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爸爸,我爱你
ISBN:9787559801869
作者:(斯洛文尼亚)莉娜.布拉普/著.绘 柳漾/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3-4(小班)、4-5(中班)、认知、亲情、幽默、
内容简介

  《爸爸,我爱你》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本书用13种动物父子诠释爸爸与孩子相处的不同温馨场景。父子两人在一起,能像袋鼠一样蹦蹦跳跳,像河马一样哇哇唱歌,像蜗牛一样闲聊到把时间都忘掉,像鬣狗一样讲相声逗乐对方……亲子之间洋溢的爱,提升了父子关系,同时也为爸爸们提出一些要求:不要一直忙于工作,多一点儿时间陪孩子,为孩子提供这些触手可及的亲子温馨共处场景。这样,孩子才常有机会说出:爸爸,我爱你。

编辑推荐

  ★13种动物为你诠释父爱有许多表达方式。继《我爸爸》之后,关于父爱的又一杰作!
  ★幸福总有共同的秘诀:尝试不同的感情表达式,让父爱丰满起来。
  ★一本“爸爸的爱是什么样的”的教科书,一本爸爸专用的宝宝睡前故事书。陪孩子读书,拥孩子入睡,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力量,是每一个爸爸应该拥有的魔力。
  ★摇篮曲式的诗化文字,寓意丰富的构图方式,让亲子在活泼的韵律和优美的图画中探寻父爱的秘密。

在线试读章节

  《爸爸,我爱你》不仅是一本关于“爸爸的爱是什么样的”的教科书,也是一本爸爸专用的宝宝睡前故事书。陪孩子读书,拥孩子入睡,给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力量,是每一个爸爸拥有的魔力。
   ——李一慢(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慢学堂创办人)

  莉娜对父子二人没有做更多具体细节的描绘,也没有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或身份,只是通过眼睛和头发的相似标记出这是一对显而易见的父子。这种识字卡似的概念化图形指向的是普适的抽象词语化的“父子”,而不是具体的这样的或者那样的“某一位父亲”。这样,天下的每对父子在共读这本书时都会找到自己的身影,而不致对书中表达的情感产生隔阂。
   ——张迅(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他们说

