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有人想赶走黑夜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书中巧妙的表现“恐惧”的心理
却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在这里
黑夜代表著许多令人心烦、讨厌的事物
但偏偏这些事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这本书能启发你如何以正确心态对待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
★入选2018年小学推荐阅读书单
★1972年凯迪克银奖绘本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
一本好书!儿子非常喜欢
席奶奶对待黑夜的方式就像是一个孩子在面对他不喜欢的东西时是一样的
她的想法幼稚又好笑
充满了新奇的创意。特别是看到她给黑夜喝牛奶时
我儿子边笑边说:“席奶奶怎么这么好玩啊?”看到她因为恼羞成怒而向黑夜吐唾沫
儿子笑成一团。我想
在不满四岁的儿子看来
席奶奶一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好朋友了吧!
不错
我觉得这本书的画面很独特
情节简单
意味深刻
也很有趣
4岁儿子应该喜欢
所以买了。第一次读了以后
儿子不是很激动。他觉得很奇怪
怎么会有那么傻的人
很不理解。之后还说了一句蛮富哲理的话
让我觉得这本书买的还是有意义的。读完故事后我问儿子:“席奶奶那么讨厌黑夜
你讨厌黑夜吗?”儿子说:“是黑夜讨厌呢还是席奶奶讨厌?!”不过
这本书后面的复读率不是很高。
“妈妈
我怕黑!”孩子站在黑黢黢的门口
突然就畏缩了——这几乎是所有妈妈都碰到过的一个场景。很多孩子在黑暗面前会陡然胆怯
不敢一个人睡觉
不敢一个人上厕所
如果你让他走进没有开灯的房间
他也一定会大声拒绝。
“怕黑情绪”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童年现象。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会对黑暗感到恐惧呢?这是因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非常懵懂
不能充分理解周围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他们也分不清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于是
黑暗中有魔鬼、有大妖怪、有大灰狼的想法自然会占据他们的头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
让他们独自去面对黑暗
就意味着让他们独自去面对很多令他们恐惧的东西
这时候
幼小的孩子产生畏缩或害怕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怕黑情绪”呢?《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可以说是一本非常生动有趣的适用教材。因为这本书表达的是孩子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怕黑情绪”
和孩子一起阅读本书的时候
席奶奶对黑夜的讨厌和惧怕情绪
孩子会感到亲切、熟悉和认同。而席奶奶试图赶走黑夜的办法
又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和好玩儿
孩子会怀着新奇的、饶有兴趣的心情和大人一起一页页地翻看这本书—— 他们会看到
因为讨厌黑夜
席奶奶千方百计要赶走黑暗
她用扫帚扫、用麻布袋装、用大锅来煮、用藤蔓来捆、用剪刀剪、丢给猎狗吃、沉到屋后的井里
甚至对黑夜吐唾沫……一整夜
她用了整整十七种方法
结果怎么样呢?黑夜还是黑夜
一点也没有改变。当太阳光芒四射地出现、黑夜自己消失的时候
席奶奶和她的伙伴——那条无可奈何地陪着她辛苦了一夜的大狗
都累得顾不上欣赏和高兴
而是昏昏沉沉睡去了。
读到这里
大小读者都忍不住会开心一笑
席奶奶怎么会那么笨、那么傻呢?黑夜怎么能赶得走呢?黑夜无边无际
怎么能用扫帚扫、用剪刀剪呢?黑夜摸不着、抓不住
又怎么能丢给狗吃、塞进床上的草垫里、用蜡烛去烧呢?黑夜不是人也不是动物
怎么能对它哼催眠曲、拿牛奶浇、甚至挥拳头、挖土坑埋
吐唾沫呢……席奶奶虽然用了这么多的办法
都是没有用的笨办法
都是不对路子的傻办法呀;席奶奶虽然不辞辛苦
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可都在白费劲儿呀。难道她不知道黑夜根本不用赶
等到太阳出来时
黑夜自然就会不见的道理吗?而且
黑夜和那些在黑夜里出现的小动物
并没有妨碍她什么
她干嘛要那么讨厌呢
未免也太自寻烦恼了吧?当金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
阳光普照大地了
也就是席奶奶
不讨厌的白天来临之后
席奶奶又在做什么呢?她却在睡大觉!席奶奶真的是太可笑了!很多小朋友看到这个结尾
在哈哈大笑之后
都会为席奶奶感到惋惜
都恨不能把席奶奶从睡梦中摇醒
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其实
这正是作者的巧妙匠心所在
也正是这本书的深刻主题所在。作者用一种诙谐幽默、轻松愉悦的说故事的方法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不然的话
不但会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一无所获
还会心情郁闷
失去快乐
失去本应可以享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好。
“黑夜”在这本书里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隐喻。除了指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外
它还可以指那些错误的念头和观点。比如
有的小朋友不喜欢上幼儿园
以为家庭以外的世界都是恐怖可怕的
于是大哭大闹。可是
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要走入社会
都要离开父母的怀抱
这也是每一个人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如果能勇敢地面对成长的必然
小朋友一定会发现幼儿园里很多的乐趣和享受。包括我们大人
在面对陌生事物时也会有彷徨和疑虑
如果我们采取了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态度
我们会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
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如果我们像席奶奶那样
