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世界名著37:格林童话
ISBN:
作者:(德)格林兄弟 著,杨武能 译
出版社: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儿童文学(文字书)、
内容简介

善恶分明的童话——《格林童话》导读
  文/李少白
  《格林童话》,又称《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是德国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加工德国民间的童话、神话、传记,完成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话集。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
  因此,《格林童话》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提炼概括而言,具有三大特点:简单的是非教育观,民间的智慧、风趣和暴力,再创作的意图和局限。《格林童话》流传百年,波及深广,哺育了数代人,但在精神文明发达的今天,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科学评价,非常适时顺势。
  民间故事多以口头传播,在家庭中,长辈给晚辈讲述民间故事,一为乐趣,一为传达教育理念。民间故事因其产生的土壤较为原始质朴,因而人性化因素少,简单的是非教育观宣扬多且直接。在故事中,教给孩子如何区分对与错、善良与邪恶,好人好报、坏人遭殃,成为第一要务。《格林童话》中的奖赏与警示到处皆是。可爱的小红帽、任劳任怨的灰姑娘、心地善良的兄弟老三、勇敢的六好汉都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而凶恶的大灰狼、恶毒的王后和继母、懒惰刻薄的姐姐们、贪心的渔夫老婆则遭受了残酷的惩罚。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明确的是非教育观相当必要,有助于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正直阳光的种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经得起风雨来袭。
  ……
  《格林童话》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曾经,喂养过无数饥渴与虚弱到心灵。在今天,依旧有其可取之处。然而,时过境迁,我们不得不带着敬畏与批判共存的眼光去面对它,给它一个重新的定位。
  也许,现在正捧着这本书的你,会有独到的解读。

编辑推荐

☆让经典名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新悦读之旅”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的特色,让更多的孩子买得起、读得上质优价廉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携手新阅读研究所隆重推出“新悦读之旅”经典名著丛书,希望以更精准的内容、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地帮助青少年走进经典名著,让经典名著能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他们说

