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海蒂-092
ISBN:
作者:作者:(瑞士)约翰娜 斯比丽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
年龄/主题/大奖/大师: 8-10(3-4年级)、10(5年级)以上、儿童文学(文字书)、
内容简介

时常听家长说起孩子不愿意读名著。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有选到好书,翻译、编译差,字体小,错字多,无插图、枯燥乏味...... 二是孩子读不懂,没有人帮他们扫除阅读上的字词障碍、理解障碍,并和孩子互动讨论,帮孩子解答疑难。


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23位知名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着重关注“素质成长”的励志版名著。所有的编排都是从阅读兴趣入手,就是为了让孩子愿意看,并能够很快地读进去。
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很好的教科书,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知名教育专家和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邀请名师引导阅读,精心批注,解决如何读、如何练、如何考的问题。针对每本书做一个“阅读规划”,对学生自主或课堂阅读进行引导。zui终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所阅读图书的情感与价值观,达到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学习文学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做到读有所得。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景物描写引人入胜的经典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真实动人的生活情节,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区淳厚朴实的民风民情以及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使这部作品成为了阿尔卑斯山区风土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写照。本书以19世纪阿尔卑斯山区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瑞士小女孩海蒂的成长历程。
约翰娜·斯比丽(1827—1901),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她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南部的一个乡村,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诗人。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孩童时期,她曾经在格劳宾登州的库尔一带度过了数个夏天,后来这里便成为她多部小说的写作背景。
1852年,25岁的斯比丽与律师约翰·伯恩哈德·施皮里步入了结婚的殿堂,并随丈夫搬到了苏黎世定居。婚后,她的丈夫整天忙于工作,并在苏黎世的政治圈中日益活跃了起来,于1868年担任了苏黎世市府的秘书长一职。从此丈夫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所以斯比丽的婚姻生活并不算幸福。在朋友的不断鼓励下,她便开始从事创作。1871年,约翰娜·斯比丽发表了生平第一部小说——《一片来自弗里尼坎的叶子》,广受欢迎。自1879年开始,她创作了多部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1880年发表的《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曾取得巨大成功。为此,1881年,她又写了续集《海蒂学以致用》一书。前后两部书组成了闻名世界的《海蒂》。

在线试读章节

如果一个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一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改革发起人 朱永新
励志版名著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因为它强调了阅读的本义,代表了素质阅读的高水平;二是因为它的真情实感,显示出一种真诚的力量!
——北大教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陈晓明
在浩如烟海的名著出版物中,励志版名著异军突起、广受欢迎,证明了在市场化的今天质量仍是*位的。望励志版名著的出版能改变名著出版滥而无序的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 孟繁华

他们说

第一章到奥姆大叔身边去
第二章和爷爷在一起
第三章在高山牧场
第四章在老奶奶家做客
第五章接二连三的来访及随后发生的变故
第六章新篇章新生活
第七章罗特迈耶小姐混乱的一天
第八章赛斯曼家乱成一团
第九章赛斯曼先生回家之后
第十章老奶奶来了
第十一章海蒂在得失之间
第十二章赛斯曼家出现了幽灵
第十三章高山牧场上的夏日夜晚
第十四章星期天的钟声
第十五章旅行的准备
第十六章高山牧场来了一位客人
第十七章报恩
第十八章德夫里村的冬天
第十九章漫长的冬天
第二十章来自远方朋友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在爷爷家生活的延续
第二十二章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二十三章离别在即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相关名言链接
作者名片
后世影响
读后感例文
知识考点
参考答案
第一章到奥姆大叔身边去
两人就这样磨磨蹭蹭地从山谷往山上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才来到半山腰一个叫作“德夫里”的小村子。刚一进村,有些人就从窗口或家门口向她们问好,还有些人在路上跟她们寒暄(xuān),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跟她们打招呼。原来这里就是那位村姑的家乡。但是,她似乎并没有在路上停留片刻,她一边脚步不停地向前走着,一边回答着熟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很快,她们来到村子的尽头,这里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这时从一家房门口传来一个声音。
“迪特,等一下,你是不是还要往上走?我也跟你同道,咱们一块去吧!”
听到了打招呼的声音,迪特停下了脚步。小女孩连忙挣脱开了她的手,一屁股蹲坐到地上。
“你很累吧,海蒂?”迪特问道。
“不是很累,就是热得要命。”小女孩回答道。
“我们很快就要到山顶了。你还得再坚持一会儿,走快一点儿好吗?大概一个钟头我们就能到了!”迪特只好鼓励着小女孩。
话音刚落,一个看上去挺慈祥的胖妇女从屋里走了出来,然后跟着她们两人结伴同行。两个熟识的大人走在前面,小女孩紧随其后。这两个人相见如故,很快就谈论起德夫里村里和附近村民的情况。
“迪特,你这是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路上一个刚加入进来的新伙伴问,“我看她很像你姐姐,是她留下的孩子吧?”
“是啊,”迪特回答道,“我要把她领到大叔那儿去,让她留在那里。”
“什么?你要把孩子留给奥姆大叔?你没搞错吧,迪特!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和那个老头儿一说,他肯定会把你们撵(niǎn)回来的!”

书摘与插图