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青少年悦读文库系列丛书-边城
ISBN:
作者:沈从文 著,李晨 绘
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
内容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编辑推荐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必读!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盛名的代表作
  五十五幅著名插画师精美插图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以至于刘西渭誉之为:"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咀华集》)。美学家朱光潜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在线试读章节

李晨让我看到了不说话的翠翠,她凝固在纸面上,忧伤的眼神,青春的憧憬,浪漫的岁月,失去爷爷的悲哀,静止、生动,细腻、含蓄,真实、隽永。如果说文字建构的《边城》,是《边城》文本的胜利,声光影像中的《边城》,是《边城》动态化的结果,那么,李晨的《边城》,则是对文字《边城》的图画式叙述。
  用画笔叙述《边城》,不是一件容易事。作为画家,李晨知道文学的重要性。作为"60后"画家,他拥有意气风发的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李晨一手拿画笔,一手拿钢笔,一手画素描,一手写诗。一天晚上,他看了《边城》,他就离不开沈从文了。我们的经历很像,由于《边城》的引诱,我们去了湘西,把茶桐看得神圣,一本《边城》,也是我们的一次选择。
  因为太喜爱《边城》的缘故,李晨想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边城》。他好奇,沈从文的《边城》,用一百多幅图画连缀,该是什么样子,读者会喜欢吗,自己会喜欢吗。为了读者,也为了自己,李晨要求自己必须把《边城》画好。他去湘西体验生活,不断地去,反复地观察,没完没了地画速写,反复想象翠翠、大老、二老,还有顺顺、爷爷等人的样子。李晨造访茶桐时,还在想着《边城》中的那条狗和那条船。偶然看一眼汽车后视镜,发现一条黄狗。李晨本能地回过头,黄狗尾随汽车一路狂奔。汽车停下来,李晨下车,他抚摸黄狗的脑袋,黄狗温顺地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李晨熟悉这种目光,翠翠的狗就有这样的目光。李晨的心热了,他请黄狗上车,可是,狗一动不动,看着他,在原地蹲着。李晨走了,他看着一直站在小路上的黄狗,有一点伤感。不过,他记住了这条黄狗,最终把它画进了《边城》,成为李晨记忆中的一部分。《边城》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爷爷的葬礼。湘西少数民族葬礼,有着迥异于中原的丧葬习俗,李晨计划尽量真实描绘爷爷的葬礼,让读者看到苗族葬礼的特殊形态。他目睹了一位苗族老人的葬礼。为了寻找那种感觉,他不做旁观者,而是像朋友或家人一样参与葬礼。于是,灵幡、棺木、哭泣的声音、跪拜的礼俗,入土的形式,一一印在李晨的脑中。那个凄凉的早晨,李晨似乎看见了翠翠趴在爷爷的棺木上大哭着,也看见了顺顺凄楚的心情和难言的哀伤。
  张瑞田 (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原文发表于《光明日报》)

他们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
  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
  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最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作声。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她想了一会,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
  要他回家里来。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皆是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故不上岸来。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且让他做点事,把人渡完事后,就回家里来吃饭。
  翠翠第二次请求祖父,祖父不理会,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杜鹃又叫了。
  "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
  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走过去才晓得翠翠已哭了许久。祖父一个下半天来,皆弯着个腰在船上拉来拉去,歇歇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今天情形竟不同了一点。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说到一些有趣味的故事。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两人在豆油灯下把饭吃过后,老船夫因为工作疲倦,喝了半碗白酒,因此饭后兴致极好,又同翠翠到门外高崖上月光下去说故事。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
  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
  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