从前一只猫认识了一只老鼠,于是喋喋不休地大谈自己多么地爱它,多么地渴望与它交朋友,直到老鼠终于答应与它住在一起,共同过日子。“咱们可是应该做过冬的准备啦,不然到时候会挨饿的,”猫说,“你,亲爱的老鼠,可别到处乱跑啊,我真担心你到头来会闯进笼子里去的。”好心的劝告得到了接受,它们买来了一罐猪油。可它俩不知道把油放到哪里才是,考虑了好久好久,猫才说:“我想,要藏猪油,没有地方比教堂更合适,在那儿谁也不敢偷东西。
  咱们就把罐子搁在祭坛底下,不到必需的时候不去动。”这样,油罐就放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过多久,猫已经想吃猪油,对老鼠说:“亲爱的,我告诉你,我表姐生了一个小儿子,雪白的皮毛带着褐斑,她要我做孩子的教父,我这会儿得抱它去受洗礼。让我去一趟吧,你一个人要看好家。”“好,好,”老鼠回答,“去吧,上帝保佑你。如果吃什么好东西,可别忘了我,产妇喝的甜蜜蜜的红葡萄酒,我也乐意喝一点点喽。”但一切全不是真的,猫没有什么表姐,也没谁请它当教父。它直接来到教堂,溜到油罐跟前,开始舐啊舐啊,把猪油上边的一层硬皮全吃掉了。随后它又在城市的屋顶上散起步来,瞅准时机便躺下去晒晒太阳,每当想到那个猪油罐,就抹一抹胡子。到了晚上,它才回家去。“啊,你到底回来了,”老鼠说,“这一天你肯定过得挺快活吧?”“还不错。”猫回答。“那孩子取的什么名字?”老鼠问。“没了皮儿,”猫干巴巴地回答。“没了皮儿?”老鼠叫起来,“好稀罕奇怪的名字!在你们家难道都兴这样取名儿么?”“那又有什么?”猫说,“总不见得比你的那些教父叫什么‘面包屑小偷’更差劲儿!”没过多久,猫的嘴又馋了。它对老鼠说:“你得帮我个忙,再独自管管家。表姐又来请我去做教父喽。这回孩子颈项上有一道白圈,我实在不好推辞。”好心的老鼠同意了。猫便从城墙后边溜进教堂,吃掉了半罐猪油。它说:“只有吃在自己嘴里,味道才再好不过!”于是对它过的这一天心满意足。它回到家,老鼠问:“这个孩子又取的什么名字?”“剩一半。”猫回答。“剩一半!你说什么呀?这样的名字我一辈子还没听见过。我敢打赌,就连历书上也不会有。”不久,猫又对那美味流起口水来,对老鼠说:“好事成三嘛。这不,我又要去当教父了,孩子周身黑黝黝的,只有爪子雪白,除此以外便没有一根白毛。
  这可是难逢难遇呀。你同意我去,是不是?“没了皮儿,剩一半!”老鼠回答,“好稀奇的名字呵,真叫我想不通。”“瞧你穿着你那深灰色绒袍,拖着条长辫子,成天坐在家里胡思乱想,怎么想得通?这都怪你大白天待在家里不出门啊!”猫说。
  猫走了,老鼠便趁机打扫房间,把家里弄得整整齐齐,可那馋猫呢,却已把一罐油吃了个精光。“只有吃光舐尽,心里才得安定。”它自言自语,拖着吃得饱饱的、圆圆的身子,在夜里才回到家。一见面,老鼠立刻问第三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大概也不会叫你喜欢呵,”猫说,“它叫全完了。”“全完了!”老鼠叫起来。“这样的名字太叫人纳闷儿,我从来还没在书上见过。全完了!这是什么意思?”它摇着头,蜷缩起身体,躺下睡了。
  打这以后,再没谁请猫去当教父。可是,冬天到了,外面已找不到任何吃的东西,老鼠想起它们的储备粮,便说:“走吧,猫,咱们取储存的猪油去。那玩意儿一定很对咱们的胃口的。”“可不,”猫回答,“它准叫你满意,满意得就像你把你那尖尖的舌头伸出窗外去喝西北风!”它们离开家,来到教堂里,油罐虽说还在老地方没动,罐里却已空空的。
  “哈,现在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老鼠说,“现在才真相大白:好你个忠实的朋友!你说去当教父,却把油吃得精光,先是吃掉皮儿,接着吃去一半,最后……”“你给我住嘴!”猫吼道,“再敢吱一声,看我不吃掉你!”“……全完了。”可怜的老鼠话已到了嘴边。可当它吐出这三个字,猫一纵身便扑住它,把它吞进了肚子。你瞧瞧,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个样。
  有位父亲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聪明又伶俐,事事都能应付自如;小儿子却杲头傻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学,难怪人家一见他都说:“这个包袱还够他父亲背呀!”遇上有什么事,总得大儿子去办,可要是天晚了,或者深更半夜父亲还叫他去取东西,而且路又穿过墓地或者其他阴森司怖的地方,他多半就会回答:“啊,不,爸爸,我不去,我害怕哩!,,他呀,确实会胆战心惊。有时,夜里围着火炉讲故事,当讲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候,听的人经常会说:“啊,真可怕!”小儿子坐在屋角里,听见人们讲“害怕”,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总说‘我害怕!我害怕!,我呢就是从来不害怕。没准儿呐,这是一种本领,一种我完全不会的本领吧。”他心想。
  终于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待在角落里听好了,你已经长得又高又壮,也该学点什么挣饭吃啦。
  你瞧,你哥哥多肯干;可你呢,真不中用!“嗨,爸爸,”小儿子回答,“我非常愿意学点本领。对了,要是可以,我很想学习害怕,我真是一点儿还不会害怕哩。”他哥听见这话笑了。心想:亲爱的主呵,我兄弟怎么是这么个傻瓜。他一辈子甭想有出息。俗话说,钩子得早弯,成才看幼时嘛。父亲叹了一口气,回答小:“你想学害怕就去学好了,不过靠它你是挣不来饭吃的。”过了不久,教堂的执事来家访问,父亲向他诉苦,说他的小儿子糟糕透顶,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学。“您想想,我问他将来打算靠什么挣饭吃,他竟要求去学习害怕!”“如果别的没什么,”执事回答,“那他可以上我那儿学习去。只管送他来好了,我会打磨好他的。”
  ……P5-7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