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从生到死,始终没有享受过近在他们身边的幸福。”梅特林克秉持着此番质朴的理念创作了《青鸟》,借助一对小兄妹寻找青鸟的奇幻之旅,向人们暗示“幸福就在身边”“施比受更有福”等极易被忽视的简约真理。本剧兼备满满的童真趣味和发人深省的哲理意义,自问世后长演不衰,是欧洲戏剧史上融神奇、梦幻、象征于一炉的杰作。
《青鸟》,一部有关于“什么是幸福,怎样寻找幸福,幸福无处不在”的童话剧,不仅与《小王子》齐名,更成为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压轴赞美的梦幻剧。 “《青鸟》中的情节几度使我热泪盈眶。对贫富、喜忧、生死……的态度,是一个孩子随时成长,随时认知的话题。而《青鸟》中仅仅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场景的营造,就把现实中僵硬的部分一下子化解掉了,实在让我感到震撼又温暖。”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文学家。他凭借充满“诗意”和“奇想”的象征派剧作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并于19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梅特林克认为世人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幸福是一种错觉,凡事应该向内心深处求索。正如其名言:“理解生活比改造生活重要得多,因为生活一旦被理解,它就会自愿地改变。”象征派戏剧的典范之作《青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散文集《花的智慧》充分印证了他返璞归真式的写作才华。 在未接触梅特林克之前,我认为心灵归属于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只存在于梦境之中,但梅特林克认为我们能到达那个神圣的梦境之国。在他的文章里,我们读到了希望,他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给莫里斯·梅特林克的授奖词 尽管梅特林克没有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以及斯特林堡、契诃夫那样崇高的威望,但是“他对当代人的吸引力却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英国当代文艺理论家 马克法伦 作为一位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昆虫学家,梅特林克在漫长的一生中,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在山坡上推巨石一样,怀着绝望的心情,抱着顽强的生的欲望,在黑暗中追求幸福与光明。 ——法语翻译家 张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