用错误的观点和方法对待之
其结果肯定是既辛苦又不愉快。现实生活中
像席奶奶这样的人恐怕还有不少
他们往往因为看待事物的方法不正确而痛苦
无法
放下自己的旧有观念
结果错失了很多本来可以拥有的美好东西。
如果领会了这本书的深层含义
我们再回头来看这本书
你会越发替席奶奶感到惋惜
因为席奶奶本可以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你看
她做事那么认真、那么执著
遇到讨厌的事
她并没有去逃避
而是很积极地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
即使在最后累得睁不开眼睛、不得不上床睡觉时
她还在发誓说:等睡足了
天黑了
再跟黑夜拼命。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不是很可贵呢。其次
席奶奶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你看
她可以自己“用小树枝扎了一把扫帚”
也可以“拿出针线
把麻布缝成一个结结实实的麻布袋”。此外
她会“煮汤”、会用“藤蔓”布网、会“剪羊毛”、会在水井里打水……这些都说明
席奶奶可是一个劳动高手哦。假如席奶奶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在黑夜来临的时候美美地睡上一大觉——她醒来后一定会看到她喜欢的朗朗晴空。在蓝天白云下
做事认真又聪明的席奶奶
一定会享受到许多生活中的美好滋味。当我们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的时候
他们可能当下会听不懂
或者不完全懂
但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印迹
会使他们在长大成人后终身受益。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荣获了1972年的凯迪克银牌奖。希望小朋友们能通过这本书学会克服怕黑情绪
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自己讨厌的事情
从小做一个聪明、快乐的宝宝
将来有一个聪明、快乐的人生。
◎ 王子源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儿童图画书的种类繁多
图像表现形式与叙述手法也可谓百花齐放
其中
有些作品的特点鲜明
初看之下
不大容易被人理解
但细细咂摸起来
却又意味深长。凯利•
杜兰•
瑞安获得1972年凯迪克银牌奖的《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即是一例。这本书只用了黑、白、黄三种颜色
呈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图画书魅力。
和其他色彩鲜艳的儿童图画故事书比较起来
这本图书的用色很是单纯
前面三十多页只有黑白两色——画家阿诺德•
洛贝尔以轻飘的斜切线条
表现出黑夜的神秘莫测;留白的部分则凸现出席奶奶和周围景物的生动姿态。画家用沾水钢笔线条涂抹画面
堆叠出不同层次的黑白色
表现出清晰的凹凸感
让人物、动物或景物的姿态都十分生动有趣。而最后三页才出现了令人震撼的橙黄色
与前面的黑白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
充分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变幻和瑰丽美好。在洛贝尔的画笔下
夜晚无边无际
精密深沉
而其中唯一活动的人物更被描画得个性十足
其神态、表情、外貌、动作无一不细腻生动。用钢笔画面呈现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足以说明画家不俗的功力。
利用反复出现的轻斜笔触
洛贝尔帮助读者串联起每一幅图画
例如:星光下的小树、梯田、木栅栏……连小蝙蝠、猫头鹰等小动物
都沐浴在月光下
散发着月色独有的辉晕。此外
版面的变化也被用来描述席奶奶与黑夜搏斗的变化:刚开始
一幅图画占满一页
表示席奶奶的动作缓慢或是静止的状态;随着席奶奶与黑夜战斗的越来越激烈
故事的文字变得更简短
画幅也变得更小且节奏紧密了:“挥拳头”、“放烟囱”、“用脚踩”、“用手打”……画面的布局也一步步走向紧凑
一度还有三张画面并联的景像出现
这显示出席奶奶越来越气恼的情绪。最后
本书最宽广的一幅画面呈现了:席奶奶睡去了
金色阳光一丝丝地撒满了大地
也洒满了整个跨页的页面……随着画面的变化
小读者能感受到席奶奶的行进速度和情绪起伏
因此也
像经历了一次奇妙的与黑夜搏斗之旅。
故事最后几页的橙黄色很让人感到惊喜和意外
在这里
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独特的用心。我们知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黑白两色都属于“冷色调”
黑色常给人一种冷静、秩序与神秘的感觉
而白色更多给人一种纯洁、安静与寒冷的感觉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对黑白两色的搭配非常合理
既能让读者感受到一股从图画背后透出来的冷冷的、静静的
属于黑夜才有的神秘气氛
但又不造成视觉冲突感
让人过于担心和恐惧。最后
当橙黄色染亮画面、太阳万丈光芒出现于地平线之上时
一种清新喜悦的温暖扑面而来
之前很多页的沉闷和压抑在这里终于得到了释放:黑夜终于过去了
黎明终于来了。黑、白、黄三重奏的“演出”终于在这里落下帷幕
席奶奶应该不会害怕了吧。但看看席奶奶又在做什么呢?呵呵
她却累得昏沉沉地睡着了。一句“晚安”的问候
让大小读者都忍不住会心地微笑起来。
我想
图画书的阅读不应单单是画面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完整图文情节的阅读。绘者洛贝尔先生的一幅幅画面就是一部连续的动画片
或横或竖、或宽或窄、或大或小
使人感受到作
者对镜头节奏的设定。开篇的几个小局部就像镜头的序曲
交代了小油灯、交代了露出脸庞的本书主人公
也交代了夜晚中活动的生物……更值得称道的是
本书的文字故事与画面配合相得益彰
绘者像个导演一样
把作家的思路层层推进
使得小朋友的理解力得到了提高。无丝不入的黑夜、篇幅之间大胆的留白、画面中弥漫着静谧的气氛都益发衬托出席奶奶的倔强。这种缜密的思考和画法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它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儿童画不一定就是色彩斑斓、花花绿绿的
更重要的是画面要与主题相契合。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一书让我们看到了绘者成熟的画风、娴熟的技巧与能力
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和艺术家为孩子们奉献出的爱
相信孩子们一定能体会到本书的细腻和温情
快乐并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