粉彩棒涂成的“爸爸们”
   张迅/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在目前谈论“爸爸”的图画书中,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是最著名的。他带点儿自嘲地创造了一个穿着睡衣、有点儿慵懒、邋里邋遢又无所不能的“我爸爸”。整本书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看着“爸爸”一个人在做各种表演。但我在为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听到了许多尴尬的回应:“我爸爸不长这样!”“不对,我爸爸戴眼镜!”“我爸爸没这么胖!”……真是一群不好对付的孩子。当然课还要继续上,我就引导孩子们谈谈他们自己的爸爸。安东尼引以为傲的精细绘画风格,在这本书中很难引起孩子的共鸣,反倒成了一种缺陷。
  从这个角度看,《爸爸,我爱你》就比较有趣了,它拥有几乎和《我爸爸》一样的结构,但书中的“爸爸”可以给全天下孩子做爸爸。
  作者莉娜.布拉普是斯洛文尼亚著名图画书作家和设计师。她的工作横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图形设计和图画书创作等多个领域。这样的工作背景使她对空间、几何、文字或图形的双关趣味投入了大量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爸爸,我爱你》中的人物造型非常简洁饱满。父子二人以一种常见的卡通画造型出现。莉娜对父子二人没有做更多具体细节的描绘,也没有赋予他们鲜明的个性或身份,只是通过眼睛和头发的相似标记出这是一对显而易见的父子。这种识字卡似的概念化图形指向的是普适的抽象词语化的“父子”,而不是具体的这样的或者那样的“某一位父亲”。这样,天下的每对父子在共读这本书时都会找到自己的身影,而不致对书中表达的情感产生隔阂。
  但传统卡通画的画法也有它的问题,因为它常常为动画或连环画服务,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使用平涂手法。这种手法在画面比较密集或者呈现为动态性的情况下,缺陷尚不明显,但在大幅的画面中就显得单调,缺少变化。莉娜懂得这种画法的不足,所以她采用粉彩画的上色方式弥补。她以黑纸做底,空出黑色边线,然后在各块空间填色,有时使用平涂手法,有时则借边缘稍作渐变,制造一点儿浮雕立体感,比如书中大象的形象就采用了这种手法。加之粉彩棒比较粗糙,在涂抹时常常露出底层黑点,这使得整幅画面的肌理非常有亲和力,线条的变化既稳定有力又不失灵动活泼。这种绘画方式也在莉娜几十年的创作中成为她的标志性风格。
  和《我爸爸》一样,《爸爸,我爱你》也是从现实出发穿越到想象世界。不过安东尼选择置身其中,所以即便他努力从孩子的视角去画爸爸的形象,还是怎么也掩饰不住他是以爸爸的体验去画这本书。譬如他设计了一个庸常的爸爸造型,然后又骄傲地让他干这干那,特别是以肉乎乎的身躯去打败大力士,那是一种成人自嘲式的幽默。莉娜是女性,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也许就是以母亲的视角去温柔地凝视孩子和丈夫,父子二人在她的注视下进行着各种亲密互动,甚至有点儿为天下父子做示范的意思。这时的幽默是非常温馨而柔软的,没有了自嘲,只有人和动物之间因相似而产生的趣味。整个画面似乎一直被阳光包裹,粉彩画茸茸的质感在这里达到极佳的效果。
  莉娜喜欢画动物,但所画的并不是动物的具体形态,而是各种动物的丰富特征,这里面本来就隐含着“世界多姿多彩”“大自然真奇妙”之类的信息。然后她将自然的“丰富”转喻到人类父子相处的各种情境中。犀牛爸爸的强壮、袋鼠爸爸的活泼、狮子爸爸的凶悍,使我们感到动物父子之间的亲情也很丰富!莉娜在这里的转化是很生动的,既有对袋鼠活蹦乱跳、长颈鹿身材高大这些特征的直接利用,又有拟人化的延伸。比如河马的大嘴与人的爽朗性格、大声歌唱联系在一起,又比如鬣狗猥琐的造型和讲笑话、捧腹大笑联系在一起。而在蜗牛和鹦鹉的例子里,莉娜的手法就更加高明:蜗牛的缓慢与“闲聊”到忘记时间,鹦鹉的叽叽喳喳和跟着爸爸“说了又说”,这些都是非常富有情感的拟人化联想。书中的文图就像在携手起舞,其所包含的超出了文和图单个所传达出的意义。
  《爸爸,我爱你》的英译版书名翻译成中文是“爸爸们”。一方面莉娜在书中确实画了连人带动物各种各样的爸爸,另一方面这本书又好像在讲爸爸们都在做的事情。爸爸们都在做哪些事情呢?莉娜和安东尼都给出了关键词:榜样作用、强壮、健康、一起玩、勇敢、保护孩子、情感支持……不过潜意识中,榜样作用、勇敢在安东尼那儿是第一位的,而作为母亲的莉娜,选择的是强壮和健康。同时“爸爸”在莉娜的讲述中,与孩子交流的功用被大大提高了:玩的时候常叮嘱孩子,不时互相说笑话,和孩子闲聊个没完。语言性的活动一大堆,而不再是安东尼那个站在舞台上单单用肢体干出各种英雄事迹的“爸爸”。这是很有趣的不同,不是吗?或许这就是妈妈眼中期待的爸爸。
  最后还有不过瘾而不得不说的地方:莉娜在这本书里选择了装饰框架构图来丰富画面。在这些装饰框架里,我们可以看到袋鼠父子所在的图中的曲线就像一只弹簧,给人一种弹跳的感觉,与袋鼠蹦蹦跳跳的性格正相符合;犀牛父子所在的图中有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方块,这些方块的组合产生了一种有力的节奏感,与犀牛父子咚咚的脚步声相应和;相对的,蜗牛父子所在的一图使用了一些大小相同、颜色规律排列的方块,这就使得整幅画面显得特别安静、恬淡,把“时间都忘掉”的蜗牛父子不正是这样吗?而长颈鹿父子和棕熊父子所在的两图都使用了小尖角装饰,但各有不同,一个小尖角像长颈鹿的角,另一个则像棕熊的爪子。但是到了大象父子和猴子父子,图中使用同样的三角装饰就有点儿说不通了,稍有弹尽粮绝的感觉。如果每种动物都有更贴合情境的装饰,也许在情绪的表现上会更流畅。当然啦,这一点点的遗憾并不能掩盖这本书作为“我爸爸”主题优秀之作的事实!
  不过我还想说一句,不管大师安东尼的《我爸爸》还是莉娜的《爸爸,我爱你》,它们虽然都想借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爸爸,但实际仍然是从爸爸或者妈妈的眼睛看事情,反映的是他们的愿望和期许。儿童眼中的爸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好像还没有一本图画书做出过让人信服的回答吧。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状态或许是谜一样的哲学存在吧。真正从孩子视角去创作图画书太不容易啦!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