骨文都有“也”的构件,可见“龙”的本字就是“也”,是一条大嘴蛇。后来,古人又在蛇头上添加一个符号而成为“龙”。这个添加符号的构形差异相当大,它到底是什么呢?有的说是龙角,有的说是龙冠,但无论如何,大多数的甲骨文都显示这个符号“辛”,到了金文及篆体一律都改成了“辛”。由此我们推知:一、“龙”是由
“也”衍生而出的,可见“龙”是由蛇演化而来的。二、“龙”是由“也”“辛”组成的合体字,代表一条逆天蛇龙,篆体除了逐步调整笔顺之外,也在龙身添加了背棘。有关逆天的说明请参见“辛”。
由于篆体及隶书将龙张开的大嘴简化成“月”,又将头与身体拆开来,后来的人便无法看出龙原来的形象是一条会张口吞噬猎物的大蟒蛇。将张开的大嘴简化成“月”的汉字还有“能”与“豸”。
风fēng
从“边境”将“虫”带来的使者。
如何描写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风呢?古人发现风与虫鸟有密切关系,《礼记》说:“盲风至,鸿雁来。”古人发现,当北风一吹来,大型候鸟就跟着来,但等到东风吹起时,这些大鸟又飞回北方了。风把大鸟带来。也把大鸟带走,风像是一位引领大鸟的使者,因此,“风”与“凤”的甲骨文都代表从边境将大鸟带来的使者。然而,风不仅带来鸟类,风也带来虫类,东汉许慎说:“风动虫生。”《礼记月令》也说:“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东风一吹来,蛰伏于冬眠的虫类便一个个冒出来了,但当寒冷北风吹袭时,各种虫类也纷纷不知去向。令古人纳闷的是,这些虫类从何处而来呢?又归往何处去呢?大概是从边境而来吧!造字者显然也有此种认知,认为风就是将虫与鸟从边境带来的信使,于是风又有了另一种构形,“风”的篆体代表从边境带虫而来也,这个构形就成为现代汉字“風”,而甲骨文的“風”则转作“鳳”。“凡”的甲骨文是一个有边框的东西,在所有包含构件“凡”的汉字,几乎都与边境或边框有关。
“風”与“鳳”二字同出于一源,之后再分化成不同构型及意义的字。
再zài
又“一”次钓到一只“鳖”。
鳖是贪饵的动物,常遭古人钓获。《焦氏易林》:“鱼鳖贪饵,死于网钓。”《韩诗外传》:“鱼鳖厌深渊而就干浅,故得于钓网。”“再”引申为第二次,又一个,相关用词如再次、再版等。篆体是由“冉”“一”所组成,另一个篆体添加了水,表示又“一”次从“水”里钓到一只“鳖”。
习xí
小鸟(或鸟人)在“白”天挥动“羽”翼,练习飞翔。
“习”的甲骨文是由“白”“羽”两符号所
组成,代表在白天不断挥动羽毛练习飞翔,因为在晚上,视线不清楚。相关用词如练习、学习、习惯等。“习”所描写的对象到底是小鸟还是鸟人呢?古代称呼“鸟人”为“羽人”,就是穿着羽毛衣飞翔的人(请参见“翏”)。有些夜行性鸟类擅长在夜间飞翔,它们的幼鸟显然也能在夜间练习飞翔,这样看来,在白天练习飞翔的或许是古代鸟人吧!?
家jiā
下层有“猪”圈的“房子”。
河南省焦作市在2010年出土了一批西汉陶制墓葬品,其中一具双层建筑陶器,下层为猪圈,上层为房舍,房舍内还可设厕所,排泄物可直接排入猪圈,与猪粪混合,可以作为肥料。而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是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接着在木桩上架上横梁并铺一层木板,木板上再搭建供人居住的房屋。这种腾空的建筑除了能防止水灾及野兽侵害之外,底层还可以饲养家畜。对先民来说,猪是极具经济价值的财产,是家庭中
不可或缺的。由甲骨文、金文、的构形,可看出先民过着人与家畜共同居住的生活。
汉字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见证中华文明历史;中国心意切情真,念念在兹,愿景世界风雅大同。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树木则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靳之林在《生命之树》一书中说:“人类通天通地生命永生意识的观念体现,就是作为大地中轴的宇宙树。”台湾学者廖文豪先生大作以《汉字树》为题,颇有深意。
该书雅俗共赏,虽为文字学的普及读物,但不乏科学性、学术性。作者廖文豪先生充分吸收文字学界先贤的释读成果,或择善而从,或另立新说,皆言而有据。不仅是文字学爱好者的入门津梁,而且是文字学研究者的良师益友。特此推荐。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杨效雷
过去,许多人都认为汉字是极为复杂且难以结构化的文字,然而,汉字树却打破了这样的观念,它将所有汉字符号有系统地建构成树状结构。汉字树使得每一个汉字符号的意义明确化且趋于一致。它不仅是认识汉字符号的最佳工具,也是认识中华文化精髓的快捷方式。
本书解开了我从小对汉字的疑惑,也消除了我曾经对汉字的排拒,读了本书,我现在反而产生一种成为汉人的骄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外国朋友们分享书中内容,而且,书中每一个图像字实在是太生动有趣了,相信借着这本畅销书的影响,全世界将有更多的人会喜欢学习汉字。——读者
廖文豪运用了他专长的计算机知识,对汉字形态进行梳理归纳,找出这些我们现在看似毫无关连的字之间的关系,并且用了树形图表去表达这些字形的衍生关系(因此书名叫《汉字树》),再加上解释说明,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故事,整本书既易读又趣味无穷,读了之后每次写字,对汉字字体的感情又会更深刻。——书评人
序
植物里的汉字之美
第一章 屮
“屮”的衍生字
“艸”的衍生字
“丰”的衍生字
“生”的衍生字
“木”的衍生字
“竹”的衍生字
“耑”的衍生字
第二章 木
“木”——树木
“木”制用具
“耒”——以木杆及犁头刀所组成的农具
“东”——木担架
“才”——木桩
“干”——木制叉器
“于”——沿着梁柱缓缓上升的烟
“爿”——半木
“束”——捆柴
“柬”——挑选
第三章 禾
“禾”的衍生字
“朿”的衍生字
“帚”的衍生字
第四章 绳索
“糸”──两股交缠的绳子
“玄”──从源头牵引而出
“幺”──接连不断的长绳
“糸”──绳索
“系”──用绳子牵系着某物
“玆”──一条条绳子从绳头牵引而出
“”──许多条细线
“絲”──细丝线或丝弦
“己”一条弯曲的绳子
“西”──束紧布袋的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