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顿科学全知道6》除了介绍无尾熊的生活外,还介绍了丰富的艺术名人及其作品,比如: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真诚劳动者的礼赞——米勒的《拾穗》、舞出自我的李昕,书中的《地球万花筒》栏目中还让我们了解到了各国的国庆文化,《DIY手工》中会教小朋友怎么制作永不凋零的花……内容非常的充实。
1.新鲜时尚:知识更新迭代,传真新献、前沿和时尚的科学发现,让孩子的科学素养不落伍。2.全面丰富:12个栏目,包括动物、植物、天文、生命科学、机械等14个类群知识,全面提升孩子的8项智能。3.思行链接:科学研习宜手脑并用,观察与实验并重,用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解说和启发性的题目设计,锻炼儿童的整体观和创造力。精心策划的趣味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回馈,以达到“做中学,学中试,试中修,修道对”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合一:针对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以文学联动科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图像带动儿童思考,丰富的知识刺激孩子的大脑,提升百分百的学习力;并提供主题导读、育儿指导,亲子游戏等互动环节,是读、听、做、教四合一完整的科普读物。
1999年8月14日,台北市立动物园引进来自澳大利亚的两只无尾熊“哈雷”与“帕特里克”,它们全身毛茸茸的,有大大的耳朵和鼻子,坐在尤加利树上悠闲地吃叶子和睡觉,可爱的模样深受民众喜爱。
2001年9月,台北市立动物园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3只无尾熊,其中1只母无尾熊“丽琪”与帕特里克“看对眼”,先后产下两只无尾熊宝宝。往后,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无尾熊经历过生、老、病、死。2004年、2011年台北市立动物园先后迎来六只无尾熊,目前园内共有11只“口袋宝贝”。
有袋类故乡——澳大利亚
哈雷和帕特里克来自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市的“库伦宾保护区”,保护区内饲养许多澳大利亚本土的动物,包括无尾熊、袋鼠及多种本土鸟类。往后引进台湾的九只无尾熊,也是库伦宾保护区提供的。
澳大利亚目前约有2,000~8,000只无尾熊,野生无尾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的尤加利林区,从昆士兰北部延伸到维多利亚西南部。澳大利亚南部的无尾熊在20世纪30年代因捕猎而绝迹,后来实施了保育政策及人为野放,现在在维多利亚南部也可以看到它们。
目前在澳大利亚以外饲养无尾熊的国家或地区,只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中国台湾。
照顾无尾熊
到动物园拜访口袋宝贝时,也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哦!
无尾熊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动物园在将它们引进台湾之前,制订了周详的饲养计划,例如需事先派专人到澳大利亚学习饲养方法、寻找食物来源、设计适合无尾熊的生活环境等,好让无尾熊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他乡。
以食物为例,尤加利树叶是无尾熊唯一的食物,它的正式名称是桉树。这种植物一共有600多种,但无尾熊很挑食,只吃其中的几十种。工作人员必须事先接受训练,学习从叶片的味道、外形辨别树种,并选择无尾熊愿意采食的种类来栽种。
