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我的图画书论
ISBN:9787532258529
作者:(日)松居直 著,郭雯霞,徐小洁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10(5年级)以上、成年人、阅读指导书、
内容简介

本书选译自松居直先生的三本著作:《图画书是什么》(1973年)、《走进图画书的森林》(1995年)、《我的图画书论》(1981年)。选择的篇目与先生已在中国出版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一书并不重复。

编辑推荐

最真实的图画书阅读感受,最丰富的图画书创作经验。走进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 直先生的图画书世界。
本书是父母亲子阅读最具权威性的指导手册,是图画书热爱者最具经典性的理论宝典,是一代图画书大师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在线试读章节

好书教家长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看图画书
其实这本书的题目看上去像一篇枯燥的论文,可是当我认真读完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家长心理辅导书。
我就像书中提到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每一次都会带着问题给孩子?故事,事实上我是希望和她亲子互动,现在才知道其实在扼杀孩子的乐趣,渐渐的她对故事本身也失去了兴趣。幸好有这样一本书,指导我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妈妈,指引孩子快乐的阅读。只有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
我觉得每个喜欢为孩子买书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能找到很多平时想不明白的答案,为什么故事那么精彩,孩子却越来越不活跃,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是一本好书的力量,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源泉。

爱上阅读,推广阅读的——必读书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我订购后反复看了三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我在阅读的理论上提升了不少,更加坚定了我进行阅读推广的决心。

