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小巫教你讲故事
ISBN:9787540549077
作者:小巫 著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10(5年级)以上、成年人、阅读指导书、
内容简介

  你给孩子讲过故事吗?你的孩子整天缠着你给她编故事吗?你知道讲睡前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你会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去为他选择故事吗?当你的孩子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你是训斥他还是给他讲个故事?你懂得用故事来教孩子知识吗?……
  在这本书里,小巫会解答这所有的问题,她会告诉你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重要到影响孩子的一生。它是最聪明有效的教育方式,不着痕迹,但是行之有效,给孩子心灵的滋养,为他们的成长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这本书里,还收入了80多个小巫自己为孩子编的故事。作为一位父母,学讲故事是你的一门必修课。

编辑推荐

  “故事是人类成长的养分。”
  小巫精心地在故事这一片园地中耕耘:她博览各种有关故事的书籍,探究有关故事的理论,更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故事和孩子成长的关系,用心用力地实践着为孩子提供优质“心灵母乳”的工作,为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所有的孩子。
  讲故事难吗?小巫告诉我们:不难。
  就像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只要有爱孩子的心,有科学的指导,让故事成为父母和孩子共有的精神财富,成为孩子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教”孩子的故事,然后还要有一种努力去尝试去实践的精神,和孩子一起,共同享受故事给家庭、给成长带来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喜悦,你就能够很自然地选对故事,编好故事,讲透故事了。小巫期待着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人讲出更多更好的故事。
  小巫崇尚自然,讲求“有机”。其实,小巫“教”我们讲故事,虽然洋洋十数万言,又何尝不是在倡导一种自然,一种“有机”:用人类原始的口口相传的方式,重新构架起父母和孩子心灵的桥梁,让最传统的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

在线试读章节

能滋养、升华父母灵魂的一本书
故事能滋养孩子心灵,这本书也滋养了我们成人的心灵。我想不管是父母、教育工作者、从事跟儿童成长有关职业的人,都适合看一下这一本书吧。因为的确在读的过程中,时不时有获得甘泉的清爽舒心之感,许多问题豁然开朗,而且我终于找回了以前读精彩的文学作品,获得深厚情感体验时的惊喜和感动的感觉。
而故事对于孩子而言原来如此重要,就像书中说的,故事是一种“精神母乳”,是爸爸妈妈独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专门准备的,是专属自己孩子的宝贵财富。想想也是,童年时代的睡前故事,灯关了,黑暗中爸爸带有感情的声音,让我至今铭记只属于爸爸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表达,还有我窝在被窝里默默流泪时的感动,这或许至今让我容易为一句话或一首歌而动容,让我有同情心,让我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
小巫说:讲故事这个古老的传统,亟待我们做家长的去恢复和弘扬。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小的时候会给我讲故事。现在我们年轻父母,疲于奔命,总是说没时间,给孩子买很多书,但是只是扔给孩子看,也不知道他看了没看,看了什么。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跟孩子交流、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或许真的是做家长的最好、最简单的教育方法吧,既能通过故事跟孩子沟通,又能满足孩子“听故事欲”,也让孩子获得成长,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实用、实在的好书
孩子都爱听故事,可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是擅长讲故事的故事大王。总担心有一天在孩子面前黔驴技穷江郎才尽啊。有了小巫老师这本秘籍,要仔细?读,让自己修炼成制造故事的高手,哈,能省下不少买睡前故事图书的银子.

这本书期待已久了
这本书期待已久了

很好的书!终于知道故事该怎么讲了:)
一直听说小巫的书和理论很好,这次见同事买了《小巫教你讲故事》,就先借来看了看。一看不得了,原来我一直以来给我家宝贝照着书念的笨?法,还真的是不好!小巫说故事要从爸爸妈妈心里流出来,流到孩子心里去,才能真正地滋养孩子心脑,说得太好了!所以我赶紧也买了一本书,这本书需要慢慢消化、好好学习才行。