目前台北市立动物园在园内周边地区种植了11种尤加利树,其中有些是为了饲养无尾熊才特别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尤加利树生长快速、适应力强,长到3米高时便可以采收。其中的细叶桉和脂桉是无尾熊的最爱。园方每天为口袋宝贝们挑选4~5种尤加利叶。喂食的方式,是把新鲜的枝叶(约1米长)放在圆形不锈钢制的波波筒中,让它们自由取食。
就是懒洋洋
无尾熊每天睡18~20小时,但总是一副没睡饱的样子。
无尾熊的睡眠时间很长,一天可睡18~20小时,而且它们是夜行性动物,通常在黄昏后才开始活动、觅食。看起来懒散的行为,其实是为了节省有限的能量,因为无尾熊每天吃的尤加利叶养分含量低,只有大量的纤维和水分。
虽然尤加利树的种类不少,但无尾熊通常只会选其中的几种来吃,而且只吃含糖量较高的嫩叶部分。成年的无尾熊每天约吃500~1,000克的叶子。无尾熊的鼻子嗅觉灵敏,能分辨不同种类的尤加利叶,当它们折下一把枝叶,会先闻一闻,再决定要不要吃。
不喝水
无尾熊的英文名称“koala”,原来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话,意思是“不喝水”。因为尤加利的嫩叶中就有足够的水分,不需额外喝水。另外,无尾熊也吃少量泥土,以补充需要的矿物质。
无尾熊只有门牙(上下各一对)和臼齿,没有犬齿。门牙用来啃断枝叶,臼齿用来切碎叶子。在门牙和臼齿之间有空隙,方便让舌头搅动嘴里的食物。
尤加利叶有毒
尤加利树的嫩叶含有强烈的毒性,为什么无尾熊吃了不会中毒?原来它们的盲肠特别长,而且盲肠里有特殊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尤加利叶。
无尾熊的盲肠弯弯曲曲,长达200厘米,约占了全部肠子的1/5,也比一般哺乳动物的盲肠长得长。当尤加利叶通过盲肠,肠中的微生物能使叶子充分发酵,分解其中的纤维和毒质,并将约1/4的纤维分解成养分。
由于其他哺乳类动物没有分解尤加利叶的微生物,因此只有无尾熊才可以尽情享用尤加利叶,不必担心有竞争者,这也是无尾熊能够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盲肠已经退化,草食性动物的盲肠可以分解纤维素。无尾熊的盲肠比一般草食性动物(如兔子)的更长,而且含有特殊的微生物,能分解尤加利叶。
爬树高手
想在树上生活,必须有良好的平衡感和爬树的本领。
无尾熊不筑巢生活,也不住在洞穴里,平时在尤加利树上睡觉与活动,所以树上就是它们的家。
成年的无尾熊是独行侠,单独行动,而且通常一棵树上只会有一只无尾熊居住,所以它们在自然栖地往往呈现散布的状态,不会有成群结队的行为。
别看无尾熊懒洋洋的,就以为它们行动很笨拙,虽然它们平时动作慢,遇到紧急状况时,却可以跑得很快,而且还会游泳呢!
无尾熊的尾巴已经退化了,这让它们可以很舒适地坐卧在树干之间,同时仍然保持极佳的平衡。比比看,无尾熊和尾巴长长的台湾猕猴,在树上的坐姿有什么不同?
无尾熊的四肢几乎一样长,四肢都各有5根脚趾。特殊的脚掌构造及锐利的爪子,让它们可以在树上灵敏地活动。爬树时,先从地面弹起,用前肢的爪子攀住树干,就可以往上爬,所以在无尾熊爬过的树干上会留下许多爪痕。
一般无尾熊的寿命约13~18岁,到了4岁就已经算成年了,要是它们情投意合,可能会各自配对,互许终身哦!
社会活动
无尾熊借由叫声及身体的气味互相沟通。
在澳大利亚各地区,无尾熊的外形略有差距。一般而言,成年公无尾熊约8~14千克重,母无尾熊则为6~11千克重。澳大利亚南部因气候较冷,无尾熊的体型较大,毛也较密、较长。
如果要判断某一棵尤加利树上有没有无尾熊栖息,可以观察树干上有没有爪痕、树底下有没有无尾熊的粪便。不过,无尾熊主要是靠气味与叫声和其他无尾熊沟通的。
公无尾熊的胸前有一片棕色的胸毛,那里有胸腺,会散发特殊的气味。公无尾熊通常会抱住树干基部,用前胸摩擦树干,留下气味,借以标记势力范围。母无尾熊的胸毛不明显,不会表现领域性。
无尾熊的叫声听起来像用锯子锯木头,而且会随着目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生气、害怕、快乐等,叫声都不同。
夏天(特指每年9月到来年3月的澳大利亚)是繁殖期,此时无尾熊变得很活跃,公无尾熊除了标记势力范围,还会发出求偶的叫声。母无尾熊也会发出叫声,例如在育幼期间,母无尾熊会以叫声和小无尾熊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