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套书由美术教育绘本研究课题组主编,中央美院师生及中国优秀画家创作,取材于中华传统民俗故事,配合精美的绘本图文,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套图书在插画、文字以及设计上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加入易于孩子理解的创新元素。本套书为国家“十一五”课题项目。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1、大幅图片,美院风采,色彩鲜艳,造型温馨可爱,让孩子领略与初探艺术之美。 2、语言简洁明快,情节引人入胜,适于幼儿阅读。 3、内容取材于中华传统民俗故事,一个个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辐射,来发现 “只有中国才有的文化美” 。 4、每一个节日故事,都附一组中华民俗知识点,富有知识性、教育性和启发性,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根植于孩子内心。 5、纳入国家“十一五”课题项目,在传统文化中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
这套书是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同时又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青少年艺术成长和发展规律等研究的重要体现,是以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为主的绘本团队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郑勤砚 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负责人
绘本中的绘画前后呼应,有连贯性,具有“说”故事的效果。其文字具有文学性,具备朗朗上口、生动、简练等要素,与幼儿的理解力和生活经验相适应。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一个个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点,通过这些有趣的点的辐射,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美。让孩子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潜在能力的拓展。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它的插画和文字以及设计上保留传统精髓,又加入易于孩子理解的创新元素,作为孩子接触最早的传统绘画文学作品形式之一,它贴近儿童的世界,富有艺术性、观赏性和启发性。
徐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国际知名艺术家
这是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绘本,它不仅适合中国儿童阅读,也适合世界的儿童阅读。
朱迪斯?博顿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术教育家
它用简短却又丰富、生动的绘本形式,诠释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易读、易懂、易理解,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
斯蒂文?赛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术教育系主任,“零点项目”艺术组主任
这套书取材于中华传统神话故事,配合精美的绘本图文,让孩子们在趣味中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吴为山 中国雕塑院院长
这套精美的绘本,如同一部精彩的单元剧,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
李明新 北京小学校长
这套书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得既吸引人,又清晰。它是一套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识字不多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
朱燕红 空军直属蓝天幼儿园(华凯分园)园长
扫墓
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带上酒水、鲜花、食物等物品供奉在亲人的墓前,有些地方还会为墓培上新土,以此祭祀去世的亲人。
蹴(cX)鞠(jU)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里面塞满了毛。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踏青
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游”。清明节时正是一年之中的春季,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春游的好时机。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雨纷纷,小树苗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容易成活,成长得也很快。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
每逢清明节,人们都会放风筝。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放风筝时,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就像星星一样,好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