他们说

  故事是人类成长的养分——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先听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国家叫萨桑国,国王叫山鲁亚尔。因为王后行为不端,国王一怒之下将王后杀死,从此以后他每日娶一个少女,第二天就把她杀掉。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进宫以后,山鲁佐德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天讲到最精彩处,天就刚好亮了,国王为了听完故事,只好不杀她,允许她第二个晚上再讲。她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第二个故事:一个母亲带着她9岁的神童儿子去见爱因斯坦,向这位全球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讨教如何让她的儿子在数学方面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说:“给他讲故事吧。”这位妈妈依然缠着爱因斯坦,讨问教习儿子数学方面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他拥有智慧,就给他讲更多的故事。”
  以上这两个例子说明故事拥有巨大的魔力:它们可以救命,还可以让人变得聪明,甚至变成智者。在电子产品充斥的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污染,也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讲故事这个古老的传统,亟待我们做家长的去恢复和弘扬。
  讲故事的传统来源于口述史。在原始社会,人们是通过故事——包括纪实故事、神话故事、史诗等等——来保存资料和传递经验的。人类文字出现之前,历史是靠讲述来记录的,教育也是通过讲故事来施行的。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将故事变成人类生活的经验,听故事的人由此得到了启示。这也便是故事的教育意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经典文学中,《天方夜谭》和《十日谈》都是讲故事,而且属于“框架故事”,虽然它们都是给成年人讲的故事。人类的心智是在发展的,过去人的思维不像现代人,很多现在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过去是给成年人讲的,成年人也是从讲故事中受教育的,而不是从说道理中明白事理的。你看那个国王,因为要听故事,而不杀宰相的女儿;在听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后,国王终于被感动,和宰相的女儿结了婚。当然,《天方夜谭》、《十日谈》是肯定不能给孩子讲的,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一下故事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表面上获得的东西,却忽略了表面之下庞大的支持系统。这就像搭房子,不能只盖屋顶,还要打地基、砌墙。支持儿童健康发展的系统不那么显而易见,甚至是我们看不见的,但又必不可少。而家长却容易走进误区,注重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不过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占其全部体积的1/8。如果我们明白为什么要讲故事,而且会用合适的方式讲,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水面上的1/8,还有水面下的7/8。要知道,没有水面下的7/8,水面上的1/8就不会存在。
  所以在讲故事方面也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如果我们追逐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培养兴趣或者识字阅读这样浅显的东西,那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些父母觉得跟孩子在一起不能浪费时间,跟孩子一起阅读更不能浪费时间,要往孩子脑子里塞很多的东西。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急于把自己的东西给他,见到什么都要说一番道理,包括说一番科学原理,把自己变成博物馆里的解说员,一天到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
  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也曾经是一个“解说员”,后来发现这样做不对劲,孩子没有如她所愿学到东西,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孩子对她说的那些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很反感。
  因为我们必须照顾到水面下的7/8,所以怎么讲、讲什么就非常有讲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给孩子讲。当然,讲故事显而易见的功效也是有的:比如,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帮助孩子情绪和道德感的发展。但是在让孩子明白道理方面,我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我以前也看过很多中文的读物,画得很难看,整篇是黑压压的字和拼音,好像出版社生怕家长浪费了钱,买一堆纸回家,所以每一页都填得满满的,毫无美感可言。而且这些故事显而易见是有教育意义的,写得很直白。即便如此,父母讲完故事还很担心,还要继续拷问一下:你知道小熊为什么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小兔子吗?你觉得应该向小熊学习什么啊?你是要做小熊,还是那只小狐狸啊?等等,出个试卷让孩子回答,要是答“错”了,家长就很着急。
  讲故事第一大忌——千万不要把故事意义给说破了。故事意义说破了,就前功尽弃了,不管这个故事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道德高尚,说破了孩子就听不进去了,对孩子来说一点用也没有了。即便他能像你所期待的那样,学习了助人为乐、慷慨大方的小熊,也是做给你看的,不是在他的内心里。
  