他们说

一 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
当孩子们开始厌恶书的时候
当你读完一本小说,正沉浸在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满足中时,有一位非常热情的朋友打来电话,刨根问底地询问你的读后感受,这时你会怎么样?
如果只是偶然被询问一次,也许你会礼貌地回答对方,或者你刚好很想和别人共享读后的感动,你也会很高兴地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状况反复出现,你一定会感到厌烦。最后的结果是,即使你正在读书,但一想到读完以后会有很多问题等着你,你读书的兴致就会一扫而空。
有些妈妈就和这位热情的朋友一样,每读完一本书,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虽然她们给孩子读图画书是件好事。
这本图画书有意思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这本图画书都讲了些什么呢?老爷爷怎么了?老奶奶说什么了?大灰狼刚开始干了什么?后来怎么样了?最后呢?一共有多少只羊啊?小猪又有多少只呢?大灰狼和小猪加起来一共有多少?知道为什么小红帽会被大灰狼吃掉了吗?对别人好一定会有好处的,你也要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哦……
这样的问题写多少张稿纸也不够用。在这里我仅举了上面一些例子,你看了也一定会觉得好笑吧。
但是,你有没有在不由自主中向孩子提过类似的问题呢?是不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图画书对孩子的最大效果?
通常孩子们被称作是“提问大王”,实际上很多妈妈们也是很厉害的“提问大王”。
当读完一本图画书后,提问已经变成习惯时,孩子们会怎么想呢?听妈妈读图画书,对孩子来讲本应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一想到听完后妈妈会提问题,孩子们便会在听故事的途中想象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妈妈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定类型的),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准备。一会儿妈妈肯定会问哪里有意思,得记住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只小猪,这是第七只羊等等。
像这样,孩子们是不可能高高兴兴地听完故事的。本来觉得故事很有趣,快要沉醉在故事中,进入故事的世界了,孩子们却要不由自主地自己刹车,为听完故事后可能被提的问题做准备。当再次快要进入故事的时候,突然又会想起听完后妈妈可能会提的问题。在这种心神不定的状态下孩子们听完故事,然后迫不得已地接受妈妈的读后指导。长期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开始厌烦听妈妈读图画书故事,开始讨厌图画书。
对孩子们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图画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谓你想象一下每读完一本书后要迫不得已地说感想时的那种厌倦感。其实孩子们也有相同的感觉。妈妈自己厌烦的事,孩子们同样也厌烦。
不停顿地一直念下去,是我们为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在大多数的场合下,特意提一些问题实际上是为了大人们的自我满足。当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与孩子对话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注意自然才对。
当你读完一本很有趣的小说,有时会特别想和人交流,而有时则很想默默地仔细玩味读后的感动。我认为读书不在于阅读的过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完之后的那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宝贵而充实的,当我们与自己的体验相对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时,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
打开图画书的封面,从听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个瞬间开始,孩子们就渐渐进入了故事的世界,踏上了故事世界的旅途。即使故事结束,孩子们依然会停留在故事的世界里,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令自己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可就是在这段珍贵的时间里,大人们却无情地用各种问题践踏着孩子们的幻想世界。请问,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念图画书给孩子们听喔?
一寸‘帽子”是什么样的帽子?
下面是一个负责四岁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的经历。这位老师热心于研究儿童文学以及图画书,自己也非常喜欢各种故事。在班上,这位老师会一边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一边读图画书或各种故事给孩子们听,她就是这样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而努力工作着。
有一次,这位老师试图为孩子们讲《一寸法师》的故事。虽然觉得故事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比较难,但老师想看看孩子们一次能够理解多少内容。某天早上,当孩子们聚集在保育室后,老师开始讲:“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一寸法师》。”就在这时,一个男孩子突然发问:“老师!一寸‘帽子’是什么样的帽子呀?”这个孩子把“一寸法师”误解为“一寸帽子”了(在日语当中,“帽子”与“法师”的发音相同)。对四岁的孩子来说,他无法理解“一寸法师”这个词语实际上是由“一寸”和“法师”组成的。在四岁孩子的生活当中是很少会遇到“一寸”以及“法师”这两个词汇的。但那个男孩还是努力地想要找到理解的突破口,于是在“一寸法师”中找到了自己知道的单词,这就是“帽子”。我想大慨在那一瞬间,男孩的脑海中一定闪过了帽子的形象。
然而,既然是“一寸帽子”,那必定是顶很特别的帽子。所以孩子会发问:“老师!一寸‘帽子’是什么样的帽子呀?”
老师愣住了。
因为“一寸法师”变成“一寸帽子”的话,这个故事就没法讲下去了。帽子不可能出生,也不可能乘坐木碗做的船。老师注视着全班29个孩子,感到有些孩子好像理解了“一寸法师”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些孩子则正在迷茫当中猜测“一寸法师”到底是什么?所以当他们听到“一寸‘帽子’是什么样的帽子”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恍然大悟:“啊!原来是帽子啊!”就这样,班里的孩子们分成了两派,一寸法师派和一寸帽子派。
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讲故事的话,会怎么样呢?这位老师认为如果强行将故事讲下去的话,好好一堂故事课会变得乱七八糟。帽子派的孩子们深信“一寸法师”就是帽子,随着故事的进展,他们会越听越糊涂,搞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故事的时候,如果想象不出故事的世界,那么听者就会失去对故事的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帽子派的孩子们会因为在听故事的途中不明白故事的内容,而对听故事失去兴趣。失去兴趣的这些孩子会开始开小差,做小动作。然后孩子们会开始吵闹,课堂也会被弄得乱七八糟。
“孩子们想象不出‘一寸法师’,在他们的脑海里无法形成形象,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想到这里,为了将“一寸法师”形象化,老师决定借助图画书这一手段。让四岁的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力去想象“一寸法师”。老师急忙拿来一寸法师的图画书,一边给孩子们看,一边开始讲故事。
这一次,孩子们在想象一寸法师的故事世界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形象——插图。孩子们看着插图,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在心中描绘着老爷爷、老奶奶以及小小的一寸法师的形象。当形象中断时,下一幅插图又会给孩子们带来线索,帮助孩子们继续进人故事的世界中。如果插图能够生动地表现出故事的内容,那么在孩子们心中形成的形象也会栩栩如生,让孩子们快乐,产生现实感。
虽然图画书的插图不像电影或电视画面那样会动,但是插图一旦进入并且扎根在孩子们想象的世界,孩子们心中的一寸法师就会活动起来。图画书中的插图为孩子们想象故事人物形象提供了机会与线索,而令插图活跃起来的正是孩子们的想象力。
这天早上幼儿园的故事课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完全喜欢上了一寸法师。从那以后即使不看图画书,孩子们也会很高兴地听一寸法师的故事。再也没有孩子提“一寸‘帽子’是什么样的帽子呀”这样的问题了,因为图画书上清清楚楚地画着一寸法师到底有多小。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