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迷到科学家,只有一套《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的距离。这是一套连专家都觉得厉害,却又能让孩子觉得有趣的科学绘本。由科学绘本之父——加古里子晚年专为儿童创作,获得日本读书推进运动协议会奖,是日本全国青少年读书感想比赛课题图书。
书中含有大量长期观察记录下来的精准手绘图,内容是会让孩子有大惊奇的宏大主题,如台风、雷电和火山,以及让孩子有大好奇的特别的动植物,如吃虫子的狸藻,跳舞的三刺鱼,幼虫像怪物的蜻蜓,深入地下的鼹鼠,五彩斑斓的水母和珊瑚。
能联结专业学者与自然爱好者的科学绘本,获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深圳气象局(张立杰博士等),阅读推广人(米菲,三叶草故事家族),各领域专业学者(昆虫学者张巍巍,生物学教授李振基,植物分类学家刘冰,鱼类学者陈熙;蜻蜓专家张浩淼,果壳创始人史军,动物学家王放,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张劲硕)联合审审订推荐的科学绘本。
自然爱好者与专业学者之间有了桥梁!
历时两年做完《加古里子自然大图鉴》之后,在我眼里这世界上只有两种科普书了,加古里子,以及其他。呕心沥血这种词简直都不足以形容,反正每一页都是编辑和美编吐的血。
面对国内童书出版的乱状,每个编辑如同洪流中的一片树叶。过去7年做过不少科普书,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探索频道,十万个为什么,小诺贝尔。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市场大热的公版和引进书,在做书的过程中,编辑们都如履薄冰。我们的推广人,很少有科学家,甚至有科普书找科幻作家做推荐。因为在中国,童书出版和自然研究,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子,而自然研究的每个领域又自成一片天地。想要找到不同领域的能人异士,需要一块好的敲门砖,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
但面对加古里子在74岁高龄集中创作的这么一套宏大而又细致的科学图画书,一个编辑的力量何其微薄。我过往有生物学知识背景的优越感在这套书面前烟消云散,变得像许多少儿科普编辑一样,除了能保证字不错,什么也不敢保证。于是,从微博上的能人出发,再去曾经的母校找继续留在生物学领域的同学,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师们,还有寻求自然爱好者的推荐和帮助。
在这里,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感谢果壳的“瘦驼”老师,虽然他没有时间审稿,但推荐了非常专业的昆虫学者张巍巍老师和植物分类学家刘冰老师。两位老师是我*开始接触到的科学家,非常感谢他们发现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这套书每一册都必须由专业学者审订。感谢深圳全民阅读推广人米菲,作为骨灰级的自然爱好者,她帮我联系了厦门大学生物学教授李振基老师,中国科学院昆虫动物研究所哺乳动物专家何锴老师。李老师在前不久正在筹办第三届自然教育论坛,百忙之中为我们审读《你知道狸藻吗》,还提供了食虫植物的珍贵照片。何锴老师人在日本,也还是抽出时间来审订哺乳动物相关的内容。感谢《黄河鱼类志》编辑人李振勤老师,他为我推荐了中科院广东濒危动物研究所的鱼类专家陈熙老师,协助审订了《跳舞鱼的N个为什么》。接触到这些专业的自然学者,我不断感受到他们对于学术的极致追求,也不断感受到加古里子这套书的强大气场和能量。我是无名之辈,而他们每个人又都因为身负科研任务而非常忙碌。相信是书稿本身,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愿意做这样一件挺费劲而又报酬微薄的事。
一套每册32页的科学绘本,在小朋友来看,轻轻松松就可以读完故事,在编辑来看,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延展的疆域无比宽广,在专业性上简直深不可测,在专家们来看,却是感到讶异,没想到这样一本小书竟然含有这么多知识,并且还讲述得非常有趣,有些观点还比较个性化。
科学知识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当我们的学者提出书中部分内容略有些过时,并修订成为*的动态时,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也有像加古里子一样厉害的科学家,他们在专业性上丝毫不逊于日本的科学家。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够为孩子们多多出版如此伟大的图画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