  
  什么叫治疗性故事
  顾名思义,治疗性故事就是对孩子内心的苦闷、生活中的变化和波折,以及偶尔的失衡行为能够起到安抚、化解、治疗效果或者辅助治疗效果的故事。针对问题行为和状况,用故事来实施治疗,让失去平衡的行为和状况重归平衡。
  说起治疗性故事,朋友讲过一个“毛毛和大鬼”的故事,那故事编得很有趣:
  有一个叫毛毛的小孩很怕鬼,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一个鬼,这个鬼老是约他一块儿去玩,但又经常失约,总是比约定的时间晚到半个小时;这个鬼还老尿裤子,毛毛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下次你穿开裆裤吧,这个鬼下次就真的穿了条开裆裤来了。
  这个故事让鬼变得不可怕:它不仅会迟到,竟然还会尿裤子。
  这样的故事就是有治疗作用的,能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不要怕鬼。但是这个故事编得比较露骨,它直接把孩子害怕的形象给编进去了,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治疗性故事。
  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
  一对兄妹,彼得和丽莎,和他们的妈妈住在森林旁边,他们的爸爸早已去世,妈妈每天辛勤地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孩子们。两个孩子和住在森林里的一位老奶奶结为好朋友,有什么烦恼都会向这位老奶奶倾诉。老奶奶从来不批评他们,也不给他们指教,而是给他们讲故事。
  有一天,兄妹俩又找到老奶奶,他们对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感到愤愤不平:彼得在一场争斗中很勇敢地保护了一名叫比尔的男孩。比尔原来曾经是彼得的死敌,但今天他在跟三个男孩打架过程中居于下风,那三个男孩骑在比尔身上。“救命啊!”比尔大喊大叫,“谁帮助我,我就给谁一枚银币!”彼得挺身而出,把那三个男孩推开。没想到,事后彼得向比尔要银币的时候,比尔却说:“你才不值呢!想要就来抢!”彼得气坏了。
  老奶奶给兄妹俩讲了个故事:你们都知道狼的本性吧?有一天,一匹狼吃晚饭时,嗓子眼儿里卡了一根骨头。他咳嗽了半天不见效,难受得厉害,不禁大声嚎叫:“救命啊!谁来帮我,我就奖赏谁!”一只仙鹤来了,说:“张大嘴。”它用长长的喙把骨头挑了出来:“这就是刚才折磨你的那根骨头。你该给我应允的奖赏了。”狼说:“你这只傻鸟!你该庆幸刚才你的脑袋在我嘴里时,我没一口吃下你去!”
  彼得和丽莎对老奶奶说:“谢谢您。”然后他们就回家了。
  以上是我的瑞典老师列娜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个特性:第一,它是一个治疗性故事;第二,它是一个框架故事。
  如果你是彼得的妈妈,当他来找你倾诉上述烦恼时,你会说什么?“切!你自找的吧?谁让你帮这么个白眼狼呢?”“不是跟你说过了吗?别惹那个比尔!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吃一堑长一智吧!”“唉,世道就是这样,小小的孩子,已经人心不古了。你呀,防着点儿吧,别再当冤大头了。”
  孩子听到这样的“谆谆教诲”时,内心有什么感受呢?虽然你特别心疼他,特别想让他明白你的道理,上述那些反应,只会让孩子觉得你跟那个比尔一样讨厌。
  的确,有些时候,当孩子跟自己对着干时,当孩子和小朋友产生矛盾时,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时,或者孩子比较害羞、不愿意分享、怕黑怕虫子,或者家长希望孩子具备某些品德,等等,凡此种种,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给孩子讲道理。
  但是家长也会发现,讲道理的效用往往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要么道理从孩子头顶上一掠而过,留不下什么痕迹,要么孩子很反感,根本听不进去。
  在这种时候,治疗性故事就会施展魔力。孩子都爱听故事,不知不觉当中吸收了故事的养分;故事讲的是“别人”的事情,孩子不会感到你在针对他进行“教育”(说教);但孩子和故事中的角色(“别人”)会产生关联、发生共鸣,能够切身体会到故事中角色的感受,这样一来,你不用说教,他也能够总结出来其中的道理。兵不血刃,巧取胜于豪夺,潜移默化中,一举好几得!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